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戰列艦(德語:SMS Prinzregent Luitpold[a])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皇帝級戰列艦的第五艘及最後一艘。該艦於1910年10月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進行龍骨架設(德語:Kiellegung),1912年2月17日下水(德語:Stapellauf),並於1913年8月19日交付海軍服役。柳特波德攝政王號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最高航速為21.7節(40.2千米每小時;25.0英里每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戰列艦
- 外文名:SMS Prinzregent Luitpold
- 級別:無畏艦
艦名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技術數據,武器裝備,設計,服役歷史,結果,
艦名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
艦名出處 巴伐利亞攝政王柳特波德
建造者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動工 1910年10月
下水 1912年2月17日
服役 1913年8月19日
結局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注釋 1931年撈起及1933年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皇帝級戰列艦
排水量
設計:24,724公噸(24,334長噸)
最大:27,000公噸(27,000長噸)
全長 172.40米(565英尺7英寸)
全寬 29米(95英尺2英寸)
吃水 9.10米(29英尺10英寸)
動力輸出
19,123千瓦特(25,644匹馬力)
28,501千瓦特(38,220匹馬力)(試驗)
動力來源 2軸帕森斯蒸汽輪機
速度 21.7節(40.2千米每小時)
續航距離 7,900海里(14,600千米)以12節(22千米每小時)
船員 1084人
武器裝備
10 × 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
14 × 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
12 × 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
5 × 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裝甲
裝甲帶:350毫米(14英寸)[1]
司令塔:400毫米(16英寸)[1]
炮台:300毫米(12英寸)[1]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三戰列分艦隊(英語:III Battle Squadron);直至1916年12月被轉移至第四戰列分艦隊。連同其姊妹艦皇帝號、腓特烈大帝號、皇后號和阿爾貝特國王號一起,柳特波德攝政王號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所有艦隊主要行動,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該艦還參與了阿爾比恩行動,於1917年10月對俄國控制的里加灣島嶼實施兩棲攻擊。而隨後於1917年11月發生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皇后號亦有所行動。
當德國戰敗並於1918年11月簽署了停戰協定後,柳特波德攝政王號隨公海艦隊的大多數主力艦都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於斯卡帕灣。這些艦隻被解除武裝,並且在協約國就《凡爾賽條約》的最終版本進行談判期間僅保留了基幹船員。至1919年6月21日,即條約正式簽署的一周前,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艦隊的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己方艦隊,以確保英國人無法強占艦隻。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殘骸於1931年7月被打撈上岸,隨後在1933年拆解。
設計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的全長為172.4米,伴隨著29米的梁寬、9.1米的前吃水和8.8米的後吃水,其最大排水量達到27000噸。船員編制為41名軍官和1043名士兵。艦隻使用兩套帕森斯(英語:C. A. Parsons and Company)渦輪機作為動力裝置,由14台燃煤鍋爐(英語:Three-drum boiler)供應蒸汽。不同於另外四艘姊妹艦,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本計畫在中心軸安裝單台功率為12000鍋爐馬力的日耳曼尼亞六缸二衝程柴油發動機,但這些在該艦完工時仍未準備好[2]。發動機從未安裝,因此柳特波德攝政王號的速度較之於中心軸上裝備了第三台渦輪機的姊妹艦略慢。其推進裝置的最高速度為21.7節(40.2千米每小時;25.0英里每小時)。此外,柳特波德攝政王號可攜帶3600公噸燃煤,這使其可以12節的巡航速度最多航行7900海里。[1]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裝備的主炮為分布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1]。該艦摒棄了以往德式戰列艦的低效六邊形排列,相反,五座炮塔中的三座被安裝在中心線上,其中設於艦艉的兩座是以超射(英語:superfiring)布局排列。其餘兩座則以雁列式布局安裝在艦舯,因此兩者均可在舷側(英語:Broadside)開火[3]。副炮系統(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四門安裝在艦舯炮廓(英語:Casemate)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八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以及四門88毫米45倍徑高射炮。此外,柳特波德攝政王號還武裝有五門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一門分布在艦艏,另外四門則安裝在舷側——每側各兩門。[1]
服役歷史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是以“替換奧丁號”(Ersatz Odin)作為契約代號進行訂購[4][b],以替代過時的岸防戰列艦奧丁號(英語:SMS Odin),並於1910年10月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進行龍骨架設(德語:Kiellegung)[5]。艦體於1912年2月17日完工並下水(德語:Stapellauf),並由巴伐利亞公主特蕾澤(英語:Princess Theresa of Bavaria)為之受洗;而路德維希三世作為巴伐利亞的末代國王,即艦隻命名來源——柳特波德攝政王之子,則在下水儀式上發表演講[6]。舾裝(英語:Fitting-out)工作完成後,該艦於1913年8月19日進入公海艦隊服役。柳特波德攝政王號裝備了適用於分艦隊指揮官的設施,並在入役後成為第三戰列分艦隊(英語:III Battle Squadron)的旗艦。[7]
結果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拘禁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在1919年6月21日強行搶占德國軍艦,這是德國簽署和平條約的最後期限。由於不知最後期限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羅伊特遂下令伺機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他的命令。[59]柳特波德攝政王號於13:30與其它幾艘艦隻一樣,完全顛覆沉沒[62];該艦其後於1931年7月9日被打撈上岸,並於1933年在羅塞斯(英語:Rosyth)拆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