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年以前,也就是在三國時期,張掖郡民樂縣南古鄉柳谷村發生過一樁震驚朝野的大事,就是柳谷壩出現了有裂縫的大石頭,這石頭在魏建安年間(196年一220年)出現,在魏黃初年間(220年一226年)形成,在魏太和年間(227年一232年)花紋圖象就齊備。
別名,由來,開石文字傳說,相關文字記錄,後世評說,
別名
柳谷瑞石,又名柳谷涌石,柳谷異石或柳谷元石。
由來
柳谷,地名,即今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南古鎮的柳谷村,有“瑞石之鄉”之稱。
開石文字傳說
此奇石,方圓七尋(八尺為一尋),高達一仞(七、八尺為一仞),質地青藍,有白色花紋,清楚地顯著龍、馬、鱗、鹿、鳳凰、仙人等圖象,民間傳為預示著魏、晉興盛的天象。到了晉泰始三年(267年),張掖郡太守焦勝發現石上圖文發生變化,描慕圖文呈於皇上:圖中有五匹馬,其中一匹,有一個執戟而乘;一匹既像馬又不像馬,字中有個“金”、“中”、“大司馬”、“王”、“大吉”、“正”、“天壽”字樣;還有一些字排成行,為“金當取之”。細校其意,指代金德的晉王朝將會取代魏王朝。
這就是“開石文字”,也就是“柳谷瑞石”的傳說。
相關文字記錄
《舊唐書·卷一百六·列傳第五十二 》:行沖以本族出於後魏,而未有編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詳文簡,為學者所稱。初魏明帝時,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繼馬後之象,魏收舊史以為晉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馬,以應石文。行沖推尋事跡,以後魏昭成帝名犍,繼晉受命,考校謠讖,著論以明之。
《搜神記·卷七》:初,漢元、成之世,先識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當有開石於西三千餘里,系五馬,文曰:大討曹。’及魏之初興也,張掖之柳谷,有開石焉:始見於建安,形成於黃初,文備於太和,周圍七尋,中高一仞,蒼質素章:龍、馬、鱗、鹿、鳳凰、仙人之象,粲然鹹著。此一事者,魏、晉代興之符也。至晉泰始三年,張掖太守焦勝上言:以留郡本國圖,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謹具圖上。案其文有五馬象:其一,有人平上幘,執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開壽。其一,成行,曰:金當取之。
《魏氏春秋》:狀像靈龜,廣一丈六尺,長一丈七尺一寸,圍五丈八寸,立於川西。有石馬七……
《漢晉春秋》:氐池縣大柳谷,有蒼石立水中,長一丈六尺……白石畫之為十三馬,一牛、一鳥……
《世說新語》:……又有一雞象……
《甘州府志-世紀》:張掖太守焦勝上元石圖,勝上言:氐池大柳谷元石以留郡,本圖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謹具圖二……詔以制幣,告於太廟,藏之天府。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大柳谷,在鎮東南百里,與山丹衛接境。曹魏青龍三年,張掖柳谷水溢,寶石負圖立於川西,時以為司馬氏之讖也。又晉泰始二年,張掖太守焦勝言:氐池縣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隋志》張掖縣有大柳谷。
另外,《重刊甘鎮志》、《東樂縣誌》、《創修民樂縣誌》,也都有相關的記載。而且還把“柳谷瑞石” (即開石文字)作為本地的名勝古蹟來對待。 《東樂縣誌·名勝》篇目中,第一篇就是《柳谷石瑞圖》。
後世評說
1、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三都賦》:……瑞石靈圖出於張掖之柳谷,始見於建安,形成於黃初,文備於大和,周圍七尋,中高一仞,旁厚一里,蒼質素章,龍馬鳳凰仙人之象,粲然盛著,是以有魏詩云鳥之書。黃初二年,醴泉出,河內郡玉璧一枚。延康元年,三足烏、九尾狐見於郡國,嘉禾生,醴泉出。易曰:顯道而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2、前金塔縣知事蔡振西詩云:
谷有斑斑石,神工辟奧區。
小朝談魏晉,大德記唐虞。
羅列龍麟瑞,縱橫蝌蚪圖。
笑他三國史,一樣畫葫蘆。
3、清光緒甲午舉人趙賡雲詩云:
臨松山下石磷磷,景物天然助有神。
直訝岣嶁探禹穴,莫將篆隸辯秦人。
河圖獻象夸龍馬,飛走成形幻鳳麟。
文字迥超蒼頡外,二十八宿動星辰。
4、前民國甘肅省參議會參議長慕壽祺詩云:
暗谷依依柳色青,
天生奇石畫圖形。
時逢聖世多祥瑞,
麟鳳龜龍畜四靈。
5、清人宋宏識《柳谷三石字賦晉、涼、魏各一章》:
(一)
巍巍銅雀賽底祁,石亦能言子野知。
三馬吞來八馬斗,也為典午繪爭弛。
(二)
金馬銷磨漸蹶張,泰占投笑據姑臧。
岩岩初祚文光現,太伯稱尊豈算祥?
(三)
是真君喜讖符,太平摹仿抱孫雛。
昭成道武名皆曉,拓跋何容賀魏榆。
6、清代皮錫瑞《經學通論》:“……所謂天錫當有是事,三國魏時張掖涌石有牛馬之形,及大討曹字,足見祥異之兆,有不可據理以斷有無者,安見三代以前,必無石見文字之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