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柯南·道爾北極冒險日記
- 作者:亞瑟·柯南·道爾 (Conan Doyle A.)
-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 頁數:360頁
- 開本:12
- 品牌:現代出版社
- 外文名:Dangerous Work:Diary of an Arctic Adventure
- 譯者:劉永淳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4320741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亞瑟·柯南·道爾(Conan Doyle A.) 譯者:劉永淳
亞瑟·柯南·道爾(Conan Doyle A.)(1859—1930),英國傑出偵探小說家、劇作家,現代偵探小說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英國偵探小說之父”。一生共創作60部小說,包括56個短篇和4部中篇。他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偵探形象,開闢了偵探小說“黃金時代”,作品一百多年來被譯成數十種文字,風靡全球,福爾摩斯已成為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小說中福爾摩斯的辦公地點——倫敦貝克街221號B也成了旅遊景點。1902年,柯南·道爾因參與英國在南非戰爭的政策辯護被封為爵士。1930年7月7日,逝世於家中,享年71歲。
亞瑟·柯南·道爾(Conan Doyle A.)(1859—1930),英國傑出偵探小說家、劇作家,現代偵探小說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英國偵探小說之父”。一生共創作60部小說,包括56個短篇和4部中篇。他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偵探形象,開闢了偵探小說“黃金時代”,作品一百多年來被譯成數十種文字,風靡全球,福爾摩斯已成為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小說中福爾摩斯的辦公地點——倫敦貝克街221號B也成了旅遊景點。1902年,柯南·道爾因參與英國在南非戰爭的政策辯護被封為爵士。1930年7月7日,逝世於家中,享年71歲。
圖書目錄
序 “我在北緯80度上過生日”
亞瑟·柯南·道爾作為“希望”號北極捕鯨船隨船醫生的日記
“那絕對是掌聲雷動”——柯南·道爾再述北極
亞瑟·柯南·道爾的北極作品
北極之誘惑
格陵蘭捕鯨船上的生活
“北極星”號船長
黑彼得
影印件亞瑟·柯南·道爾作為“希望”號北極捕鯨船隨船醫生的日記(1880年2月28日—8月11日)
亞瑟·柯南·道爾作為“希望”號北極捕鯨船隨船醫生的日記
“那絕對是掌聲雷動”——柯南·道爾再述北極
亞瑟·柯南·道爾的北極作品
北極之誘惑
格陵蘭捕鯨船上的生活
“北極星”號船長
黑彼得
影印件亞瑟·柯南·道爾作為“希望”號北極捕鯨船隨船醫生的日記(1880年2月28日—8月11日)
序言
“我在北緯80度上過生日”
1880年3月的一個午後,一個名叫亞瑟·柯南·道爾的醫學院青年學生,心血來潮,決定擱置學業,到一艘北極捕鯨船上去做隨船醫生。6個月的海上旅程將他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難以想見的場景,那無以復加的感受,還有那在北極浮冰上兇險、血腥的工作。他在困境之下愈挫愈勇,他與水手們激辯哲學與宗教,他不止一次死裡逃生。他說,這絕對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真正了不起的冒險”。
“事情是這樣的,”他在多年後出版的自傳《回憶與冒險》中這樣描述道:
那是在愛丁堡,一個下午的早些時候,我正發奮苦讀去應付那些讓醫學院學生們苦不堪言的考試。這時,一個叫嘉里的同學走過來,此人雖和我不過點頭之交,卻突然冒出一個讓人頭暈目眩的問題,一瞬間,還什麼學業啊,統統從我腦子裡消失無蹤。
“你願不願意,”他說,“下周去捕鯨?就當隨船醫生,一個月給2鎊10先令,還有每噸3個先令的油錢。”
“怎么就知道有我的鋪位呢?”我很自然地問道。
“我有啊,但我去不成了,所以就想找人給頂上。”
“那去北極的裝備呢?”
“用我的。”
這事眨眼就定了,幾分鐘便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柯南·道爾當時不過20歲,是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大三學生。“要說我這大學讀得吧,”他回憶說,“真是稀鬆平常,總是不好不壞,60分萬歲那類的。”他生活中這種自我遜謙的態度也使得他總能在困境中看淡自己的付出與成就。多年後,他以自己慣有的興高采烈的口吻說,他是在“令人心情振奮的貧困環境中”長大的,這話確實粉飾了他曾經歷的混亂與艱難。10歲前他們就至少搬了5次家。家中品位有餘而金錢不足,他爸爸查爾斯·道爾多年來疾病纏身、酗酒無度,到44歲時又丟了評估師的工作而斷了經濟來源。
家裡最終還是籌到一筆錢,讓小亞瑟得以在著名的斯托尼赫斯特耶穌會寄宿學校里接受到了一流的教育。要畢業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該去幫爸爸分些擔子,為這個大家庭賺錢。“時事的艱難對我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他寫道,“我性情狂放、血氣方剛,還有些許毛躁,但當時的環境促使我一定要勤勉和努力,逼著我必須這樣才行。我有位了不起的媽媽,絕不能讓她失望。至於我如此篤定從醫,我想,主要還是因為愛丁堡本身就是一個學醫的聖地。”
此時,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故事的種子已經悄然埋下。還是一個孩子的柯南·道爾接觸到了愛倫坡,“史上創造力無與倫比的短篇小說作家”,他會時常大聲朗讀他的故事“把一家人給嚇呆”。在愛丁堡大學時,他有幸做約瑟夫·貝爾博士的助手。這位醫生功力超群,有著魔法般的觀察和診斷力,只消看上一眼,便不但能說出病人得了什麼病,還能如數家珍般說出病人生活和職業的諸多細節。“對於華生的觀眾來說,”柯南·道爾多年後開玩笑說,“揭秘之前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議,揭秘之後又是如此簡單。”這位夏洛克·福爾摩斯未來的締造者當時年僅20歲,卻已經出版了一本神秘題材的小說。當他拿到3個幾尼的稿費時欣喜若狂,那時候,他常常為花兩便士買本舊書而直接省掉了午飯。
柯南·道爾決意踏上“北極捕鯨”之旅實在有些隨意和魯莽,至少對他勤勞簡樸的媽媽來說是這樣,但也給他帶來了許多絕無僅有的機會。他開始貪婪地品嘗著冒險的滋味,6個月的海上生活更是讓他的作家夢越做越大。在動身前往停泊在彼得黑德的“希望”號捕鯨船之前,他把克勞德·嘉里給他的水手裝備又充實了一番,往裡面塞了幾本詩歌、哲學和文學之類的書,當然還有用來記錄旅行感受的空白本子,那上面記錄下的將是一個年輕人自我挑戰、自我考驗的心路歷程。
遺憾的是,他並未記錄下自己在“希望”號從彼得黑德起錨前的那一段經歷和感受。人們很想知道,在他決定前往北極後最初的幾天裡,過得是何等的心潮澎湃、跌宕起伏。人們也想知道,當辛勞的媽媽得知自己20歲的兒子竟要中斷學業踏上一個如此危險旅程時作何反應?“幾乎沒人對遠赴北冰洋捕鯨會遭遇的危險有什麼概念,”博物學家弗朗西斯·巴克蘭在1876年寫道,“他們要幹的事情極其危險。”他們的船有時要像破城錘一樣,完全靠蠻力在冰面上“撞出一條通道”來,否則那些冰就會立刻“畫地為牢,將他們置於北極冬天無盡的恐怖之中”。
可惜柯南·道爾未能給我們留下對“希望”號船長、船員以及他將生活7個月的北極捕鯨船第一印象的描述,否則那也將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希望”號是由位於阿伯丁的亞歷山大·豪爾公司於1873年建造的,高45英尺5英寸,寬28英尺1英寸,吃水深度17英尺。1882年,該船被用於危險的北極救援,因為她“在各方面都勝任這樣的遠征。船體強壯,吃水線位置為雙層船殼,內有鐵架加固,船頭包有鐵殼,即便與所有其他捕鯨船相比,這船在對付浮冰上也頗有威名。凡坐過此船的人無不覺得這是一艘不可多得的好船,擔當重任亦屬實至名歸。”
按柯南·道爾的說法,船上總計有船員56名,雖然名單已無可考據,但與其相仿的一艘捕鯨船——從鄧迪出發的“北極”號的船員構成則可供參見:有船長、大副和二副(兩人也是魚叉手)各1人,外科醫生1人、管理員1人、第一工程師1人、第二工程師兼鐵匠1人、滅火員3人、木匠及助手各1人、負責指導切割鯨脂的魚叉手1人,主魚又手2人及魚叉手學徒2人、箍桶匠兼魚叉手1人、魚繩管理員8人(魚繩的纏繞技術關乎一船人的生死)、小船舵手8人、水手長(兼舵手)和負責指揮在船艙里儲藏鯨脂的管理員(兼舵手)各1人、清潔工1人、廚師及助手各1人、體格強壯的海員10人、服務員3人。“希望”號上的船員大致分成兩撥,分別是彼得黑德人和設得蘭群島人。
“希望”號是應彼得黑德的約翰·格雷船長要求建造的,旅程開始時他已50歲。“你看他,”柯南·道爾多年後回憶說,“身材健壯挺拔、臉膛紅潤、鬚髮灰白、淡藍色的雙眼時常嘹望著遠方。他沉默寡言、高傲不屑、表情嚴峻,但心地卻是那么正直和善良。”約翰·格雷和哥哥大衛、弟弟亞歷山大是彼得黑德著名捕鯨家族的後代,祖上三輩都以此為生。“不可戰勝的格雷家族”乾的這行在這個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後由於鯨魚數量減少而開始每況愈下。格雷家族為應對挑戰,一方面,具有前瞻性地保護鯨魚數量;一方面,改進技術,在帆船上加裝蒸汽機以使船能深入到北極縱深地區。到1880年的時候,這個產業已經連續幾年走下坡路,但彼得黑德的捕鯨業,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言,“正是由於格雷家族的堅守而延續了更久。或許更真實的情況是,捕鯨業最終消亡殆盡並不是因為這個行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格雷家族的衰敗。”約翰和大衛都在1891年賣了船,開始了退休生活。
1880年,就是在這種行業前景慘澹的陰霾之下,格雷和船員們踏上了他們的歷險之旅。柯南·道爾立刻跑去和船長打招呼,船長或許到見了面才鬧清楚,這個新來的外科醫生根本就不是他原來要的那個。“我很快發現,”柯南·道爾寫道,“隨船醫生的主要職責就是陪著船長。按照這行的規矩禮儀,船長除了與船上其他負責人進行簡短的技術溝通外,與外界基本處於隔絕狀態。我當時想,要是遇到一個混蛋船長可就慘了,幸運的是,約翰·格雷船長是一個真正優秀的男子漢、一個胸懷寬廣的水手、一個嚴肅認真的蘇格蘭人,我們曾傾心長談,建立了深厚友情。”
……
柯南·道爾已經成了一個經驗老到的捕鯨能手,格雷船長邀請他第二年再來,不光當醫生,還當捕鯨手。“我還是拒絕了,”他說,“因為那種生活讓人迷戀得難以自拔。”儘管如此,數月的海上生活還是極大激發了他的探險欲望,並成為了他性格的一部分。“垂釣三文魚可謂高貴的遊戲,”他說,“但是,當你的那條魚身價超過2000英鎊,重量可比上郊區的一棟別墅,而你的魚繩是每股承重36磅共50股擰成的拇指般粗的馬尼拉繩時,足以讓其他一切體驗相形見絀。”
和捕殺海豹時一樣,柯南·道爾對捕鯨場上“殘忍的收穫”場面良心難安:“在陣陣的喧囂與激動之中——若不手握船槳親歷其中絕體會不到到底有多激動——你會同情起這個被捕殺的可憐傢伙。它不大的眼睛與小牛的相仿,距我不過一臂之遙,隨著生命消逝,裡面那種無聲的渴求之光隨之暗淡下去,那眼光讓我始終無法忘卻。”
有那么一回,柯南·道爾還記得,一頭鯨幾乎就成功翻了盤。他和一群船員正向這頭已經被插住的鯨魚猛刺,划槳的也正想換個安全點的姿勢來避開猛烈亂擺的鯨尾巴,這時,這個受傷的傢伙競把它龐大的側鰭從水中抬起來壓到了我們的小船上。“一片鰭就足以讓我們葬身海底了。”柯南·道爾回憶道。“我忘不了我們是怎么從底下鑽出來的,出來時每個人還都舉著手,似乎想撐住那片巨大的令人恐怖的側鰭,就好像鯨魚要真把側鰭落下去,我們的抵擋還能起點作用似的。”
“希望”號八月初開始返航,捕獵成果差強人意,有兩頭鯨,3600隻海豹,還有一大堆混雜一起的北極熊、獨角鯨和北極海鳥。對船員們來說,這點收穫注定這是一次平淡無奇的旅程,但柯南·道爾自有他的一番評價標準。“我上船的時候,不過是個散漫的大男孩,”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但“我下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強壯有力、心智成熟的男人了。我甚至相信,我一輩子健康的身體都得益於此,我身上那種從來都使不完的勁頭或許也源於此。”
柯南·道爾也忘不了他和船員們連續幾個月遠離人類文明心中那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想我們起航的時候,人世間好不熱鬧。”他回憶道,尤其那時與俄國開戰在即。這種孤獨感也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柯南·道爾還記得,當“希望”號繞過蘇格蘭北部時,有船員看到一個女人從岸邊的燈塔里走出來,激動不已,口中不覺喊叫著“女的,是個女的。”訊息立刻傳遍了整條船。“要欣賞一個女人,你得6個月看不到一個女人。”他說。“每個人的眼睛都直勾勾的,那女人足有50多歲,穿著短裙和高筒防水靴——但她是個‘女的’。‘戴個帽子的就好!’船員們如是說,我也是這么想的。”
柯南·道爾在彼得黑德與船友們告別後回到了愛丁堡,他帶回來的報酬和油錢更增添了與媽媽團聚的快樂,足足給家裡掙來50鎊呢。“隨後我就直奔期末考場,”他說,“我通過了考試,成績還算可以,但在1881年冬季學期末的成績卻不怎么樣。我現在拿到了醫學學士學位和外科碩士學位,我的職業生涯開端還算不錯。”
到這時,他的北極日誌就被遺忘了,但這段經歷已經深人了他的骨髓。130年之後再看,柯南·道爾在“希望”號上的日記打開了通往過去的一扇窗。這不僅是一個成長故事,也是一個北極探險故事,更是一個不復再有的海上生活實錄。在生命的盡頭,柯南·道爾依然帶著敬畏回顧那段經歷。“你就站在未知世界的邊緣,”他說,“你射到的每隻鴨子的砂囊里,都有著不知從何處遊歷而來的沙粒。這是我生命中奇特而又讓我心醉神迷的篇章。” 喬恩·萊蘭博和丹尼爾·斯塔肖爾
1880年3月的一個午後,一個名叫亞瑟·柯南·道爾的醫學院青年學生,心血來潮,決定擱置學業,到一艘北極捕鯨船上去做隨船醫生。6個月的海上旅程將他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難以想見的場景,那無以復加的感受,還有那在北極浮冰上兇險、血腥的工作。他在困境之下愈挫愈勇,他與水手們激辯哲學與宗教,他不止一次死裡逃生。他說,這絕對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真正了不起的冒險”。
“事情是這樣的,”他在多年後出版的自傳《回憶與冒險》中這樣描述道:
那是在愛丁堡,一個下午的早些時候,我正發奮苦讀去應付那些讓醫學院學生們苦不堪言的考試。這時,一個叫嘉里的同學走過來,此人雖和我不過點頭之交,卻突然冒出一個讓人頭暈目眩的問題,一瞬間,還什麼學業啊,統統從我腦子裡消失無蹤。
“你願不願意,”他說,“下周去捕鯨?就當隨船醫生,一個月給2鎊10先令,還有每噸3個先令的油錢。”
“怎么就知道有我的鋪位呢?”我很自然地問道。
“我有啊,但我去不成了,所以就想找人給頂上。”
“那去北極的裝備呢?”
“用我的。”
這事眨眼就定了,幾分鐘便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柯南·道爾當時不過20歲,是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大三學生。“要說我這大學讀得吧,”他回憶說,“真是稀鬆平常,總是不好不壞,60分萬歲那類的。”他生活中這種自我遜謙的態度也使得他總能在困境中看淡自己的付出與成就。多年後,他以自己慣有的興高采烈的口吻說,他是在“令人心情振奮的貧困環境中”長大的,這話確實粉飾了他曾經歷的混亂與艱難。10歲前他們就至少搬了5次家。家中品位有餘而金錢不足,他爸爸查爾斯·道爾多年來疾病纏身、酗酒無度,到44歲時又丟了評估師的工作而斷了經濟來源。
家裡最終還是籌到一筆錢,讓小亞瑟得以在著名的斯托尼赫斯特耶穌會寄宿學校里接受到了一流的教育。要畢業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該去幫爸爸分些擔子,為這個大家庭賺錢。“時事的艱難對我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他寫道,“我性情狂放、血氣方剛,還有些許毛躁,但當時的環境促使我一定要勤勉和努力,逼著我必須這樣才行。我有位了不起的媽媽,絕不能讓她失望。至於我如此篤定從醫,我想,主要還是因為愛丁堡本身就是一個學醫的聖地。”
此時,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故事的種子已經悄然埋下。還是一個孩子的柯南·道爾接觸到了愛倫坡,“史上創造力無與倫比的短篇小說作家”,他會時常大聲朗讀他的故事“把一家人給嚇呆”。在愛丁堡大學時,他有幸做約瑟夫·貝爾博士的助手。這位醫生功力超群,有著魔法般的觀察和診斷力,只消看上一眼,便不但能說出病人得了什麼病,還能如數家珍般說出病人生活和職業的諸多細節。“對於華生的觀眾來說,”柯南·道爾多年後開玩笑說,“揭秘之前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議,揭秘之後又是如此簡單。”這位夏洛克·福爾摩斯未來的締造者當時年僅20歲,卻已經出版了一本神秘題材的小說。當他拿到3個幾尼的稿費時欣喜若狂,那時候,他常常為花兩便士買本舊書而直接省掉了午飯。
柯南·道爾決意踏上“北極捕鯨”之旅實在有些隨意和魯莽,至少對他勤勞簡樸的媽媽來說是這樣,但也給他帶來了許多絕無僅有的機會。他開始貪婪地品嘗著冒險的滋味,6個月的海上生活更是讓他的作家夢越做越大。在動身前往停泊在彼得黑德的“希望”號捕鯨船之前,他把克勞德·嘉里給他的水手裝備又充實了一番,往裡面塞了幾本詩歌、哲學和文學之類的書,當然還有用來記錄旅行感受的空白本子,那上面記錄下的將是一個年輕人自我挑戰、自我考驗的心路歷程。
遺憾的是,他並未記錄下自己在“希望”號從彼得黑德起錨前的那一段經歷和感受。人們很想知道,在他決定前往北極後最初的幾天裡,過得是何等的心潮澎湃、跌宕起伏。人們也想知道,當辛勞的媽媽得知自己20歲的兒子竟要中斷學業踏上一個如此危險旅程時作何反應?“幾乎沒人對遠赴北冰洋捕鯨會遭遇的危險有什麼概念,”博物學家弗朗西斯·巴克蘭在1876年寫道,“他們要幹的事情極其危險。”他們的船有時要像破城錘一樣,完全靠蠻力在冰面上“撞出一條通道”來,否則那些冰就會立刻“畫地為牢,將他們置於北極冬天無盡的恐怖之中”。
可惜柯南·道爾未能給我們留下對“希望”號船長、船員以及他將生活7個月的北極捕鯨船第一印象的描述,否則那也將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希望”號是由位於阿伯丁的亞歷山大·豪爾公司於1873年建造的,高45英尺5英寸,寬28英尺1英寸,吃水深度17英尺。1882年,該船被用於危險的北極救援,因為她“在各方面都勝任這樣的遠征。船體強壯,吃水線位置為雙層船殼,內有鐵架加固,船頭包有鐵殼,即便與所有其他捕鯨船相比,這船在對付浮冰上也頗有威名。凡坐過此船的人無不覺得這是一艘不可多得的好船,擔當重任亦屬實至名歸。”
按柯南·道爾的說法,船上總計有船員56名,雖然名單已無可考據,但與其相仿的一艘捕鯨船——從鄧迪出發的“北極”號的船員構成則可供參見:有船長、大副和二副(兩人也是魚叉手)各1人,外科醫生1人、管理員1人、第一工程師1人、第二工程師兼鐵匠1人、滅火員3人、木匠及助手各1人、負責指導切割鯨脂的魚叉手1人,主魚又手2人及魚叉手學徒2人、箍桶匠兼魚叉手1人、魚繩管理員8人(魚繩的纏繞技術關乎一船人的生死)、小船舵手8人、水手長(兼舵手)和負責指揮在船艙里儲藏鯨脂的管理員(兼舵手)各1人、清潔工1人、廚師及助手各1人、體格強壯的海員10人、服務員3人。“希望”號上的船員大致分成兩撥,分別是彼得黑德人和設得蘭群島人。
“希望”號是應彼得黑德的約翰·格雷船長要求建造的,旅程開始時他已50歲。“你看他,”柯南·道爾多年後回憶說,“身材健壯挺拔、臉膛紅潤、鬚髮灰白、淡藍色的雙眼時常嘹望著遠方。他沉默寡言、高傲不屑、表情嚴峻,但心地卻是那么正直和善良。”約翰·格雷和哥哥大衛、弟弟亞歷山大是彼得黑德著名捕鯨家族的後代,祖上三輩都以此為生。“不可戰勝的格雷家族”乾的這行在這個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後由於鯨魚數量減少而開始每況愈下。格雷家族為應對挑戰,一方面,具有前瞻性地保護鯨魚數量;一方面,改進技術,在帆船上加裝蒸汽機以使船能深入到北極縱深地區。到1880年的時候,這個產業已經連續幾年走下坡路,但彼得黑德的捕鯨業,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言,“正是由於格雷家族的堅守而延續了更久。或許更真實的情況是,捕鯨業最終消亡殆盡並不是因為這個行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格雷家族的衰敗。”約翰和大衛都在1891年賣了船,開始了退休生活。
1880年,就是在這種行業前景慘澹的陰霾之下,格雷和船員們踏上了他們的歷險之旅。柯南·道爾立刻跑去和船長打招呼,船長或許到見了面才鬧清楚,這個新來的外科醫生根本就不是他原來要的那個。“我很快發現,”柯南·道爾寫道,“隨船醫生的主要職責就是陪著船長。按照這行的規矩禮儀,船長除了與船上其他負責人進行簡短的技術溝通外,與外界基本處於隔絕狀態。我當時想,要是遇到一個混蛋船長可就慘了,幸運的是,約翰·格雷船長是一個真正優秀的男子漢、一個胸懷寬廣的水手、一個嚴肅認真的蘇格蘭人,我們曾傾心長談,建立了深厚友情。”
……
柯南·道爾已經成了一個經驗老到的捕鯨能手,格雷船長邀請他第二年再來,不光當醫生,還當捕鯨手。“我還是拒絕了,”他說,“因為那種生活讓人迷戀得難以自拔。”儘管如此,數月的海上生活還是極大激發了他的探險欲望,並成為了他性格的一部分。“垂釣三文魚可謂高貴的遊戲,”他說,“但是,當你的那條魚身價超過2000英鎊,重量可比上郊區的一棟別墅,而你的魚繩是每股承重36磅共50股擰成的拇指般粗的馬尼拉繩時,足以讓其他一切體驗相形見絀。”
和捕殺海豹時一樣,柯南·道爾對捕鯨場上“殘忍的收穫”場面良心難安:“在陣陣的喧囂與激動之中——若不手握船槳親歷其中絕體會不到到底有多激動——你會同情起這個被捕殺的可憐傢伙。它不大的眼睛與小牛的相仿,距我不過一臂之遙,隨著生命消逝,裡面那種無聲的渴求之光隨之暗淡下去,那眼光讓我始終無法忘卻。”
有那么一回,柯南·道爾還記得,一頭鯨幾乎就成功翻了盤。他和一群船員正向這頭已經被插住的鯨魚猛刺,划槳的也正想換個安全點的姿勢來避開猛烈亂擺的鯨尾巴,這時,這個受傷的傢伙競把它龐大的側鰭從水中抬起來壓到了我們的小船上。“一片鰭就足以讓我們葬身海底了。”柯南·道爾回憶道。“我忘不了我們是怎么從底下鑽出來的,出來時每個人還都舉著手,似乎想撐住那片巨大的令人恐怖的側鰭,就好像鯨魚要真把側鰭落下去,我們的抵擋還能起點作用似的。”
“希望”號八月初開始返航,捕獵成果差強人意,有兩頭鯨,3600隻海豹,還有一大堆混雜一起的北極熊、獨角鯨和北極海鳥。對船員們來說,這點收穫注定這是一次平淡無奇的旅程,但柯南·道爾自有他的一番評價標準。“我上船的時候,不過是個散漫的大男孩,”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但“我下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強壯有力、心智成熟的男人了。我甚至相信,我一輩子健康的身體都得益於此,我身上那種從來都使不完的勁頭或許也源於此。”
柯南·道爾也忘不了他和船員們連續幾個月遠離人類文明心中那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想我們起航的時候,人世間好不熱鬧。”他回憶道,尤其那時與俄國開戰在即。這種孤獨感也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柯南·道爾還記得,當“希望”號繞過蘇格蘭北部時,有船員看到一個女人從岸邊的燈塔里走出來,激動不已,口中不覺喊叫著“女的,是個女的。”訊息立刻傳遍了整條船。“要欣賞一個女人,你得6個月看不到一個女人。”他說。“每個人的眼睛都直勾勾的,那女人足有50多歲,穿著短裙和高筒防水靴——但她是個‘女的’。‘戴個帽子的就好!’船員們如是說,我也是這么想的。”
柯南·道爾在彼得黑德與船友們告別後回到了愛丁堡,他帶回來的報酬和油錢更增添了與媽媽團聚的快樂,足足給家裡掙來50鎊呢。“隨後我就直奔期末考場,”他說,“我通過了考試,成績還算可以,但在1881年冬季學期末的成績卻不怎么樣。我現在拿到了醫學學士學位和外科碩士學位,我的職業生涯開端還算不錯。”
到這時,他的北極日誌就被遺忘了,但這段經歷已經深人了他的骨髓。130年之後再看,柯南·道爾在“希望”號上的日記打開了通往過去的一扇窗。這不僅是一個成長故事,也是一個北極探險故事,更是一個不復再有的海上生活實錄。在生命的盡頭,柯南·道爾依然帶著敬畏回顧那段經歷。“你就站在未知世界的邊緣,”他說,“你射到的每隻鴨子的砂囊里,都有著不知從何處遊歷而來的沙粒。這是我生命中奇特而又讓我心醉神迷的篇章。” 喬恩·萊蘭博和丹尼爾·斯塔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