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馬仙信俗傳承活動攝影作品集》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化柘榮》系列叢書編委會
基本介紹
- 作者:《文化柘榮》系列叢書編委會
- 出版社: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 定價:78 元
- ISBN:9787556703753
《柘榮馬仙信俗傳承活動攝影作品集》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化柘榮》系列叢書編委會
《柘榮馬仙信俗傳承活動攝影作品集》是海峽書局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化柘榮》系列叢書編委會內容簡介馬仙信俗是閩浙民眾世代傳承、崇信馬仙的傳統民間習俗。柘榮是馬仙信俗的發祥地和信仰中心地帶,柘榮馬仙信俗活動...
馬仙信俗是將柘榮縣的馬仙信仰和民間道教科儀及民俗活動融合在一起的儀式活動。其時間在每年的七月初至七月中旬,參加活動的信眾主要分布在柘榮城關及城郊十三境,屬於年例性的民俗活動。儀式前三天,全城禁屠,戒葷沐浴,灑掃街頭、通道、門庭,清洗泉井、溪流。儀式主要由“迎仙”“獻祭”“巡境”“醮儀”“送...
柘榮作為馬仙信俗的發祥地,素有“馬仙之都”之美譽。境內太姥山脈主峰東獅山被譽為“仙山”,是閩浙信眾朝拜馬仙的聖山、馬仙信俗的重要道場。柘榮馬仙信俗在傳承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仙信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柘榮十三境每年一度的“接仙”民俗文化活動。“接仙”信俗文化活動規模盛大,...
游柘榮(九首)在柘榮馬仙文化節暨“道學與養生文化體驗周”開幕式上的發言 傳承馬仙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福建柘榮壬辰年馬仙信俗活動紀實 感受道文化和諧之美——“道學與養生文化(柘榮)體驗周”活動側記 (道教宮觀與人物)柘榮清雲宮 柘榮清陽觀 弘揚馬仙文化造福芸芸眾生——訪柘榮清雲宮廖信傑道長 馬仙文化傳...
柘榮的馬仙文化、游氏仙姑祈福文化等地方信俗文化特色鮮明,影響廣泛,其中馬仙文化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歷史名人宋禮部侍郎陳桷、明代開國功臣袁天祿、“三主法司,無一冤獄”的游朴。全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風景名勝區1處,市級歷史文化名村6個。柘榮縣是閩東藥城,...
史載,柘榮的原住民多來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學士遷入柘榮,為柘榮帶來絢麗多彩的人文財富,其中包括剪紙,此後,剪紙這門民間藝術在柘榮靠口口相傳和手把手傳技,得以保留、傳承。柘榮剪刀 據《柘榮縣志》記載,柘榮刀剪業是傳統手工藝的老行業,創於清雍正十二年,經歷明顯的三個階段:一是...
以前,在燈會期間還有一項活動叫“搶孩兒”,因易起事端,此陋習便被廢除了,只留下掛宮燈的習俗。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晉江東石掛宮燈時,台灣的東石鄉親於正月十三提前派人回鄉祭祀“三公爺”,同時帶來與過去一年內台灣鄉親新婚數相符的宮燈數,再捎回故鄉的宮燈數,兩地互報宮燈數,共祝子孫興旺。這種世代相沿的...
福建柘榮馬仙信俗倫理規範的若干探討 靈濟道派與福建地方社會 上海浦東傳統鄉村社區中的“家族道士”研究 雲南宣威民間道派現狀初探 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及其他研究 道教養生研究三十年綜述 道教養生文化產業化的幾點思考 陳攖寧與道教現代化問題的再探討 道教石刻雕像從仙真入神到民間民俗一以青城山天師洞的“嬉戲嬰童”...
祈雨而來的“女神”馬仙與馬仙信俗文化 柘榮永安橋:華東跨度最大的單孔石橋 莆田篇 莆田木蘭陂——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之一 探尋官杜陂遺址 太陽陂紀游 ,南安陂:莆田創建最早陂壩最長的引水工程 涵江太平陂:莆田四大古陂之一 泉州篇 中國首任海神“通遠王”:海上絲綢之路信仰起點 金雞橋的歷史變遷 陳三和泉州...
1365 Ⅹ-152 馬仙信俗 福建省柘榮縣 1366 Ⅹ-153 寮步香市 廣東省東莞市 1367 Ⅹ-154 達斡爾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1368 Ⅹ-155 鄂溫克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 1369 Ⅹ-156 彝族服飾 四川省昭覺縣,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370 Ⅹ-157 布依族服飾 貴州省 1371 Ⅹ-1...
單靠市場的收入也難以形成對游燈傳承人的支持。保護措施 2005年後,隨著對保護游燈意識的增強,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成立了“楓亭元宵游燈習俗”的保護機構,開展了游燈文化活動的保護,並對其開展了總體性的安排;同年,蔡襄文化研究會和楓亭文化研究會人員也加強了對楓亭游燈的傳承的保護,通過攝影、拍照等方式對其...
2014年,廈門市海滄區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和海滄蜈蚣閣製作體驗室等平台,舉辦“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閣、送王船等非遺項目民俗文化節或武術賽事,還專門設立了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對傳承人的傳承活動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廈門市海滄區文化館獲得“...
平講戲,形成於清代初年,系閩劇前身之一,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屏南、古田、寧德、長樂、福安、柘榮等廣大城鎮。該戲最初以“地下棚”形式演出,演員化妝成戲中的各種角色,敲鑼打鼓,沿村演唱;也時常在曬穀坪或街頭空地上拉草繩圍成圈,演員在圈內演戲,觀眾站在圈外觀看,故戲班被稱為“牽草索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