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查理橋始建於1357年,1400年竣工,橫跨布拉格市伏爾塔瓦河。此橋是遵照捷克國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因此得名查理橋,是捷克現存較大的古橋,也是連線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這段狹窄蜿蜒的街道聚集了許多舊城的精華,是當時加冕御道的一部分。查理橋以羅馬天使橋為樣板,是典型的哥德式建橋藝術與巴洛克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橋的一端入口處聳立著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兩側是帶有巴洛克式浮雕的哥德式門樓。橋兩側石欄桿上有30座雕像,為天主教聖徒和保護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獸身和獸面人身像等。查理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藝術成為捷克較負盛名的古蹟之一。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建於1357年,是一座14世紀最具藝術價值的石橋,查理大橋就橫跨在伏爾塔瓦河上,橋長520米,寬10米,有16座橋墩,大橋兩端是布拉格城堡和舊城區,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是歷代國王加冕遊行的必經之路。在橋上可以觀賞到藝術家的表演,還有一些手工藝創作表演,已經成為布拉格藝術的展示場所,在橋上還可以買到很多藝術品,表現查理大橋的水彩畫,以及身著傳統捷克服裝和宮廷服裝的木偶。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歐洲最古老最長的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被歐洲人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現在原件已經保存在博物館內,大部分已經換成複製品,據說只要用心觸摸石雕像,便會帶給你一生的幸福,橋上的一尊銅像的某些部位已被遊人摸得發亮。其中橋右側的第8尊聖約翰雕像,是查理橋的守護者,圍欄中間刻著一個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當年聖約翰從橋上被扔下的地點。
歷史
建造
該橋使用波希米亞砂岩建造。有一個傳說,用來粘合石塊的灰漿中加入了雞蛋,使其更加堅固。雖然這一傳說無法證實,但是在現代進行了科學實驗,檢驗灰漿的無機和有機成分。後來,查理大橋的灰漿中使用了雞蛋得到了證實。查理大橋的建造直到15世紀初才完工。為了維持橋樑,徵收通行費,起初是由總會設在附近的天主教修會“紅星十字架騎士”徵收,後來改由老城市政當局徵收(直到1815年)。
19世紀
1848年革命期間的老城橋塔在歷史上,查理大橋曾經遭受過數次浩劫,也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1432年的一場洪水毀壞了三根橋柱。1496年,在一根橋墩坍塌後,第三個橋拱(從老城一側計算)因被水侵蝕而毀壞(修復工程完成於1503年)。在白山戰役一年後,1621年6月21日,27名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造反領袖在此處死,遇難者被斬下的首級懸掛在老城橋塔,以恫嚇捷克人,停止他們的反抗。在三十年戰爭末期的1648年,瑞典占領了伏爾塔瓦河西岸,當他們試圖向老城推進時,空前激烈的戰鬥就在橋上展開。在戰鬥過程中,他們嚴重地損壞了老城橋塔的面河一側,後來殘存的哥德式裝飾物也被迫移走。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在橋墩上安放了一組巴洛克雕像,該橋的形象就此定型。在1784年的大洪水中,5根橋墩嚴重受損,儘管橋拱沒有坍塌,橋上的交通還是被迫嚴格限制了一段時間。
1872年洪水中的查理大橋次年,另一場大洪水威脅了橋樑,但是大橋逃脫了嚴重的損壞。在1848年革命期間,該橋在炮戰中大體上安然無恙,只是一些雕塑收到了損壞。1866年,仿哥德式的燃氣燈(後改名為使用電能)豎立在兩側的欄桿上。在1870年代,第一條定期開行的公共運輸線路通過該橋(1870年以後正式稱為“查理大橋”),後來改為 horse-tram。在1874年到1883年之間,橋塔也進行了重建。
1890年9月5日,另一次災難性的洪水襲擊了布拉格,使查理大橋嚴重受損。從上游順流而下的無數木筏、圓木和其他漂浮物體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障礙物。3個橋拱在巨大的壓力下坍塌,2個橋墩受到侵蝕而崩塌,其餘的也部分受損。第5個橋墩上的兩尊雕塑 - 依納爵·羅耀拉和聖方濟·沙勿略 -都落入河中(從前的雕像被Cyril和Methodius的雕像所取代,後者又被原作的複製品取代)。修復工程持續了2年,花費了665,000 克朗。大橋重新開放於1892年11月19日。
20世紀至今
1903年的查理大橋,標出了馬車軌道20世紀初,查理大橋的交通量急劇增長。1905年5月15日是馬車軌道通過該橋的最後一天,此後改為電車,1908年又加上了公共汽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老城橋塔入口處設定了路障。從1965年到1978年,各種科學和文化機構通力合作,對該橋進行了大修。橋墩的穩定性得到了保證,所有破損的石塊都換上了新石塊,瀝青路面被移除,此後查理大橋禁止所有的交通形式,使之變成了一座只允許步行通過的橋樑。修復工程花費5000萬克朗。在1990年代,一些人開始批評該橋先前的重建工程,建議進行新的重建工程。當新千年開始時,大多數專家看來贊同先前的重建並非沒有瑕疵,但是質疑是否有必要更多的騷擾這座橋樑。但是,在災難性的2002年洪水之後(雖然只對橋樑造成較小的損害),還是決定對該橋的小城一側的兩個橋墩(8號和9號)進行修復和加固,這是1890年洪水之後僅有的未經過修理的橋墩。洪水加強了支持全面重建該橋者的聲音,2005年,橋墩的修理被認為是重建的第一階段,特別集中於新建一個 hydroisolation 系統保護橋樑。整個重建工程將在2007年到2010年之間,在不需要關閉橋樑的情況下逐步進行。
橋上的雕塑
30座巴洛克雕塑安放在欄桿
從1965年開始,所有雕塑已經有系統地用複製品代替,原作移往國家博物館展出。
生日紀念
2007年7月9日,捷克的“查理大橋”迎來650歲生日,布拉格舉行隆重慶祝活動。此前,捷克郵政特別以“查理大橋”為郵票圖案發行一枚“布拉格2008世界郵展”系列小型張,主題為紀念查理大橋建成650周年。
《慶祝捷克斯洛伐克解放15周年》
2007年 6月20目發行的這枚小型張郵票面值為45捷克克朗,由·Adolf Absolon設計,Martin Srb雕刻。小型張規格為155x100毫米,郵票規格為54.5×44.5毫米。捷殼的“查理大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優雅的建築藝術成為布拉格最有名的占跡之一,它曾多次出現在郵票上。1960年,我國發行紀79《慶祝捷克斯洛伐克解放15周年》郵票,其中第二枚的畫面為布拉格全景,上面就有查理大橋。 捷克首都
布拉格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多橋之城,碧波粼粼的伏爾塔瓦河穿城而過,共有18座大橋橫架在河水之上,將兩岸的
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連成一體。其中,查理大橋是布拉格人在伏爾塔瓦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樑。查理大橋建於1357年,這是捷克歷史上最昌盛的查理四世國王時期。橋全長516米,寬9.5米,有16座橋墩,沒用一釘一木,全用石頭建成,是一座14世紀最具藝術價值的石橋。這座橋自誕生之曰便與眾不同。據說,當年查理四世為了討個吉利,在修橋之前特意找宮裡的
占星師懇談了一夜,才定下橋奠基的日子:1357年7月9日5點31分。這串吉利數字形成了一串數字回文,按照當地的書寫習慣,即1—3—5—7—9—7—5—3—1。
這座歐洲最古老最長的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世紀至18世紀
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被歐洲人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現在原件已經保存在博物館內,大部分已經換成複製品,其中橋右側的第8尊聖約翰雕像,是查理橋的守護者。據說,“二戰”期間,隆隆的坦克曾穿橋而過,而橋卻穩如泰山。它堅如磐石的秘密在於砌石的灰漿加入了蛋清。經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甚至洪水衝擊,迄今查理大橋仍完好無損。為保護這座大橋,現橋上已禁止一切車輛通行,只供遊人行走遊覽。1992年,聯合國已將查理大橋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其它資料
1357年,當時波希米亞王朝的建築師彼得·帕爾勒日,被國王查理四世欽定在伏爾塔瓦河上設計並建造一座石橋。聖旨一到,這位年僅27歲的來自比爾森的年輕人竟長跪不起,他發誓一定建成一座全歐洲最好的大橋。 大橋造了漫長的六十年,年輕人最終沒看到他設計的大橋的落成,但是他的“作品”在500年後卻成就了波希米亞歷史上兩位最具魅力的天才。
1874年秋天,後來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因患耳疾而痛苦萬分並一度想結束生命。
“那天清晨,我緩緩地走上大橋,沒有人知道我想乾什麼。就在這時我突然聽見了伏爾塔瓦河的激流在撞擊查理大橋的聲音……”
斯美塔那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稱伏爾塔瓦河的激流聲是捷克人心靈的呼喚,而歷經幾百年風雨血火的查理大橋,則是他心中的祖國。後來作曲家的這些感情全都被凝聚在了他的著名交響詩《我的祖國》中。
在查理大橋邊坐落著斯美塔那的故居,最值得一看的便是那份早已乏黃了的《我的祖國》原始曲譜。在曲譜的留白處,斯美塔那用斯拉夫文標註著查理大橋和伏爾塔瓦河的字樣,因為這是他生命的源泉。所以交響詩《我的祖國》的第二樂章也就是最著名的樂章就叫做《伏爾塔瓦河》。
另一位天才名叫卡夫卡,這位出生在查理大橋橋墩邊上的猶太人,乾脆把查理大橋稱之為是他生命的搖籃。1934年5月,靜靜地躺在維也納郊外療養院裡的卡夫卡,讓守候在他身旁的好朋友雅努斯記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部來自於偉大的查理大橋。”
卡夫卡去世後,雅努斯出版了著名的回憶錄《卡夫卡對我說》,雅努斯在書中寫道:“我經常會為卡夫卡如此鐘情查理大橋而吃驚,他從3歲時便開始在橋上遊蕩,他不但能說出大橋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發現他竟在夜晚借著路燈的光亮在數著橋上的石子……”
捷克著名的思想家
米哈爾說:“他的生活就是在橋上或橋下”。
在布拉格有一條黃金小道,因當年金匠聚集而得名。卡夫卡的妹妹曾經把她哥哥接到黃金小道21號小住,想讓他安心寫作。可是卡夫卡住了一個月便又跑回到了橋上。妹妹的好心沒能改變哥哥,卻留給了後人“卡夫卡故居”這樣一個走馬觀花的景點。
所以米哈爾說:“只有看了卡夫卡的作品,你才會理解這個猶太人對查理大橋的情結。比如《城堡》、《變形記》還有《走過來的人》等,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濃濃的鄉情。”
這份源於查理大橋的鄉情,終於在卡夫卡死去十年後感動了捷克人。1944年納粹占領捷克,卡夫卡所有的作品全都成了暢銷書。而到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當另一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投奔西方後,卡夫卡的鄉情文學更是成了捷克人愛國行動的精神寄託。如今的捷克人說:“米蘭·昆德拉沒有了祖國,而卡夫卡不但有祖國還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