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藤本,乾時常帶黑色,除
花柱有羽狀毛及
萼片外面邊緣有短柔毛外,其餘光滑。莖圓柱形,有縱條紋。一至
二回羽狀複葉,有5-15小葉,基部二對常為2-3小葉,莖基部為
單葉或三出葉;小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寬卵形、卵形、長圓狀卵形至卵狀
披針形,長3-13厘米,寬1.5-7厘米,頂端
漸尖至銳尖,偶有微凹,基部圓形或寬楔形,有時淺心形或截形,
全緣,上面亮綠,下面灰綠色,兩面網脈突出。
圓錐狀
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多花;萼片4,開展,白色,乾時變褐色至黑色,線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1-1.5厘米;
雄蕊無毛。
瘦果圓柱狀鑽形,乾後變黑,長5-8毫米,宿存花柱長1-2厘米。花期6月至7月,果期7月至9月。
主要變種
皺葉鐵線蓮(
Clematis uncinata var.
coriacea Pamp.)與柱果鐵線蓮的區別:小葉片較厚,革質,乾後上面微皺,下面葉脈不明顯。花期6月至7月,果期8月至9月。分布於中國四川盆地北緣山區(海拔550-2000米)、甘肅南部(800米左右)、陝西南部(680-1800米)、湖北西部(750-1200米)、湖南西北部。生山坡、山谷林下,河邊、溝旁灌叢中或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西部。
產地生境
分布於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海拔300-1700米)、貴州(600-1300米)、二四川(600-1800米)、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廣西(250-1100米)、廣東(200-1000米)、湖南(100-1050米)、福建、台灣(1500-2000米)、江西、安徽南部(200-1000米)、浙江(100-1000米)、江蘇宜興(200米左右)。生長於山地、山谷、溪邊的灌叢中或林邊,或石灰岩灌叢中。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春分至清明播種,將種子均勻撒播於整好的畦面,薄蓋一層細肥土或草木灰,以畦面不見種子為度,覆土要均勻,以利出苗整齊。出苗後進行淺鬆土除草、間苗、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管理,至藤莖長至長50厘米以上時即可移栽定植。
莖藤扦插:雨水後,割取柱果鐵線蓮2-3年生藤莖,切成長30厘米左右的節段,每節均需有芽苞,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45-50厘米開溝,深7-10厘米,將藤莖分2行平放溝壁,頭尾相接,芽苞錯開,潑灑人畜糞水,覆土平畦(溝)。按上述常規管理,秋末冬初或翌年春季則可掘苗移栽定植。扦插繁殖亦可按大田栽培規格要求,將柱果鐵線蓮節段直接栽插種植。
分櫱繁殖:秋末冬初或“雨水”前後,均可移栽定植。種苗分櫱較多的可視生長情況,剪成單株移栽。移栽時,穴中所施土雜肥必須混勻,每穴1株,覆土,踏實,澆水即可。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育苗地的選擇與整理:育苗地宜選擇在溫暖、濕潤、肥沃處,深翻整地,每公頃施腐熟堆肥或廄肥45000千克,與土拌勻,耙細整平,作120厘米寬的畦,畦溝寬30厘米,溝深20厘米,平整畦面後每公頃再潑施22500千克清淡人畜糞水,四周開好排水溝,待播種。
栽植地的選擇與整理:栽種地一般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半陰半陽的山地栽培。為有利於柱果鐵線蓮的生長和節約土地,以高土坎邊或林邊栽培為好。選地整地後,按株行距1-1.2米挖穴,做到穴大底平,並與底肥混勻待種。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與追肥:移栽後封行前,每年需中耕除草2次。第1次於春季進行,並施足底肥,肥料可用人畜糞水(可加適量尿素);第2次於秋末冬初進行,並施腐熟堆肥或廄肥及培土越冬。
間套作:幼苗期株叢較小,地內空隙較大,可在鬱閉封行前,於行間種玉米、冬小麥等作物或其他藥材,亦可間種其他闊葉樹種與柱果鐵線蓮伴生。
修剪整型:植株生長2-3年後,株叢增大,枝繁葉茂。應視株叢情況進行修剪整型,剪去過密枝、過弱枝或病蟲枝,亦可剪下過密而符合藥用要求的枝條作藥用,以利生長。
病蟲防治
蟲害:發現的害蟲主要為
蚜蟲,多在春季發生,危害葉腋的幼芽,致使生長發育緩慢,甚至萎蔫死亡。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越冬蟲源;蚜蟲發生期用50%
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數次。
主要價值
根入藥,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鎮痛,治風濕性關節痛、牙痛、骨鯁喉;葉外用治外傷出血(《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