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杉赤枯病是一種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葉的病害,可以通過合理施肥,藥劑防治等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杉赤枯病
- 主要危害作物: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葉
- 主要為害部位:一般要苗木下部首先發病
-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藥劑防治等
- 影響:已成為我國嚴重的林木病害之一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柳杉栽植越來越廣,近年來由於赤枯病的危害,有些地區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已成為我國嚴重的林木病害之一。如四川退耕還林地區,2000年調查有的苗圃1~3年生苗全部發病,枯死苗達到50萬株以上,病苗出圃造林後也易枯死。
症狀
柳杉赤枯病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葉。一般要苗木下部首先發病,初為褐色小斑點,後擴大並變成暗褐色。病害逐漸發展蔓延到上部枝葉,常使苗木局部枝條或全株呈暗褐色枯死。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會產生許多稍突起的黑色小霉點,這便是病菌的子座及著生在上面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害也可直接危害綠色主莖或從小枝、葉擴展到綠色主莖上,形成暗褐色或赤褐色稍下陷的潰瘍斑,如果發展包圍主莖1周,則其上部即枯死。有時主莖上的潰瘍斑擴展不快,但也不易癒合,隨著樹幹的直徑生長逐漸陷入樹幹中,形成溝狀病部。這種病株雖不一定枯死,但易遭風折。
病原
(1)分類地位及形態:柳杉赤枯病由真菌中半知菌亞門尾孢屬的Cercospora sequoiae Ev.(C.cryptomeriae Shirai) 所引起,分生孢子梗聚生於子座上,稍彎曲,黃褐色。分生孢子鞭狀,但先端較鈍,有3~5個分隔(少數有6~9個分隔),淡褐色,表面有微小的疣狀突起。
(2)病菌生態學特性:孢子於15~30℃下發芽良好,25℃為發芽最適溫度;在92%~100%的相對濕度下才能萌發。
發生規律
(1)越冬、傳播與侵染:病菌主要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冬,第二年春(約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產生分生孢子,由風雨傳播,萌發後經氣孔侵入,約3周后出現新的症狀,再經7~10天左右病部即產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
(2)影響病害發生和流行的因素:柳杉赤枯病發展快慢除和溫度有一定的關係外,主要和當年大氣濕度和降雨情況密切相關。春夏之間降雨持續時間長的年份,發病常較重。在梅雨期和颱風期最有利於病菌的侵染。另外,苗木過密,通風透光差,濕度大或氮肥偏多等,都易促使苗木發病。柳杉赤枯病在1~4年生的實生苗上最易發生。隨著樹齡的增長,發病逐漸減輕,7~10年生以上便很少發病。扦插苗一般較實生苗抗病力強。
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來源: 如果是連作或鄰近有病株,必須儘可能徹底清除和燒毀原有病株(枝), 或冬春深耕把病株(枝)葉埋入土中,新區發現病苗,應立即燒毀,減少初次侵染來源,嚴格禁止病苗外調。
(2)合理施肥,培育無病狀苗:施肥要合理,氮肥不宜偏多,提高苗木抗性,培育無病狀苗。
(3)藥劑防治:發病期間用0.5%的波爾多液、401抗菌劑800倍液及25%的多菌靈200倍液,每2周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