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柳州古城位置,古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古柳州八景,柳州戲曲文化,歷史名人文化,劉三姐文化,主要建築,柳州東門城樓,古城牆遺址,西來寺,柳州文廟,柳侯祠,柳州騎樓,南評宮,柳州開元寺,柳州美食,柳州螺螄粉,白切雞,螄鴨腳煲,香芋扣肉,八寶葫蘆鴨,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潭中縣設定,駕鶴山麓出現了柳江流域的第一個城市。柳州建城有2100多年的歷史。
史籍記載,唐代的柳州為土城,宋、元因之。明初重建時拓展城界,並改為磚砌。嘉靖年間,又增築外羅城。至此,形成了直至清代末年柳州城池的基本格局。適應三面環江北面的直平地形,古代柳州城開築五座城門。民國初年為有利於交通往來,又增開一門。民國時期,城牆、城門相繼被拆除,僅存的東門城樓成為閱歷六百年時代風雲的古城地標。
柳州古城位置
柳州古城位於柳州市城中區,柳州古城面積為857.4畝,合計0.572平方公里,周長3.02公里。
古城保護規劃
《柳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發布
歷史文化
古柳州八景
柳宗元、徐霞客等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以及各種遊覽過柳州山水的文人墨客,在柳州留下了諸多記載。於是,古時的柳州人將八處勝跡集納起來稱為八景。
分別為南潭魚躍(魚峰山)、天馬騰空(馬鞍山)、筆峰聳翠(文筆山)、鵝山飛瀑(鵝山)、羅池夜月(羅池)、東台返照(東台山)、駕鶴晴嵐(駕鶴山)、龍壁回瀾(龍壁山)。
柳州戲曲文化
柳州素來被譽為“廣西戲劇城”,桂劇、彩調劇、粵劇等。這些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柳州流淌出一條條耀眼的人文之河。
歷史名人文化
柳宗元文化
柳宗元文化是柳州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關於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與方法,並用於柳州推動柳宗元文化建設的實踐,深入挖掘柳宗元文化內涵。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之一,他推崇儒家思想,參與永貞革新,領導古文運動,位列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主政柳州期間,興辦學堂、打井取水、釋放奴婢、種柑植柳,無私濟世世興矣,有德於民民祀之。他的“利安元元”的民本情懷,興學興文的光明德行,踔厲奮發的精神鬥志,給大家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劉蕡文化
唐代進士劉蕡。劉蕡博學能文有大志,由賢良對策,指責宦豎,後謫於柳州,官任柳州司戶。毛澤東曾作七絕《劉蕡》稱讚:“千載長天起大雲,中唐俊偉有劉蕡。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
劉三姐文化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潭。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 魚峰山和小龍潭緊緊相連,潭光山色交相輝映,被譽為“南潭魚躍”,是劉三姐傳歌和成仙的地方,也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相傳唐代有壯族女子劉三姐為人剛直,機敏聰慧,口齒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與地主老財相鬥,最後被官兵追殺,從魚峰山跳入小龍潭騎魚飛天。隨著民間動人故事口口相傳,劉三姐的歌聲一直餘音繚繞、綿延不絕。
20世紀60年代一部久演不衰的電影佳作《劉三姐》,使得魚峰山聞名天下,魚峰歌圩更加長盛不衰。數十年來,都有從各路來趕“歌圩”的人們匯集在魚峰山腳下,無論是才華橫溢的歌王,還是初出茅廬的初學者,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對手,盡情歌唱。每年“壯族三月三”的魚峰歌圩歌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來自五湖四海的“山歌王”“山歌后”一較高下。
主要建築
柳州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樓。
東門城樓坐北朝南,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現存的東門城樓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高約17米,面寬20米,進深11米,由城門、譙樓及與其相連的部分城牆組成。城門用大塊經人工鑿成的石料作基,明磚砌牆,門洞上方有一明代大書匠“東門”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現存城牆約115.73米,城樓的主要建築為兩層譙樓,梁架結構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構架,屋面均為板筒瓦。東門城樓氣勢宏偉,古樸莊重,深具歷史、文化底蘊。
古城牆遺址
柳州南門古城牆是原古代柳州城牆的一部分,始建於明代洪武12年(1379年)。該城牆由於柳州市城市建設的需要,於民國初期已基本拆除,除了東門城樓(包括連線東門城樓兩側的兩段城牆)僅有此段長約70米的殘存城牆。
西來寺
西來寺——雄踞柳州城西隅,位於今城中區雅儒路臨江巷西側,前臨柳江,遙對鵝山,建築古樸典雅,高明閎麗,寺宇上古文化氛圍十分濃郁,是市區尚存的佛教古寺之一。
寺始建約於明代,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建,此後多次修葺。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版《柳州縣誌》載云:“西來寺在西門外。”如今在大殿右邊,尚存——“西來古寺”光緒甲午夏一方石刻香爐,書法流暢,遒勁豪放,刻工頗為精細。此碑歷經一百多年,亦彌足珍貴。
西來寺坐北朝南,山門高峻壯觀,面朝碧濤,染山水靈秀,顯佛光之精神。寺名乃取佛經來自西天之意。可見歷代歲月滄桑中,過盡白雲蒼狗,漫歷暮靄殘陽,此寺一直傲然兀立;
柳州文廟
柳州文廟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歷經1300餘年的數十次遷徙和修葺,幾經廢興,於1928年再度毀於大火。2009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將重建文廟列入柳州市“文化建設十大工程”。2011年,重建的柳州文廟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
柳州文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整個建築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98.33畝,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總體規模居全國第四位。中軸線上建築主要有欞星門、泮池、泮橋、從心門、杏壇、大成殿、厚德明倫堂、崇聖堂等,建築規整大氣、循規而不蹈矩。除建築展陳外,還有《祭祀孔子禮樂祭器及場景展》《大哉孔子主題展》《中國孔廟在世界主題展》《名宦鄉賢展》等常設展陳,對文廟的建築規制、儒家文化、孔子的事跡、中國孔廟的概況以及柳州名宦鄉賢的事跡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柳侯祠
柳侯祠原名羅池廟,是柳州地方人士為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興建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人文景觀和旅遊景區,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
主體建築柳侯祠始建於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門額“柳侯祠”三字為郭沫若手書。祠內保存有《荔子碑》、《柳州路文宣王廟碑》、《元刻柳宗元像跋》、《重修羅池廟記》、《柳江書院碑記》等歷代珍貴碑刻60餘方,附屬建築有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思柳軒、羅池、賢良祠、講堂、山長住房等,遺址分布面積約三萬平方米。祠堂白壁青瓦、紅棟丹梁,清雅簡樸,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景區蜿蜒曲折,典雅別致,極富嶺南山水園林特色。
柳州騎樓
柳州的騎樓仿造沿海城鎮的建築模式,俗稱“粵式騎樓”,原來在市城中區小南路的騎樓是2至3層不等,中西合璧,上樓下廊,樓上住人,樓下商鋪,好不繁榮。1945年,侵華日軍從柳州撤退時,縱火焚毀了城區大部分的房屋。抗戰勝利後,小南路、慶雲路、培新路、正南路、潭中路、柳江路、谷埠路及魚峰路等主要街道的房屋,大部分重建,騎樓亦有所修復。改革開放後,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市內的騎樓建築也大多被高樓大廈取代。但地處市中心的小南路卻一直保持著騎樓街的模樣,雖然有些凌亂破舊,但繁華依然。
2014年3月20日,市規劃局和文化局公示了市35項有一定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其中就有中山西路、小南路等處的騎樓群。經過數月修繕,如今的小南路騎樓街煥發青春。走進小南路,那整齊的灰色建築瞬間觸動人們心底的鄉情鄉愁,讓人流連忘返。
南評宮
南評宮在柳江南岸即今柳江大橋東側約三百多米處。大門朝北,門外兩旁塑有紅、黑馬及馬位,設木欄圍住,入門即戲台,台前是空地,空地兩旁各有間長15 米的樓房,房前有古柏,頗幽雅。走過空地即南北三殿,雄偉壯觀。供祀南評神像,坐像比人稍大,有四大金剛塑像分列兩旁。外有木柵圍護;左有陪祀的土地神,右是馬王。正殿為木雕,備拾出巡遊。次殿為泥攫,後殿即為南評奶奶神像。南評之神相傳是唐朝將軍張相拼,在三江縣有德於民,故民立廟祭祀。一次特大洪水,神像流到柳州被漁民撈起。清代立廟於河南老浮橋頭供祀,民初打神風時,將神像藏匿到駕鶴山南麓小岩中。邑人秘密供奉。三年後眾人集資在南麓建新廟。廟內養了幾條小青蛇在盤中稱“青龍”,用作占卜休咎,多說頗靈驗,故香客絡絳不絕。“文革”時被砸毀。2003 年建於小桃園的南評宮,規模則更勝疇昔。
柳州開元寺
柳州開元寺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距今約1300年,原址位於柳州市柳侯祠內,清末時毀圮湮沒。2011年12月30日,新址選在柳州市都樂公園內的柳州開元寺重建落成,是廣西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柳州開元寺占地約近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其大雄寶殿為唐風木結構建築。重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殿、藥師殿、玉佛殿、鐘樓、鼓樓等7座主要建築已相繼完工。其中,重檐廡殿的開元寺大雄寶殿為唐代風格仿古建築,占地152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600平方米,高26.6米,肅穆巍峨。3尊以洛陽龍門石窟三寶佛為摹本塑造的金身大佛端坐大殿蓮台,兩旁配列24尊精雕彩塑的諸天護法神像,法相莊嚴。
柳州美食
柳州特色柳州螺螄粉、豆粉饃、芋頭糕、豆腐釀等美食讓人垂涎三尺。
柳州螺螄粉
螺螄粉是柳州的特色美食,螺肉做湯底,湯麵上鋪滿的紅油明亮鮮辣,是螺螄粉的點睛之筆。配上Q彈的米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酸筍,還可以把櫥窗里的滷味都來上一份。喝一口湯,嗍一口粉,再吃一口吸飽湯汁的炸蛋,這才是地道的柳州嗍粉方式。
柳州螺螄粉有很多種吃法,原湯螺螄粉、炒螺螄粉、乾撈螺螄粉。
白切雞
白切雞最好選用土雞,經過煮熟,冷卻和冰鎮等步驟,最終製作出皮脆肉嫩,鮮甜美味的白切雞。
螄鴨腳煲
螄鴨腳煲是柳州的特色美食,這裡的鴨腳要帶皮的,因為油炸過,鴨腳的皮會非常香脆,再加上吸取了螺螄湯的鮮味,口感上簡直沒什麼可以超越的。柳州鴨腳煲還會加上豆腐條、鵪鶉蛋、豬腳、酸筍、辣椒,起鍋時再淋上香辣透亮的紅油,看著就開胃。一旦吃過,對它的鮮、辣、香就難以忘懷。中秋佳節,朋友來家做客,燉上一鍋,這一餐肯定大受歡迎。
香芋扣肉
柳州一直有“無扣肉不成席”的風俗。想要做好扣肉,首先必須選用上好的豬五花腩,通過水煮,然後油炸、切片,再加上芋頭片,再配以豆腐乳、蚝油、南乳,加上鹽、糖、味素、酸醋、酒,調製成扣肉汁,這個扣肉汁根據每家或者各個民族不一樣的喜好,可以調製成多種口味。然後將醃製好的肉片和芋頭片在大碗裡擺放整齊,然後上蒸籠蒸上40分鐘。然後翻扣在碟中,最後澆上扣肉汁,就成了一道完美的“香芋扣肉”了。
八寶葫蘆鴨
製作八寶葫蘆鴨,首先要去掉整個鴨的骨架,除了鴨頭和鴨腳之外,其他全都是無骨的狀態,然後在鴨肚裡面配上八種材料,分別有瘦肉、馬蹄、蓮米、花生、紅棗、香菇、芋頭、板栗等食材,根據大家的喜好,這八種材料可以做一定的調整,這樣做出來的鴨子,肉酥爛,餡料入味,老少皆宜。加之葫蘆在民間有“福祿”的寓意,所以這道意頭非常好,不論是在傳統佳節還是各種宴席,柳州人的餐桌基本上都會有這么一道菜。
文化遺產
文化柳州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6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15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47名,非遺傳承活力不斷增強。
國家級非遺項目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大歌侗、侗戲 、苗族系列坡會群、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