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溪草堂圖

柘溪草堂圖

《柘溪草堂圖》是中國清代國畫吳宏的國畫作品。該畫為立軸,絹本設色,描繪的是喬可聘位於江蘇寶應的一座園林,採用了傳承北宋畫風的浙派風格。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柘溪草堂圖
  • 作者吳宏
  • 規格:縱160.8厘米,橫79.8厘米
  • 藏館:南京博物館
  • 創作年代:1672 年
  • 材質:絹本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柘溪草堂圖》描繪的是喬可聘位於江蘇寶應的一座園林。兩側及上端共有十處題跋,作跋的時間、地點不一,多為康熙十二年(1673)和康熙十五年(1676)所作,都與喬可聘之子喬萊有關。
該圖和圖上的題跋實際都是畫家和文士應喬萊所請,為他的父親而作,以實現他“色養”的願望。在圖中,柘溪由圖中左下角折轉向右上方流淌,匯入圖面上部空闊的白馬湖中,對岸還能隱約看到遠山。

創作背景

《柘溪草堂圖》為作者應寶應喬萊之請,畫其父可聘居處柘溪草堂秋景。據題跋,柘溪草堂是座落在寶應白馬湖東岸一片樹叢中的臨水小村。村前一座小橋,湖水繞村,樹木繞齋,樹林裡樓台面水,賓主登樓安坐對談,超然世外。筆墨挺健,景致平遠,具有濃厚的寫實風格,為吳宏之佳作。
喬可聘是柘溪草堂的主人,喬萊則為圖、詩奔走,這種父子各扮一角的方式,在崇尚孝道的古代頗為常見。這座草堂建在白馬湖東的柘溪岸邊,由此得名柘溪草堂。

作品賞析

從寶應縣城前往草堂,通常是沿柘溪走水路,沿途頗有進入桃源之感。孫枝蔚詩曰:“樹繞高齋水繞村,柘溪吾欲擬桃源。”陳鈺詩曰:“世間何地覓桃源,柘溪即是桃源路。”二者都是將柘溪草堂比作桃花源,如此一來拒絕仕清的喬可聘便被比作避秦的隱士。
柘溪草堂圖
圖中一道簡易的板橋橫在柘溪上,是草堂連線俗世的唯一通道。小舟泊在橋邊,漁夫將運來的圖書遞給童子。後方是草堂的入口,門洞上方架有方閣,形制獨特。門內共有兩進庭院。第一進北部為硬山頂主堂,前出平頂的敞軒;庭院臨溪處架設曲折的草頂曲廊,並有一處伸向水面的平台,便於沿溪漫步和駐足賞景。穿過正堂右後方的小門為第二進,主建築是一座兩層歇山頂樓閣,閣上畫著喬可聘與賓客,正在閒談。這座樓閣是柘溪草堂的最佳觀景處,位置最高,既能俯覽草堂全景,又能臨眺溪色湖光,遠望田野城邑。眾人題詩中常提到這座樓閣,如孫枝蔚詩曰“樹里樓台面水涯,堂前來往許農家”,査士標詩曰“奇石名花看不足,湖光更上東南樓”,都是讚嘆樓中取景之佳。
吳宏《柘溪草堂圖》採用了傳承北宋畫風的浙派風格,構圖看上去也頗為程式化,但通過分析仍可發現其中寫實的成分,園景的描繪雖然概括,但皆有據可依。圖中繪有人物活動,意在頌揚園主的品行和風雅。

作者簡介

吳宏(1615 -1680),江西金溪人,移居江寧(今南京)。宏,一作弘,字遠度,號竹史、西江外史。清初著名畫家。自幼好繪事,自辟蹊徑。順治十年(1653)曾渡黃河,游雪苑,歸而筆墨一變,縱橫放逸。
畫作大多取材於自然景物及仰慕的桃花源仙境,構圖疏密相間,氣勢雄闊。與龔賢高岑樊圻鄒喆葉欣胡慥謝蓀合稱為“金陵八家”,在八家中畫風最為粗放,渾融無際,任憑想像,景色細緻蒼鬱,充滿了生活氣息。偶作竹石,亦有水墨淋漓之致。周亮工贈詩云:“幕外青霞自卷舒,依君只似住村虛,枯桐已碎猶為客,妙畫通神獨亦予”。
吳宏的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年(1666)作《山水》冊頁、《江山行旅圖》卷,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十一年(1672)作《松溪草堂圖》軸、《竹石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山村樵牧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國(清)朝畫征錄》、《讀畫錄》、《桐陰論畫》、《安雅堂集》、《江寧志》、《清畫家詩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