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乾湖(吉林省西北部淡水湖)

查乾湖(吉林省西北部淡水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查乾湖,原名查乾泡、旱河,蒙古語為“查乾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大部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西鄰乾安縣,北接大安市,處於嫩江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是霍林河尾閭的一個堰塞湖。一般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湖岸線蜿蜒曲折,周長達104.5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時,水面面積345平方公里。蓄水6億多立方米,是吉林省內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乾湖資源多種多樣,得天獨厚。特別是漁業資源豐富。自遼金以來歷代帝王都到查乾湖“巡幸”和“漁獵”,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元代至清初,這一帶江流泡沼星羅棋布,銀魚穿梭,水草肥美,雁鴨棲集。沿岸林木蓊鬱,田野芳草葳蕤,風景如畫。是遼、金、元幾代帝王巡幸遊樂的漁獵之地。2007年8月1日,查乾湖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以查乾湖冬捕為標誌的漁獵文化也成為其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乾湖 
  • 別名:查乾泡、查乾淖爾
  • 地理位置大安縣前郭縣乾安縣交界
  • 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
  • 湖底海拔:126米
  • 湖周長:104.5公里
  • 最大蓄水量:4.15億立方米
  • 水深:4米
  • 所屬水系嫩江支流霍林河尾閭
  • 湖泊類型:河成湖(或堰塞湖)
  • 河長:金育輝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位置境域,名稱演變,水文特徵,地貌特徵,湖泊水系,入湖徑流,毗連湖泊,湖區資源,治理開發,水利工程,旅遊開發,漁業生產,蘆葦生產,能源開發,歷史文化,

位置境域

查乾湖位置境域圖查乾湖位置境域圖
查乾湖地理位置為東經124°03′-124°34′,北緯45°09′-45°30′,地處吉林省西北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吉林省的金三角地區,霍林河末端,同時是松花江、松花江南源、嫩江三江交匯處和東北平原松嫩平原科爾沁草原三原重疊處。查乾湖形似豬肚,湖面呈狹長狀,自東南向西北延伸較長。主體在前郭縣境內,西鄰乾安縣,北接大安市,東靠圖門至烏蘭浩特公路和長春至白城鐵路。東、南、北三面被前郭縣蒙古屯、八郎、長山三個鄉鎮圍攏,西南邊緣與乾安縣接壤,西北與大安市毗鄰。

名稱演變

查乾湖,在宋、遼時期稱之為“大水泊”、“大漁泊”,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湖經總要》記載:“大水泊周圍三百里”。遼太祖(916年)建國後稱這裡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的魚獵之地。明代查乾湖稱之為“拜布爾察罕大泊”。後稱查乾泡、旱河,1983年(一說1984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時,正式更名為查乾湖,蒙語查乾淖爾,意為白色的湖。
查乾湖冬季封凍景象查乾湖冬季封凍景象

水文特徵

查乾湖湖區前郭縣一側景觀查乾湖湖區前郭縣一側景觀
查乾湖一般湖底海拔126米,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水深4米,湖周長104.5公里,最大蓄水量4.15億立方米,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14公里,是吉林省內最大的天然湖泊。1960年,洮兒河大水進入查乾湖,查乾湖水面直至新廟西,即現在的一級公路邊。1962年以後霍林河上游先後建起罕嘎力、興隆、勝利等水庫,層層攔蓄,入湖水量減少乃至斷流,水面縮小,PH值增大。到1972年,湖水面縮小到50多平方公里,酸鹼度由8.5上升到12.8,1974年乾涸,湖底鹼土飛揚,周圍有7萬多畝耕地,8萬多畝草原受鹼害。
1976年(一說1980年)開始,開挖從松花江左岸錫伯屯到查乾湖54公里的引松工程,引水渠設計過水能力85立方米/秒,通過新廟泡送入查乾湖,聯結辛甸泡,使三個泡子連成一體,查乾湖水面逐年擴大。三個湖泡的總水面為37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5.98億立方米,總水域為403平方公里。1985年已蓄水4.5億立方米,至1985年底,基本恢復到130米水位。通過“引松工程”進水,松花江水的酸鹼度為6.97,入湖後1985年淡化至8.8,湖水質由5級改善到3級,魚產量1981年50萬噸,1985年559萬噸。已退化的蘆葦從1981年起復甦。
1983年,吉林油田新立採油廠在查乾湖湖底鑽井採油,修築了一條從敖包山(即地房子屯後郭家窪子)至十家子屯長9.8千米大壩,割去了查乾湖20萬畝的面積。1986年,霍林河、洮兒河洪水進入查乾湖,查乾湖最高水位131.23米,洪水在查乾湖持續一個冬春。1998年,霍林河、嫩江又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查乾湖水位一度升到132.02米,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高水位。2003年1月,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為集中發展苗種養殖,在查乾湖東南油田大壩里側新修了一條長9.3千米大壩,將查乾湖水隔開,建立了萬畝魚塘養殖基地,查乾湖湖面至此又減少了10.38平方千米。根據2003年9月10日TM影像(美國衛視)數據的解譯分析,查乾湖湖面面積為370平方千米(含辛甸泡)。1999~2007年,查乾湖水位基本保持穩定,明水期間有前郭灌區泄水和地表徑流的補充,水位為130~130.25米,冬季沒有水源補充,加之蒸發、滲透,水位為130~129.7米,長年水位變化不大,面積也相對穩定。
據《中國河湖大典》條目,查乾湖湖面縱長37千米,寬17千米,本湖水面面積228.5平方千米。湖岸線蜿蜒曲折,長達128千米,蓄水量5.89億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達6米。查乾湖水位在130米時,與辛甸泡、馬營泡構成一體,其姊妹泡是新廟泡和庫里泡。新廟泡水面面積31平方千米,水位130.5米。位於查乾湖東南岸,相距1.25千米,由引松渠將其貫通,並由渠尾節制閘控制湖、泡之間的水位。庫里泡水位129米時,水面面積14平方千米。它由查乾湖泄水閘和溢流堰相連通,之間相距7千米。查乾湖與兩個姊妹泡首尾相連,高程不一,錯落有致,總面積達420平方千米。

地貌特徵

查乾湖地貌主要特徵是低平、微波起伏,東南高,西南略高,中央及東北低。查乾湖東川頭、西川頭、青山頭一帶地勢較高,為140~160米。在查乾湖附近地勢低洼,湖旁殘留有二級河谷階地,幾個較大的湖泡水位有所差別,也有一些相對高度不超過5米的沙丘。根據成因和形態特徵,該區域地貌可劃分為沖積湖積平原與河谷沖積平原。沖積湖積平原分布於查乾湖湖區低洼處,河谷沖積平原分布於霍林河河谷及嫩江古河道。
查乾湖是河成湖,歷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河流擺動、淤積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東移至大安台地以東,留下了大安古河道;另一方面,支流霍林河來水逐漸減少,河道逐漸淤積,出口被堵塞,形成了盲尾河。加之,這裡區域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因此,在被稱之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西部地區造就了省內最大的淡水湖泊。東部與北部繞有漫崗,高低差5~20米。沿湖有農田、草原、樹林圍繞,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

湖泊水系

入湖徑流

查乾湖位於霍林河末端與嫩江的交匯處,屬霍林河的堰塞湖泊。1984年之前,查乾湖水源主要靠霍林河洪水,以及地表徑流、深重澇區排水。霍林河下游前進水文站資料記載,1957~1964年,霍林河連年大水入查乾湖,1960年9月份流量達到20m/s。1966~1970年,時有洪水進入,流量小,查乾湖雖然缺水,但尚能維持。後由於霍林河上游先後建起罕嘎力、興隆、勝利等水庫,層層攔截蓄水,查乾湖入湖水量減少。1971~1982年,霍林河水入湖基本斷流。1984~2007年,查乾湖的主要水源為引松花江水(通過引松工程自流水和前郭灌區排水),以及天然降水,霍林河、洮兒河來水、深重澇區排水、嫩江洪水倒灌等。湖區多年平均來水量為5.66×10m,其中區域徑流可利用量為3.56×10m,前郭灌區每年泄水入湖量1.3×10m。根據1960、1969、1986、1998年水情綜合分析,霍林河每隔10年左右會有一次大水入查乾湖,洪水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危害,但對緩解旱情、抬高地下水位,增加蓄水和改善水質又是十分有利的。1986年,霍林河的洪水使查乾湖最高水位一度升到131.23米,查乾湖漁場場部崗下的20多戶職工房屋被淹毀,場部通往外界僅有的一條路被水淹沒而成為孤島。1998年,查乾湖接納了霍林河、洮兒河及嫩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132.02米,蓄水最多時達18億立方米,為泄洪,查乾湖漁場被迫扒開糧店大壩長達近一年時間,漁業損失較大。
霍林河,自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在通榆縣同發牧場入境,流經通榆、大安兩縣(市)匯入查乾泡。流域面積為1.99萬平方公里,河流長590公里。通榆縣境內有堤防長114.8公里,保護11個鄉(鎮、場)、13.2萬人和8萬畝耕地。大安市內無堤防,洪水漫散。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998年,白雲胡碩水文站洪峰流量為4230立方米每秒,造成霍林河兩岸嚴重災害。
洮兒河黑龍江水系松花江西源嫩江右岸最大支流。位於中國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源出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麓高岳山阿爾山市白狼鎮九道溝。由10條大小不一的小河匯集而成。東南流經科右前旗、烏蘭浩特市、洮北區、洮南市、鎮賚縣,在大安市北部注入月亮泡,再流入嫩江。長553千米,流域面積3.08萬平方公里。由西北向東南流至烏蘭浩特匯集歸流河,至吉林省洮南市轉向東北流入嫩江。1958年修建幸福渠,位於大安縣西部,西起六合鄉敖包營屯西,東至同建鄉小西米泡。將洮兒河水引到楊磨房和大榆樹西泡、牛心套保泡等湖泊內。實際上連通洮兒河、霍林河水系下游。同時,豐水年,洮兒河水漫溢,歷史上也多次進入查乾湖。

毗連湖泊

新廟泡,坐落在查乾湖南1千米處,與查乾湖隔山相望,通過川頭渠道與查乾湖相連,面積30.72平方千米,泡底高程128.5米,設計水位131.50米,蓄水6500萬立方米。第二松花江水及前郭灌區的泄水通過53.85千米的引松渠進入新廟泡,再通過尾閘(川頭節制閘)泄入查乾湖。20世紀50~60年代,新廟泡由新廟鎮廟東村、那嘎岱村、偏臉子村以及重新鄉的二家村、蒙古屯村等共管,平均水深不足1米,屬於一個主要靠周邊雨水調劑和老灌區(東北淪陷時修建的)稻田泄水的自然泡沼。新廟泡於1972年9月經縣革委會批准收歸國有,由查乾湖漁場經營,是查乾湖乾涸後主要經營的水域,支撐場子的存活。1974年春季開始進行工程建設,主要是修圍堤,提高水位蓄水養魚。十三家戶至中初屯後段,圍堤修成後一用多年,未進行補修。而從地房子屯前至廟東屯東頭,廟東屯東頭至上坎白家店段,1974~1976年,年年進行修復,特別是風天雨天大壩沖刷嚴重受到威脅,幾乎是動員了全場子的力量,推土機和人力一起上。由於資金和力量有限,沒有條件一次達標和護坡,壞了修,修了壞,往往是顧此失彼。1976年春季,廟東至白家店大壩在風浪衝擊下不堪重負潰堤,洪水如猛獸般順勢直下7~8千米,一直淹到新廟鎮的袁家,連同地房子、廟上、八排、廟東等低洼處民房在內,共有50餘戶受災,對此縣政府和查乾湖漁場付給農民補償費20餘萬元,災後新廟泡附近被淹的民房按場鄉簽訂的協定陸續遷至崗上重建。1977年8月24日,縣委調動3個公社的30000名勞力、2000輛大車,修新廟泡北沿及廟東屯東頭至白家店總計6.5千米長的大壩,8月30日完工,從而徹底解決了新廟泡水患問題。新廟泡不僅產魚,而且蘆葦質量好,產量高,遠近聞名。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蘆葦年產量3000~4000噸,小地房子屯西、駱駝崗子山後及高家設三處收購點,檢斤全部用地中衡。新廟泡漁場的旅遊業2001年以後得到了快速發展,依靠自身的力量,先後建起了賓館、飯店及遊樂設施,集吃、住、游於一體,獨具特色,成為查乾湖旅遊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辛甸泡,位於查乾湖北側,原屬低濕草地,附近村民的牧場。1982年,辛甸泡葦場進行引水工程建設,將草場改造成葦源。1984年,“引松工程”通水後,它既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又與查乾湖緊緊相連不可分割。面積10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0公分左右,屬典型的淺水沼澤系統。辛甸泡盛產蘆葦,面積大、質量優、產量高。1988~1993年遠銷到山東、河北、遼寧等紙廠,曾被白城地區蘆葦局列為“八五”發展規劃予以重點扶持的資源板塊。在地理位置上,北有通(遼)讓(葫蘆)鐵路為天然屏障,南、西有查乾湖大水面阻隔,東岸村屯較稀且遠,人為干擾活動較小,是鳥類理想的棲息繁殖地,魚類的天然繁殖場,被列為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
庫里泡,位於長山鎮東北4千米處,因鄰近庫里屯而取名。庫里泡由國營庫里漁場經營,面積14.4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4000萬立方米,水源主要靠嫩江洪水的調劑及查乾湖的泄水。自1978年開始由於受長山熱電廠發電循環水“熱污染”的影響,水中生物極少,1978~2006年,年年投放魚苗,但魚類資源始終無法恢復。
雲字泡,坐落在蒙古艾里鄉雲字井西1.5千米處,屬前郭、乾安兩縣共有,面積3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米,最深2米,蓄水300萬立方米,是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水體。雲字泡地處草原的低洼處,泡底較平坦,水由淺入深,泡中有22個泉眼,湧出的泉水直徑25~30厘米,一年四季從不間斷。雲字泡以自身泉水為主要水源,地表徑流為補充,不靠人工補給,水盈餘時自流入查乾湖,這是區別於其它水體的顯著特點。雲字泡周圍的草原,平坦開闊,草質優良,紅、黃、綠、白等不同顏色的鮮花映在綠草中,中草藥材有防風、芥梗、蒲公英、百合等。隨著人們保護意識的提高,山雞、野兔、狐、獾等野生動物逐漸的多了起來。雲字泡特殊的地理環境,清澈的泉水、豐富的魚蝦及植物果實,吸引著眾多的水鳥及草原鳥在此棲息繁殖。春秋鳥類遷徙季節,雲字泡的水鳥2~3萬隻。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的鳥種,丹頂鶴、大鴇、大天鵝、白琵鷺等常在此棲息或停留,成為保護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雲字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在吉林省西部半乾旱地區實屬罕見,顯得更加珍貴和難得。因此,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保護價值和開發價值。

湖區資源

查乾湖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和蘆葦生產基地。有魚類15科68種,年產鮮魚6000噸,水花1.5億尾,魚苗350噸,查乾湖盛產的胖頭魚獲得了國家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雙認證。蘆葦5萬噸。查乾湖及周邊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1986年,查乾湖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開發區成立以後,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2007年,查乾湖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鳥類15目34科239種,其中水禽類13科116種,有國家一級保護的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金雕、白尾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等9種,有國家二級保護的白天鵝、灰鶴、雀鷹、黑臉琵鷺等共35種。有野生植物2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149種。
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生境以湖、泡、江、河以及沼澤濕地為主,但還有林地、田野、草甸、灌木叢和居民點等,因此,賴以棲息、生存的鳥種也較多。據考察有239種,隸屬於16目17科,占吉林省鳥種數(334種)的71.6%。在這239種鳥類中,以水禽類居多,計101種,占區內鳥種數的41.3%,其中包括有鸊鷉目、鵜形目、鸛形目、雁形目、鶴形目、鷗形目及佛法僧目翠鳥科的鳥類;另外,雀形目鳴禽類鳥種也很豐富,計100種,占41.8%;再者是猛禽類23種,占9.6%。
按鳥類居留型來分析,本區鳥類以旅鳥種類居多,計109種,占45.6%;其次是夏候鳥,計97種,占40.6%;這說明本保護區是候鳥的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再者留鳥17種,占7.1%;冬候鳥9種,如鵟、毛腿沙雞、白腰朱頂雀、北朱雀、鐵爪鵐等占3.8%;還有7種遊蕩鳥,即金雕、大斑啄木鳥、煤山鳥及沼澤山雀等,僅占2.9%。區內這些種鳥類,除了東方白鸛等8種國家I級保護物種,黑臉琵鷺、白琵鷺等35種國家II級保護物種,以黃腳三趾鶉、小沙百靈、小嘴烏鴉、鷦鶺、領岩鷚、沙即鳥和小蝗鶯、普通鴉等20種鳥外,均為國家要保護的“三有動物”,計175種,占73.2%。
保護區有哺乳類獸類動物25種,隸屬於5目12科。占吉林省獸類總數(81種)的30.9%。在這25種獸類中食肉類動物計5種,占33.3%。包括狼、赤狐、貉、黃鼬及艾鼬。齧齒目種類最豐富,計15種。占區內獸類的60%。包括草原黃鼠、三趾跳鼠、黑線倉鼠、布氏田鼠、麝鼠、草原鼢鼠及巢鼠等。此外有兔形目的草原兔,食蟲目的達烏爾蝟。有8種為國家要保護的“三有動物”,占區內獸類總數的53.3%。
查乾湖區的蘆葦資源查乾湖區的蘆葦資源
查乾湖區的植物種類主要包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維管植物(蕨類及種子植物)計74科,426種。其中,野大豆和甘草是國家II級保護植物。

治理開發

水利工程

為保護查乾湖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1976年,中共前郭縣委、縣政府在幾乎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帶領全縣10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經先後兩期,歷時八載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84年修通了一條長53.85千米、底寬50米的人工運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查乾湖。引松渠不僅給查乾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顯地改變了自治縣區域性的自然狀況與生態環境,使這裡的漁業生產,蘆葦生產和旅遊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到21世紀初,查乾湖水域面積已由工程開通前的50多平方千米擴大到420平方千米,濕地面積達到了514.2平方千米,
引松入湖工程。從錫伯屯引水,經諸條泄水支幹渠,先進入新廟泡,再流入查乾湖。引松花江水入湖渠乾總長53.85公里,首閘底高為132米,尾閘底高為128.2米,整個渠道的降比為1:13800。渠道的底寬為50米,總土方量1226萬立方米。在松花江水每秒600立方米時,相應水位133.87米,乾渠流量為59.5立方米/秒;在松花江水每秒1200立方米時,相應水位134.5米,乾渠流量為每秒90.6立方米。到通水的第二年,實現灌滿查乾湖,使之達到總蓄水5.98億立方米的庫容。整個工程概算,計9項支出為964.05萬元。

旅遊開發

2002年,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省級)成立。建設了妙因寺、成吉思汗召、王爺府商業區等一系列景觀景點,修建了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開發了竹筏游湖、水上娛樂、冬網捕魚等遊樂項目,完成了遊客服務、商貿服務、郵電通訊等服務設施,把原來的小漁村建設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全國縣域旅遊品牌百強景區,查乾湖冬捕被評為中華百大美景奇觀,成功入選“吉林八景”,被譽為“冰湖騰魚”,單網捕魚最高產量16.8萬公斤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舉辦“中國·吉林查乾湖蒙古族民俗旅遊節”和十屆“中國·吉林查乾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包括韓日、港澳台等國內外重要新聞媒體紛紛來查乾湖採訪報導。旅遊節期間,舉辦了攝影、書畫、詩歌、楹聯和垂釣等大賽。2006年“查乾湖蒙古族民俗旅遊節”和“查乾湖冰雪捕魚旅遊節”分別被評為“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和“中國十大自然生態類節慶”。近期分別又被評為“最具旅遊人氣中國節慶”和“最具文化傳承價值中國節慶”。開發區還通過參與、協助拍攝影視劇等進行宣傳促銷,先後有《聖水湖畔》、《美麗的田野》、《天道無欺》、《成長》和《關東漁王》等影視劇在查乾湖拍攝,其中《聖水湖畔》在中央一套及地方台電視台熱播後,取得了轟動性的效果,極大地宣傳了查乾湖,推動了查乾湖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查乾湖旅遊度假區形成了夏季以大湖濕地、草原風光及蒙古族風情為特色,冬季以冬網捕魚、展現查乾湖悠久漁獵文化為主要內容,集觀光、娛樂、休閒、度假、餐飲、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已成為東北重要漁業生產基地、吉林省西部草原旅遊風景區、吉林省綠色食品魚發展基地和吉林省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示範區。查乾湖還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並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漁業生產

查乾湖冬捕場面查乾湖冬捕場面
該湖自古以來,魚類繁多,鴨雁群集,有丹頂鶴、白頭鶴、大鴇、灰鶴等珍禽。遼太祖(916年)建國後稱這裡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的魚獵之地,遼聖宗至天祚帝七代王朝,都到此進行“春捺缽”活動。元代至清初列為“放生泡”,嚴禁捕魚。
到了清代末期,捕魚業又發展起來。東北淪陷時期,據日本人崗本正一的《滿支水產事情》載:1936年王府屯封建王爺的近親包彥榮,他從前郭旗取得許可證,於湖心(夾芯島)建起興業漁坊,當年冬,出拉網24趟,每趟拉網捕魚24萬斤。1948年2月出版的《東北經濟小叢書·水產》載:當時(嫩江)的主要漁場為大賚城南25千米的查乾淖爾(查乾湖)。東西約12千米,南北約40千米,水深4尺,野泡網達24統之多。1936年各種漁具捕獲量百分比為墚子、冰槽子占44%,野泡網占44%,大網4%,其他8%。墚子、冰槽子、大網、野泡網等冬季漁具占主要部分。墚子、大網等漁具發祥最早,墚子遠在清代乾隆年間即已開始,大網則始於同治年間。野泡網直至20世紀初始出現,大部分在1930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9年和1960年是查乾湖歷史上產魚的黃金時代,當年冬最多出網達48趟。1960年魚產量達6142噸,蘆葦產量高達30000噸。20世紀50~60年代,區內來水豐富,當時查乾湖水面特別大,南至新廟泡,北至通讓鐵路以北約10餘千米,僅查乾湖就有濕地面積656平方千米,湖內主要棲息的魚類有紅鰭鮊、鯉魚、鯽魚、鯰魚等,沿湖淺水域生長著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有蘆葦、菖蒲、菱角、芡實等。蘆蒲等水生植物,高2.5米左右,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難。溝汊等一些地方長有塔頭等植物。野生動物狼、狐、獐、狍等種類繁多。野生禽類山雞、鴨、雁成群結隊,產卵季節草地上各種鳥蛋多不可數。在1962年以後的10餘年中,由於查乾湖主要水源區人類活動加劇,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嘎力、興隆、勝利、大段等水庫,層層蓄水,洮兒河較小的水流又被堵截,使濕地面積明顯退縮,查乾湖濕地面積縮小到23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84平方千米,蘆葦面積47平方千米,面積雖然縮小但還能出船捕魚。但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查乾湖大面積濕地逐步退化,趨於乾涸。水面僅存50平方千米,湖水變色,水質的PH值由原來的8.5逐漸上升到12.8,魚類及濕地動物、植物近乎滅絕,整個濕地生態系統遭受滅頂之災,素有“天然寶庫”美稱的查乾湖變成了魚葦絕跡、鹽鹼泛起的“害湖”。由於自然生態遭到破壞,雨量逐漸減少,大風天氣逐年增多,大風捲起沙鹼漫天飛揚,遮天蔽日。湖區周邊民眾生活日趨貧困,一些漁民僅靠熬鹼度日。1976年,中共前郭縣委、縣政府在幾乎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帶領全縣10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經先後兩期,歷時八載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84年修通了一條長53.85千米、底寬50米的人工運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查乾湖。引松渠不僅給查乾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顯地改變了自治縣區域性的自然狀況與生態環境,使這裡的漁業生產,蘆葦生產和旅遊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到21世紀初,查乾湖水域面積已由工程開通前的50多平方千米擴大到420平方千米,濕地面積達到了514.2平方千米,年產魚穩定在3500噸左右。查乾湖盛產的胖頭魚獲得了國家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雙認證。被譽為“世界奇觀”的查乾湖冬捕規模(每日出6趟冰下大拉網,每網60人,總計360人作業)和單網產量(14.9萬千克)於2005年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漁業資源是查乾湖漁場最直接、最明顯、投入小見效快的經濟來源。1992年之前湖中的魚類主要靠自然繁殖增值,品種多為鯽魚、鯉魚、麻連(翹嘴紅鮊)、鯰魚等。由於是自然魚類,對其保護的意識差,酷捕的現象十分嚴重,捕撈的強度遠遠大於增殖的幅度,造成了魚類資源衰減甚至無魚可捕。1992年開始,養殖方針發生轉變,即由歷史上多年形成的以自然增殖為主、人工投放為輔,轉變為以人工投放為主、自然增殖為輔,強化管理、科學捕撈,使查乾湖漁場找到了一條生存之路,富場之路,發展之路。1992年開始,養殖方針發生轉變,即由歷史上多年形成的以自然增殖為主、人工投放為輔,轉變為以人工投放為主、自然增殖為輔,強化管理、科學捕撈,使查乾湖漁場找到了一條生存之路,富場之路,發展之路。同年,查乾湖漁場開始三年封湖,從銀行貸款553萬元一次性人工投放魚種65萬公斤,開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水面開發工程。1995~2007年,每年投放魚種50萬公斤左右。不間斷的苗種投放,嚴格執行法定的休漁期,夾芯島至北大肚劃為常年禁捕區,大水面控制生產,漁業生產集中在冬季,以保證明水期間魚類有充足的生長時間,捕撈過程中用網目控制,加強管理,減少丟失,防止魚類外逃等一系列措施,查乾湖的漁業資源呈良性循環發展。2000~2007年,查乾湖年產鮮魚5000噸左右。

蘆葦生產

蘆葦資源是查乾湖的又一大自然優勢。20世紀60年代查乾湖蘆葦連片,70年代隨著查乾湖的乾涸而消失,80年代初隨著查乾湖水量不斷的增多,蘆葦得以復生,面積不斷的擴大。1984年,查乾湖周邊除場部到大青這一段蘆葦很少外,其他地方幾乎全部都是。小青門前蘆葦與馬營泡的蘆葦連成一片,川頭房後蘆葦一直延伸到辰字井,寬度1000~1200米。1980年5月,經前郭縣革委會批准,恢復了國營辛甸泡葦場,與原新廟葦場先後隸屬於縣蘆葦辦、縣蘆葦局、前郭灌區蘆葦辦。1984年秋,新廟葦場分別在秋字井、妙因寺村的郭家窪子、小青和三不拐建起收購站,農民就地采割後賣給收購站,由收購站付給采割費和運費,實行統購統銷政策。蘆葦是國家的造紙原料,屬輕工產品,其重視程度要強於魚產品。農民建房想割點或買點蘆葦都非常難,多數農民家建房不得不用秫稈。1985年5月,查乾湖蘆葦公司及查乾湖蘆葦公司辛甸泡葦場成立,原前郭縣蘆葦局新廟葦場合併到辛甸泡葦場。1985年統計,查乾湖區蘆葦面積132500畝,其中:查乾湖80000畝,辛甸泡37500畝,新廟泡15000畝(比70年代後期下降)。1985年辛甸泡葦場在查乾湖區(前郭行政區劃內)收購的蘆葦8000多噸,加之大安縣、乾安縣在查乾湖內采割的蘆葦,總量要超過40000噸。
1986年,霍林河、洮兒河洪水進入查乾湖,蘆葦資源遭受很大損失。1998年,查乾湖接納了霍林河、洮兒河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達到了132.02米,蘆葦資源又經受了一次滅頂之災,損失極大。許多地塊蘆葦消失了,許多地塊蘆葦演替成蒲草。蒲草也是一種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但其價值和用途遠不如蘆葦。1999~2007年,查乾湖的蘆葦資源主要集中在辛甸泡,其它地方很少,年產量(包括大安和乾安)30000噸左右。查乾湖蘆葦公司及所屬新廟葦場由於查乾湖蘆葦資源的減少,市場放開多家競購,導致經營不景氣,於1996年被迫解體。查乾湖水庫管理局將其職工安排到查乾湖、庫里、餘熱魚苗繁殖場、新廟泡、查乾湖旅遊公司五個企業,辛甸泡蘆葦資源交給查乾湖漁場管理。
2002年12月19日,縣政府針對原辛甸泡葦場草原使用權爭議作出處理決定,將原劃撥給國營辛甸泡葦場的37500畝草原使用權收歸國有,130米水位線以下資源歸查乾湖漁場所有,130米水位線以上資源(蘆葦、蒲草),由前郭縣政府委託前郭爾羅斯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自然環境保護局牽頭,組成由前郭爾羅斯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自然環境保護局局長為組長,穆家鄉人民政府鄉長和查乾湖漁場場長為副組長的管理小組,管理小組負責辛甸泡蘆葦、蒲草等水上資源的管理,並組織對外發包,發包收入按核定面積所占葦源比例,分配給查乾湖漁場的七家子村和穆家鄉的相關各村。決定同時重申,辛甸泡屬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春、夏、秋季明水期除管理人員外,任何人不得進入核心區內從事與自然保護無關的活動,採收蘆葦、蒲草必須在水面封冰後進行。2003~2007年,辛甸泡的蘆葦(蒲草)公開對外發包,其收入已逐年分配給小七家子村、莫日格其村、羊營子村和三不拐村。

能源開發

查乾湖區的油氣開採查乾湖區的油氣開採
查乾湖除漁業資源、蘆葦資源外,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20世紀70年代以來,吉林油田在查乾湖的東部打了多口油井,有的直接打斜孔鑽到湖底,多數油井成為高產穩產井。為了防止污染湖水,1984年,吉林油田新立採油廠修建了一條長9.8千米防洪壩,施工單位是江蘇省泰興縣挖塘工程公司,採用高壓泥漿泵注漿沉澱的方法,後來人們為了記憶方便把這條大壩稱為“江蘇大壩”。2003年,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和前郭縣油田開發公司為開發“224區塊”,在“江蘇大壩”迎水一側又修建了9.3千米的防洪壩,此壩稱為“224區塊”大壩,迎水面均採用塊石護坡,對油田作業區和查乾湖水面(保護區)進行了有效的隔離。
風力資源是查乾湖尚待開發的一種新能源,是一種即可保護環境又可節省不可再生能源而充分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推廣新能源,對緩解目前能源緊張,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查乾湖地域廣闊且處於平原區,周邊沒有高山和高大的建築物遮擋,空氣流動暢通,產風的時間較多,約占全年的70~80%。

歷史文化

查乾湖冬捕祭祀儀式查乾湖冬捕祭祀儀式
查乾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經考古發現,查乾湖邊的青山頭,早在一萬三千餘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古人類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仍然在這裡繁衍生息。在宋遼時期,查乾湖稱為大水泊,遼代從聖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每年春季都千里迢迢地從京城帶領群臣及皇后、嬪妃們到查乾湖漁獵,稱為“春捺缽”,屆時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在查乾湖東北的遼金古城——塔虎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吉林省內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遼金古城之一。相傳1211年,成吉思汗來到科爾沁草原征服金國的時候,在大水泊(查乾湖)邊焚香祭拜,從此查乾湖就被傳揚為“聖湖”,直到現在,查乾湖在冬季捕魚之前,都要舉行傳統、神奇的祭湖醒網儀式,一方面是對查乾湖的敬重,同時求得興旺發達,獲得豐收。查乾湖還與清孝莊皇后有著密切的聯繫,孝莊皇后的父母去世後,順治帝頒詔,將其父母陵設立在查乾湖畔,並追封其父母為“和碩忠親王”和“忠親王賢妃”,賜滿蒙文碑以彰其德,文碑記載著滿清“北部聯姻,南部封王”政策,是研究清朝典章制度和滿蒙民族歷史、文化的實物資料,也是清朝皇室與科爾沁蒙古族聯姻的歷史佐證。清朝時期,這裡還是方圓數百公里範圍內的宗教文化中心,曾建有妙因寺等廟宇。現在,妙因寺恢復重建後,以妙因寺為載體形成了廟會、查瑪舞、千燈法會、祭湖、祭敖包等一系列宗教文化活動。時至今日,這裡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東部文化、民族風俗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尤其查乾湖冬捕是人類漁獵文化的活態遺存。
查乾湖所在的前郭縣,“郭爾羅斯”源於蒙古古部落名“豁羅剌斯”的譯音,意為“江河”。前郭爾羅斯位於松花江南岸,故前郭爾羅斯蒙語意為“江南”。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為穢貊地。漢、魏、晉、南北朝中期屬夫余國。唐初為高句麗所據。在唐代的渤海時期屬渤海夫余府。遼代,本地為契丹二十部遊牧地,屬上京道臨潢府長春州轄。長春州址即前郭縣八郎鄉北上台子村北塔虎城遺址。金初,仍屬長春州轄。天德二年(1150年)長春州降為縣。承安三年(1198年),於長春縣置泰州後,隸屬泰州昌德軍。元代屬開元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後,歸遼陽行省、中書省管轄。明初,為元初功臣木華黎的後代納哈出所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納哈出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此時本地屬三衛轄。明洪熙元年(1425年),東部“韃靼”內亂,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被逼游於福余衛,後為福余衛長。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春,泰寧、朵顏、福餘三衛進攻明朗,被明軍打敗。這時蒙古瓦剌、也先來犯,三衛不支,泰寧、朵顏降也先,獨福余衛長奎蒙克塔斯哈喇避走腦溫江(嫩江),據其地,號嫩科爾沁。明嘉靖年間,嫩科爾沁分四部,即科爾沁部及其右翼扎賚特部、杜爾伯特部、左翼郭爾羅斯部。郭爾羅斯部分給奎蒙克塔斯哈 剌之孫(哈布圖哈薩爾十六世孫)烏巴什,號二旗。清崇德元年(1636年),烏巴什之孫(奎蒙克塔斯哈喇五世孫)固穆,因征明有功,參加皇太極稱尊大典,敘功封為“扎薩克輔國公,詔世襲罔替”。從此郭爾羅斯部二旗為固穆所轄。順治五年(1648年),固穆從兄布木巴被封為“扎薩克鎮國公,詔世襲罔替”。郭爾羅斯部二旗沿松花江明確疆界,分為前、後(南、北)旗,固穆系世掌前旗(俗稱南公),布木巴系世掌後旗。此為郭爾羅斯前旗旗制之始。清朝實行盟旗制,郭爾羅斯前旗與後旗同科爾沁六旗、杜爾伯特旗、扎賚特旗會盟於哲里木。郭爾羅斯前旗屬於哲里木盟十旗之一,統屬於清朝理藩院。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沿襲清朝建制,郭爾羅斯前旗仍屬哲里木盟。1932年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屬吉林省轄。1945年,東北光復後,由於時局的變化,郭爾羅斯前旗曾幾易隸屬關係。1946年1月,隸屬吉江省行署;同年2月成立郭前旗政府,六月隸屬遼吉省三專署;9月隸屬遼吉省二專署;1948年7月隸屬嫩江省;1949年5月劃歸吉林省轄。1955年9月27日國務院第19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撤銷郭爾羅斯前旗建制,成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決定”。1956年1月1日,正式成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4月,隸屬吉林省白城專區,後屬松原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