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是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1994年間發掘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聚落遺址的考古報告。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較早期,年代距今約8000年左右,遺址保存較完好,面積10000多平方米,遺存典型而豐富,是一批全新的重要考古學資料。該報告將考古所獲遺蹟、遺物及研究成果,分上、中、下三卷,總計八章二十四節,全部發表。《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對於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探討北方考古學文化譜系以及龍文化、玉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章遺址概況與工作經過
第一節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
第二節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概況
第三節遺址管理狀況
第二章地層堆積和遺物
第一節地層堆積
第二節地層遺物
一第①層遺物
二第②層遺物
第三節採集遺物
第三章房址、窖穴形制和遺物
第一節房址形制和遺物
一1號房址(F1)
二2號房址(F2)
三3號房址(F3)
四4號房址(F4)
五5號房址(F5)
六6號房址(F6)
七7號房址(F7)
八8號房址(F8)
九9號房址(F9)
一○10號房址(F10)
一一11號房址(F11)
一二12號房址(F12)
一三13號房址(F13)
一四14號房址(F14)
一五15號房址(F15)
一六16號房址(F16)
一七17號房址(F17)
一八18號房址(F18)
一九19號房址(F19)
二○20號房址(F20)
二一21號房址(F21)
二二22號房址(F22)
二三23號房址(F23)
二四24號房址(F24)
二五25號房址(F25)
二六26號房址(F26)
二七27號房址(F27)
二八28號房址(F28)
二九29號房址(F29)
三○30號房址(F30)
三一31號房址(F31)
三二32號房址(F32)
三三33號房址(F33)
三四34號房址(F34)
三五35號房址(F35)
三六36號房址(F36)
三七37號房址(F37)
三八38號房址(F38)
三九39號房址(F39)
四○40號房址(F40)
四一4l號房址(F41)
四二42號房址(F42)
四三43號房址(F43)
四四44號房址(F4J4)
四五45號房址(F45)
四六46號房址(F46)
四七47號房址(F47)
四八48號房址(F48)
四九49號房址(F49)
五○50號房址(F50)
五一51號房址(F51)
五二52號房址(F52)
五三53號房址(F53)
五四54號房址(F54)
五五55號房址(F55)
第二節窖穴形制和遺物
一窖穴形制
二窖穴遺物
第三節灶址及柱洞概述
一灶址
二柱洞
《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中冊》目錄:
第四章“中心”墓地與居室葬
第一節“中心”墓地
一墓葬形制和隨葬品
二祭祀坑
三龍形堆石遺蹟
第二節居室墓概述
第五章聚落外圍壕溝及其他遺蹟
第一節外圍壕溝遺蹟與遺物
一外圍壕溝遺蹟
二溝內遺物
第二節陶器堆遺蹟與遺物
一陶器堆遺蹟
二陶器堆遺物
第三節石塊堆積遺蹟
第六章遺物綜述
第一節陶器綜述
一陶質、陶色和製法
二陶器的類、型、式
三陶器紋飾
第二節石器綜述
一大型石器
二細石器
第三節玉器綜述
一玉器的出土位置、類型、玉質
二玉器加工工藝水平
三玉器的用途
第四節查海遺址動、植物遺存研究
一查海遺址動物遺存分析
二查海遺址炭化植物遺存研究
三查海遺址石器表層殘留物澱粉粒分析
第七章聚落綜述
第一節聚落分期與年代
一四組房址之間相互打破關係分析
二對出土單純素麵陶器房址的堆積層與室內活動面之問構成的相互疊壓關係內含陶器的分析
三典型陶器的分期
四查海聚落遺址碳十四測定
五墓地的期別推斷
六外圍壕溝的期別判斷
第二節聚落布局及各期文化特徵
一聚落布局
二聚落遺址各期文化特徵
第三節房址的規模與形制分類及復原
一房址規模分類
二房址形制分類
三房址結構的認識與假設復原
第四節聚落經濟形態、意識形態、社會性質
一聚落經濟形態
二聚落意識形態
三聚落社會性質及社會組織
第八章查海一興隆窪文化的時空框架
後記
《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下冊》目錄:
圖版一一圖版三一○
點評鑑賞
採取了將每個單元全部發表的辦法,特別是房址材料占了大部分篇幅,就是為了儘量達到這一目的。報告中對資料的綜合分析及所提出的觀點都是初步的。本書就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過程來講,發掘報告如《十三經註疏》,發掘材料才是《十三經》,現查海遺址的全部標本都有序地保存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以推動遼河流域、東北及東北亞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進展。
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出版。該書是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1994年間發掘查海聚落遺址的考古報告,將考古所獲遺蹟、遺物及研究成果,分三卷全部發表。
玉器是查海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發現之一。在1987年查海遺址正式發掘剛剛開始時就已發現了玉器,且其造型和組合具有規律性以玦為主,有環狀玦和柱狀玦、玦與匕兩種組合,玉料都為透閃石軟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教授鄧聰向記者介紹,查海遺址聚落外有圍溝,內部已揭露房基55座,南北成行,排列有序。從整體布局看,早晚期建築布局變化不大。引人注目的是,聚落靠北的兩排五座房址中,皆出土了玉器。該地區另一座兒童居室墓內,在頸部和腹部位置,出土了大、中、小三對六件玉匕形器,生動反映了社會階級分化的一個側面。不過這些玉飾是否有世代相傳的可能性,有待今後深入研究。郭大順說,查海玉器的發現使學界認識到玉器在東北地區出現甚早,是東北史前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域特點,確立了與中原、東南沿海並立的東北文化區,大大提升了東北地區在中華大地史前時期的地位。而紅山文化及
紅山文化玉器的發達,也是以廣泛分布於東北地區的史前文化為大背景的。此後還提出了玉器起源與漁獵文化、玉器起源與蒙古人種、玉料產地三大板塊的劃分等饒有趣味的課題。特別是玉玦,自20世紀初開始,曾先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被普遍發現,而以查海遺址出土的年代為最早,不排除其對東亞各地史前遺址出土玉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