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培盛
- 出生日期:1837年
- 出生地:清寧海縣
- 代表作品:《信天翁歌》
- 號:西塘
相關事件,作品,史籍記載,
相關事件
其時正是多事之秋,從全國來看,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浙江清軍抗英以失敗告終。五月,吳淞激戰吳淞炮台失守,寶山、上海也相繼失陷。六月十四日,鎮江激戰城陷後,英軍縱兵燒殺,使鎮江城內“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十餘天內“無日不火”,繁華的鎮江城變成一片瓦礫。六月底,《南京條約》(即《江寧條約》)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人民頭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創了外國殖民者以條約形式使其對中國人民的奴役和掠奪“合法化”的先例。從此,古老東方帝國的大門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轟開了,各國侵略者接踵而來,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從昌黎來看,道光二十二年的前一年,清政府派僧格林沁,部署山海關到天津間海防。昌黎境內沿海各口均駐軍防守,並在草料莊(今改草程莊,屬樂亭縣)建炮台兩處。道光二十二年,法國、荷蘭的天主教神甫潛入永平府境內,以遷安縣建昌營為中心,向盧龍、撫寧、昌黎、臨榆發展教會勢力。當時,在昌黎縣薛家營建立天主教堂。無論如何,縣太爺這活不好乾。同時柳培盛也從內心裡不樂仕進,年余即歸隱。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王應奎復任。
作品
柳培盛著有 《信天翁歌》。
今存《幼科鐵鏡》一冊,尺寸24開,線裝,存7頁14面,抄本,書法娟秀精美。尤其珍貴的是有清代署直隸昌黎知縣柳培盛毛筆跋1頁,識者寶之。
史籍記載
由於彼時戰亂頻仍、政權更迭、檔案缺失等歷史原因,我們無法苛求方誌前輩。但弄清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民國以來昌黎舊志中的專門的人物誌漏載了一個重要人物———昌黎知縣柳培盛,首先,清同治五年(1866)《昌黎縣誌》卷之三《建置志三·倉庫》中記述常平倉,提到道光間(1821~1850),知縣富升額、錫謙、柳培盛、王應奎都主持修葺過。緊接著在《建置志三·學校》中記述儒學,又提到“道光間知縣富升額、曾世儀、柳培盛,鹹豐間知縣薩炳阿,教諭王玫,訓導張康侯,相繼重修文廟並儒學”。而同書卷之六《人材志》從傳記到名錄卻無柳培盛。其次,民國22年(1933)《昌黎縣誌》卷三《地理志下·古蹟》中記述倉庫常平倉,照錄前志“道光間,富升額、錫謙、柳培盛、王應奎,鹹豐間,薩炳阿皆修葺。”同書卷六《人物誌上》中的《職官》和《宦跡》同樣前後失去照應,也無柳培盛。自此開始因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