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正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淮安
- 出生日期:1964年2月
- 職業:書畫家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等
- 性別:女
- 師承:黃惇、張友憲教授
參展及獲獎,作品賞析,藝術評價,“梅花三弄——柳正梅書畫展”,蕭然自有林下風___記女書法家柳正梅,發自我的用平和的心境對視世界,人物文章,我與書法,我心有畫自永恆,人物詩詞,
參展及獲獎
書法作品入展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楹聯書法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首屆中國“蘭亭獎”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婦女書法篆刻作品展、江蘇書法晉京展。獲江蘇省書協“走進新世紀青年書法篆刻精品展”銀獎、西泠印社“首屆國際書法篆刻展”優秀獎、“江蘇省首屆美術節”銅獎、南京市政府文學藝術最高榮譽獎“文學藝術獎”。隨中國書法家協會出訪日本,入展第一屆、第二屆中日女書法家代表作品展,入選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作品被多家展覽館、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作品賞析
藝術評價
“梅花三弄——柳正梅書畫展”
文/黃惇
柳正梅欲開書畫展,早早就準備了。入夏,她說給展覽起了個名字,就叫“梅花三弄”吧。以一個古琴曲的曲名冠在書畫展前,也真夠別出新裁和雅致的。我解題道:“梅”就是她自己,“三弄”者,多弄也。其實大凡藝術,多是弄來弄去,多弄成癖,須臾一日不弄不行,久之便有了成果。回憶柳正梅從淮安初上南京時,還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如今在家相夫教女,操持家務;在外則有許多寫字、畫畫、寫詩、唱京劇的朋友,還當了省直書協的秘書長,忙得不亦樂乎。想來這“梅花三弄”正是很貼切她,沒有長期不懈地堅持“弄”,怎么會有今天她這個展覽呢?
柳正梅學書二十餘載,初學上手快,這緣於她學過畫,心、眼、手配合很準。學得最多最久的是趙孟頫,那一時期,我讀過她許多臨作,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很讓人羨慕。至此了解柳正梅的朋友,都熟悉她那手淡雅流暢的行草書,進而成為她書法的基調,並多次入選國展、蘭亭展、中青展。此後看別人學這學那,弄些新花樣,她也曾想改頭換面弄得時髦些。我對她說:時髦是很快流行過去的,那些朝學執筆暮夸其能的人,寫些奇怪而無根基的字,大家都知道,當面說看不懂,背後罵你不懂!像趙孟頫這樣的千古大家,永遠不會落後。至於個性,寫久了就會出來。近幾年,她迷上草書,開始也想走狂放一路,屢寫不滿意。她不氣餒,漸漸地將趙孟頫的筆法融入其中,卻在激越中有了一種安詳之氣,形成特色,是值得肯定的。其實歷史上強學顛張狂素者多有前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個簡單的道理。舉凡強學老辣者、強學稚氣者、東施效顰者、強作醜拙者,沒有不失敗的。原因是不自然,自然是書法最基本的美。學什麼?追求怎樣的風格?當然既要學古人,也要去追求個性,但必以自然而然為好,這是本色。所謂書者如也,如其人也。
是的,柳正梅的字即如其人,她學書韌性很強,就像梅花遇寒不畏。她有一個頗具文學天賦的女兒,筆下曾這樣描寫母親的勤奮:
有次她在廚房裡炒菜,突然舉起鍋鏟在空中揮舞,原打算幫忙的我,被活生生地嚇到,心裡想著:不是瘋了吧?我拍拍她的背問她:“你在做什麼?”她很是淡定地回我一句:“練草書,最近一直寫得不好。”
樸素生動的語言把柳正梅寫得十分傳神,她遇事平淡安定,而內心常涌動著美好的憧憬,我想這也是梅花的品格。她畫山水、花鳥,她也學古詩,也學京劇,唱的是譚派老生,皆能有模有樣。一個當代的女性,始終追求著她希望的各種藝術,每天都充實、快樂、知足,而又永不滿足地學習前進,不矯不飾,不浮不華,這便是高尚。
你聽過“梅花三弄”嗎?我想這個琴曲一定是古雅而讓人產生遐想的。也許更會讓人想起古人畫中的梅花,“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當今的展事很多,如果這個展覽能有賞心的兩三枝給你留下印象,那正是柳正梅所希望的。
寫心方得真意
蕭然自有林下風___記女書法家柳正梅
文/陳金純
關注柳正梅書法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她連續在八屆全國展、首屆蘭亭展、行草書展、七、八屆中青展頻頻亮相,熟悉國展評審機制的同行都知道,在這萬人過獨木橋的競爭中,能有一次入選國展已實屬不易,而能連續問鼎國展中的各項展覽,其實力不可小覷。
柳正梅是以傳統的的二王手札性書寫為自己的書法之路打下根基的。抑或是受到南藝黃敦教授的口傳心授;或者是來自本性的純正典雅,柳正梅的行書始終固守著一種帖學的技術理性,那是來自羲、獻父子、智永、趙孟頫、董其昌、王覺斯的血脈古韻,從規入距、清雅脫俗。尤其是她的一系列手卷創作,其結字的優雅從容、用筆的氣息華貴,風格的疏朗散淡,使她的這類作品已經達到相當的美學高度。有近十年的時間,她的書作,始終沉醉於這樣一個高雅的、充滿晉韻的創作狀態中,像她喜歡的京劇一樣,或蒼涼高亢、或低回婉轉、吟唱著那份古典、優雅、清新、精美的“西皮流水”。
柳正梅的大草又是一番氣象,我很奇怪,江蘇的女書家都喜歡寫大草,而像柳正梅這樣把二王的妍妙和唐草的狂放奇異的並存卻不多見。事實上,柳正梅試圖在二王的風韻和唐草的張揚中尋求一種平衡,相對於二王小草的秀雅,柳正梅的大草強化了中軸線的變化、增加了字勢的擺動;強化了篆籀筆法和轉筆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綿延流動;強化了墨法的濃淡枯濕的變化,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然而由於多年晉帖的薰染,柳正梅的大草總是有些隱忍,在旭、素和晉帖的取捨中有些彷徨,這一彷徨我們在王鐸中年的大草中也似曾相識。一個長期以晉帖為旨歸的書家,又希望用大草的方式宣洩自己,必然會有這種游離,對此,古人有了兩種解答:一是顛張醉素的不加節制,狂放、連綿、外拓,張揚,一是王鐸從大令的連綿草中把握晉韻、強化轉筆及連綿變化的內在節奏,強調理性的優雅節制,肆而不狂,從柳正梅近期的大草中,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
我有幾位淮安籍的朋友,他們的精進、勤奮、智慧、豪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並受我尊重,柳正梅就是其中一位。她本有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然而,對藝術的痴迷以及與身俱來的熱情,使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書法這個終身的“職業”。柳正梅有著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她曾經在高考中獲徐、淮、連、鹽、楊地區美術專業考試專業第一名,她的商標設計曾經獲全國華夏杯商標設計大賽二等獎而專程到人民大會堂領獎,她對音樂、戲曲、繪畫、詩詞都有過執著的追求而具有良好的修養,書寫此文時,我曾問過柳正梅:如果按著原來了路子,寫魏晉的遒媚蕭散,寫黃庭經、十三行的精緻雅麗,你的書法之路本可能一路平坦,何至於如此苦苦追尋?柳正梅回答說:草書技巧上的高難度和豐富的表現力,是任何一個想在書法領域有所作為的書家所必須征服的。
柳正梅是一個有著嚴格自律操守的書家,她的書法創作水平無疑可置於當代優秀書家之列而無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能在喧囂浮躁的當代淡定從容。優雅嫻靜、相夫教女,臨池作詩,自有一種晉人風骨。我忽然想到蘇東坡在《題王逸少帖》中的詩句:“謝家夫人淡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天門蕩蕩驚跳龍,出林飛鳥一掃空”。
發自我的用平和的心境對視世界
——品讀柳正梅的書法
文/黃正明
書法是安靜的,書法也是澎湃的。
書法創作是個體完成的藝術,她需要個人的積澱,這種積澱既要有書寫者長期傳統的技法訓練、水墨感覺的自我掌控、章法構成的自然營造,甚至,最後那一枚紅色印章的鈐蓋位置,均需要做到極其考究和精到,這絕不是挑剔,它是認真是執著是堅守是到位,故此,書法創作的過程,是一個創作者綜合水準的完整體現,是厚積而薄發,是技法的表現,也是情感的抒發和張揚。
柳正梅的書法是安靜的,一如她的生活,每日臨池,出入魏晉唐宋;每日畫畫,畫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山水中見“四王”,花草中見“吳惲”。
臨池是她的日課,每每書友同道小聚,她均會取出隨身攜帶的IPAD,與同道們一起欣賞她近期的書作與畫作,謙虛地請同道們品評,一如學生般地認真與專注,因了她的勤奮,有書有畫,作品多多,這樣,往往增添了聚會的談資,大家亦頗為受益。據我所知,她的IPAD已更新了一個。
榮格說:性格決定命運。
這位從古楚淮安走來的書家,年少時即畫得一手好畫:“我十二、三歲時畫過好多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嫦娥本月,現在閉著眼睛都能畫仕女圖。”鐘情書畫多年的她,步入金陵後,得名師黃惇、張友憲等面授,更是書藝畫藝大進,並從兩位名師處學得習書習畫當從古人佳作中吸取營養的要意。
那么,柳正梅取法元之趙吳興與明之董香光即是自然而然的選擇。趙之真書,在唐楷嚴謹法度下摻以行書筆意,俊美靈秀,勻稱優雅。行書又能深入“二王”堂奧不為其所囿,復古亦善出古,小楷精妙,瀟灑的書寫中見“中和”之美。董其昌天才俊逸,善將繪畫的用筆用墨融於書法,故至帖的柔美與碑的匯合,其書畫均臻妙境。在廣泛地學習古人名碑名帖和在兩位先賢佳作中吸取營養的基礎上,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柳正梅的書法模樣。
不能不說的是,書畫同源。早年以設計為業的她,有著與生俱來的書畫稟賦,寫得好畫得像,對形象色彩敏感過人,這沒辦法,她就強在這兒!多年前,她的愛女張元的第一冊隨筆集《心怡紙墨間》出版,此書從裝幀設計到插圖均出自這位書畫家母親之手,成書一出,讓眾人眼前一亮!很專業。我以為,這位母親將最擅長也是最最樂意付出的拿了出來,那是她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留給孩子一段最美好的青春記憶。
中國書畫與其說是筆墨氤氳的鏡像,倒不如說它是書畫家心靈的枝蔓與延長。
柳正梅通過經年臨池的積累,用一支柔毫,在紙墨間將心靈的感悟盡情地表達了出來。她浸淫於魏晉,取法於宋元,得益於董趙。對書法的投入、執著與熱愛,亦是我所見所遇者中為數不多的一位。她的投入是自覺和發自內心的,毫無半點功利之心,在這滿眼功利的世界,尤為顯得珍貴!她會為一根線條的濃淡、枯濕、節奏的微妙變化反覆實踐,甚至如初學者般做重複的訓練,其目的無他,只為那一根有質量的線條!通過長期不斷地略有些西西弗斯般的重複,我們看到了她如今的書法呈現:嚴謹的書風,規範的技法,悠悠的古意,中和的格調與不激不厲的雍容。
這般書風的釋放,正與她善良、包容、質樸、敬業的性格相應,故而,在她的書法中,本真、至淳的風格自然溢出。
書法之道,是需要內外兼修的一門藝術。柳正梅一直在不斷地為自己補充養分,閒暇時,學習中國古代詩詞,亦常出佳詞妙句;學習京劇,老聲唱來亦頗得意韻。這些看似與書法無關而實則有關的文學藝術為她的創作帶來了無窮的底氣。
她的愛女曾有一篇寫媽媽的短文《最熟悉的人》,文中寫道:“她的字很淡雅,像君子蘭那般,不卑不亢、淡泊名利的存在著”。
柳正梅用平和淡雅的心境,雲淡風清地沉浸在屬於她的書法世界裡,寫著自己的書法,走著自己的路,憑著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與堅守,她一定會飛的更高走的更遠的。
(黃正明,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人物文章
我與書法
文/柳正梅
書法於我並不是初始之夢,三十歲前的我一直是想做畫家的。
1991年我由老家淮安調至南京工作。負責單位的宣傳工作,由於那時還沒有電腦設備,宣傳工作全部是由手繪、手寫來完成。1994年的一天,遇到一位朋友,他就好像上蒼派來幫助我的,他對我說:你的毛筆字好像不太得法,我幫你介紹一位好老師。於是,我誠惶誠恐地隨朋友來到了將給我人生帶來另一番天地的黃惇老師家裡。先生平易近人,一副智者的氣象。我暗下決心,難得有此機會,定要努力學習,也不可辜負朋友的一番好意。二十多年了,我對這位朋友一直是心存感激!由此,我把這一天定為我學習書法的起始日——1994年3月30日!
從此我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書法藝術的學習,毛邊紙一堆堆地划去。《蘭亭序》、《聖教序》、智永《千字文》⋯⋯魏晉一脈,來來回回往復無數。因著黃老師的教導,1997年我平生第一次投稿,“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我寫了一張四尺三開的小行書橫幅,居然入展了。入展像興奮劑,我又更加地投入,朝老師家跑得也更勤了。那幾年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我無一漏缺。
1999年我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專業研究生班,從此開始系統地研習書法史、書法理論等專業知識,了解傳統經典書法的傳承及流變,得知何為書法的境界之高、格調之雅。
在大量地臨習古代碑帖後,我選擇了元代趙孟頫書法作為我的主要學習對象。趙孟頫的書法以二王為本,書風平和,筆法蘊藉沉穩,其書形聚而神逸,有東晉人風流倜儻之氣。同時對蘇東坡、米芾、董其昌這一系列有著文人氣息的手札,也廣泛涉獵,以期能相融。
過程是艱辛的,但它如巨大的魔法,吸引每位跋涉者的心靈,想窺見真正的堂奧是每個書家不懈追求的目標。伊始,由於筆法的單一、直白,我的創作在相當長時間顯得空乏、無趣。有一次,我幾乎無信心地問黃老師,是否有人一輩子也練不好字?迷茫中,我把著各種法帖,研究用筆的中鋒、側鋒,字形的偃仰、欹側、大小等等。古人的一句“捻筆”曾經讓我廢寢忘食,不得其法,僵硬的手腕無以自如,怎可“捻”之。有時一天下來臨習半屋子的廢紙,讓放學回來的女兒咋舌:“天哪!”懷疑我掉紙堆里都找不到了。
近幾年我在行草書大字的學習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遍臨了米芾、王鐸、張旭、懷素等法帖,但一段時期,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表現方式。有次黃老師指出了我這方面的不成熟想法,總想著如何表達得更大氣磅礴,作品的氣息不通,非常彆扭,大字的用筆發力與小行書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無論寫多大的字,關鍵還是要有好的氣韻,胡亂的張狂、一味的放大顯得是多么的無趣和蒼白。我仍在臨習、感悟、創作,循環往復,期盼在集大成後,我的書法於溫文爾雅中有灑脫與豪邁。
毛筆與我朝夕相伴了二十多年,書寫成了我生活的常態,過往的日子裡,我除了柴米油鹽、日常雜事,就是與筆墨為伴、與書本為伴。這是何等的幸福生活呀!這一筆一畫、一提一按、一碑一帖有著無限的魅力,在變化無窮中,書法讓我痴迷。高深莫測的書法是我本不知道的,我是在不知不覺中懵懵懂懂地從一個小洞口進入到這無限美妙的桃花源。學習中,常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底蘊的不足,偉大而神秘的中華瑰寶,令我心生敬畏,在無知無畏中我與書法之緣也漸行漸近了。
書法成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這些年來,我早已不再參加任何比賽形式的投稿,在平靜安閒的學習中,我放下那些不應有的精神負累和包袱,以純粹的、虔誠的心態去滿足自己。
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我努力追求古典浪漫主義的書風,能達到什麼樣的的高度,有什麼樣的建樹,其實那都不是我所考慮的,我只管去喜愛它、享受它,那舞動的毛筆,將一直伴隨我快樂下去。
我心有畫自永恆
文/ 柳正梅
喜歡畫畫,我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那隨性的線條,斑斕的色彩,是人心性的表達。
我的童年、少年,最快樂的事就是寫寫畫畫。初二時學校老師家訪,告知父母說:這孩子心思在畫畫上,哪有女孩靠畫畫吃飯的,影響學習。於是,家中封鎖了買筆買紙的零花錢,分配多多的家務。可父母看我畫的“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一幅幅漂亮的仕女圖,像年畫似的掛在家裡,還受到左鄰右舍交口誇讚,也就欣然默許了我的任性。隨著漸漸長大,大概十四、五歲時,我的課餘閒暇大多在淮安師範學校江鳴岐老師那裡或淮安文化館開始系統接受素描、速寫、色彩等方面的繪畫學習。我與一幫小夥伴們被領入這神聖的藝術殿堂,像著了魔一樣去農村、車站、菜場寫生,淮安的鎮淮樓、文通塔、河下石坂街都曾在我的畫板上定格。這是我少年時非常懵懂又美好的畫畫生活。
1980年我高中畢業,順利地考進了淮安商業技術學校的首屆商業美術班,儘管這所學校算不上高等學府,可我們當時那學習的勁頭和對未來的嚮往,一點也不輸給任何一所專業院校里的學生。那裡有一流的老師,如江鳴岐、張瑞林、吳夕興、翟幫躍等老師均是名牌藝術學院畢業的,江老師、張老師是國立藝專徐悲鴻、傅抱石的學生,翟老師是中央工藝美院畢業的,他們因“文革”等種種原因,被留在了淮安這座古城,讓我們受益匪淺。班主任李曉東老師對我們更是嚴格要求,帶領我們去黃山寫生,去上海觀看展覽。在那段青澀的歲月里,讓我們知道了外面的美好世界,也知道了藝術道路的艱辛和遠大。打那時起,我有了一個做大畫家的夢想。
1985年,也就是商校畢業後的第三年,我參加了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的招生考試,素描成績95分位列榜首,看到自己如此這般“優秀”,我亦飄飄然起來。便冀盼著能衝擊更高學府,於是放棄了餘下的文化考試。而翌年,我的人生又出了另一番景象:戀愛、結婚成家。自此,進入藝術院校的夢想被長久地擱置了。
1991年我調至南京,繼續幹著平面設計工作,設計的獲獎作品還曾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也曾被南京市評為優秀獎,似乎也有了些小小的成就。然而社會的發展在不以人的意志前進著,隨著新技術浪潮的到來,傳統的手工設計逐漸被電腦所取代,擅於手工作業的我,面對現代化的電腦技術,幾乎無以適從。
這一時期我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日臨池、讀書,在遍臨了從魏晉二王到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王鐸等書法經典法帖後,對傳統的中國畫也漸漸地有了了解,知道了趙孟頫不僅有流傳千古的書法《赤壁賦》,更有精美絕倫的《鵲華秋色圖》等山水畫作,董其昌的書法俊秀、疏朗,而山水畫更是華亭畫派的傑出代表。於是在我傾情投入書法的八年後,2001年我又一次跨進南京藝術學院的大門,在中國畫高研班跟隨張友憲老師學習傳統的中國畫。張老師教我們山水、花鳥、人物,讓我們在全面了解的同時,找尋自己喜歡的路徑和方向,自此,我對山水畫那田園般的溫潤明淨愈發痴迷並不斷追摹,終日沉醉其中,反覆臨習揣度宋、元、沈周、四王等歷代先賢大家的作品,去體悟那份靈境,這種亦書亦畫交融互滲的學習,讓我始終充滿著無窮的新鮮感。有著濃郁文人筆墨情懷的畫作,是我美好心境的寄託,是我“游心之所在”。
畫作中,我也很喜愛寫生花卉。大概在2005年我見到惲南田沒骨寫生花卉作品,其風格清新細麗、淡雅秀逸。真實生動的藝術形象,與我過去作為基本功訓練的水粉、水彩寫生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我研究了他的用紙、用墨、用筆,以中國畫的元素去表達它。因有著較好的繪畫能力,這對我來說不是件太難的事。於是我常跑公園、去郊外尋得花花草草畫畫,還被人戲謔為“採花大盜”。
畫畫是一件無比純粹又非常愉悅的藝事,它是我獨處時的遊戲,甚至於有時都不願與人分享。有友人不解地問我為何如此?我說:想留一塊最純淨的境界是屬於我自己的,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約束和外在的影響,無關乎名利、金錢。它是我心中永恆的追求。
人物詩詞
余學詩,星霜數易矣,然不甚工,幸得名師指正,助予補拙。予之詩多為生活瑣事、學書感悟、題畫補白之類,至今尚未能登堂入室,見笑於大方之家,唯平日喜讀陶淵明田園詩,愛其簡淡質樸而意境高遠,王維詩超然塵俗而融詩情畫意為一體,袁枚詩倡性靈、抒胸臆乃至於詩之謀篇布局、鍊句煉意等皆令予受益匪淺矣!予於詩本不能就,亦恨不能精,今率爾書之,懇請諸師及友於郢政,不勝感激!
雲捲雲舒千嶺上,峽關虎跳巨龍咆;浪飛谷底澗深處,直入長江萬里濤。
游雲南觀虎跳峽
姑蘇園裡卉蔥蘢,湖上西山起惠風。錢闞柳王齊競彩,紙硯墨筆樂相融。黃師書示諄諄厚,言子文辭切切濃。心浸鵝池三十載,半生風雨注管彤。
庚寅九月廿四日予與錢惠芬、闞愛萍王嵐諸友於蘇州舉辦卉之風書畫展。黃惇師題字,言恭達師作序。是為記之。
料峭寒風春已近,莘莘學子聖名求;希兒靈慧能成鳳,不用杞人空蹙憂。
壬辰二月,伴女高考有感。
欣欣回故里,麥事壟中忙;遙見炊煙起,灶前是我娘。
辛卯七月,隨夫回婆家見鳧鳧炊煙,一派豐收之象。
銀漢月團,鐘山秋已寒。素娥迎旅雁,翠霧濕幽欄。金菊疏籬舞,木樨靈谷漫。良宵佳日近,把酒問君安。
仲秋。
瑟瑟春寒雨,遊人欲賞梅;捲簾揮勁草,逸筆苦寒來。
余今年五十,顏色已無粧。君贈油糕潤,兒烹壽麵香。硯田磨墨樂,辭海作詩忙。感此郎情意,悠然心致祥。
甲午正月初八。
園裡春暉紅紫臨,蒼然苔石守真音。十年胭脂描新色,欲得天香駐我心。
題牡丹畫因甚少繪畫,一盒顏彩十多年,至今仍有大半也
雲開秋氣清,台島競崢嶸。大千風猶在,故宮勝跡驚。碧波生日月,晴翠出陽明。滄海東流去,蘭亭一脈情。
辛卯十月,余與書法道游台灣,觀大千故居、台北故宮博物館、陽明山、日月潭亦與台島書家筆會雅集。
惺松午後日斜長,簾卷春風深柳堂;何處簫聲清氣遠,花箋淡墨擁書香。
學書雜感。
晴日南山開盛菊,愛蓮池裡郁蔥蘢。清涼無上空塵境,度得書香心更恭。
乙未初夏題畫。
碧海寥天遠,銀灘椰影中;欲知風浪里,擊水伏蛟龍。
游三亞海濱。
粽子糯香軟,門前艾草花;一杯雄黃酒,共醉你我他。
端午節有感。
元日迎飛雪,煙花五彩中;笑觀天地外,又是一春風。
元日,正月初一日
古道人煙少,土樓暮靄中。今疑飛蝶繞,昨恐劍光凶。浣女來溪北,樵夫去嶺東。天廷奇葩落,東南勝跡風。
觀福建土樓美國情報部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群山中之土樓曾疑為飛碟式武器。
硯田耕不輟,廢紙豈三千;斗室生雲氣,逸思上暮嵐。
學詩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