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蒿

柔毛蒿

柔毛蒿是一種早生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群落中是常見的伴生種,局部地段可成為優勢種,生於沙質,沙壤質、黑土、黑鈣土,栗鈣土和草甸土土壤上。柔毛蒿生長初期增長較慢,在錫林郭勒盟測定,日均增重量為0.031g,花期的增長量較快,為0.093g。植株高度的增長與生物量增長曲線基本相一致,生物量的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此時單株生物量可達3.027g,其後隨著果穗的乾枯,生物量逐漸下降。中等飼用蒿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厚,半木質,具多數鬚根。

各地名稱為柔毛蒿(植物研究)立沙蒿(東北植物檢索表),變蒿(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麻蒿(甘肅、陝西),米拉蒿(甘肅),轉蒿(河北),“呼爾乾一沙里爾日”、“馬爾托什,”(蒙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柔毛蒿
  • 學名:Artemisia pubescen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e
  • :春黃菊族 Anthemidea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蒿屬 Artemisia
  • 亞屬:龍蒿亞屬 Subgen. Dracunculus
  • :龍蒿組 Sect. Dracunculus
  • :柔毛蒿
  • 分布區域: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日本,蒙古,前蘇聯
  • :柔毛蒿系 Ser. Pubescentes Krasch.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柔毛蒿
根:主根明顯,稍粗,木質;根狀莖稍粗短,直立,直徑1-l.5(一2.5)厘米,具營養枝。
莖:莖多數,成小叢,高25-60厘米,草質或基部半木質或稍木質化,褐紅色,有細縱棱;莖上半部有少數分枝,枝長2-5(-8)厘米,斜向上,基部常被棕黃色絨毛;莖上部及枝初時被灰白色柔毛,後漸稀疏或脫落無毛。
葉:葉紙質,初時葉兩面密被短柔毛,後葉面毛脫落,背面微有短柔毛;基生葉與營養枝葉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具長葉柄,花期萎謝;莖下部、中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長3-8(-12)厘米,寬1.5-3(-4)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 3-4枚,基部與側邊中部的裂片常再3-5全裂,裂片、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1-3厘米,寬0.5-1.5(一2)厘米,先端尖,邊緣稍反卷,葉柄長2-5厘米,基部有小型、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羽狀全裂,無柄;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狹線形,無柄。
花:頭狀花序多數,長圓形、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1.5-2毫米,具短梗及小苞葉,斜展或略下垂,在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或近於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總苞片略短小,卵形,背面具綠色中肋,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橢圓形,半膜質;雌花8-15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10-15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
果: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柔毛蒿
多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草原、森林草原、草甸、林緣及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的荒坡、丘陵、礫質坡地及路旁等。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甘肅、青海、新疆及四川(西北部)等;蒙古、日本及蘇聯也有。
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東部(雅庫特)。

主要價值

青鮮時綿羊、山羊喜食,牛與駱駝樂食,乾枯後綿羊,山羊、駱駝採食。混合於羊草或大針茅青乾草中的柔毛蒿,各種家畜均樂食。柔毛蒿的開花–結實期營養比為l:9.4一10.1,屬於碳氮型牧草。其化學成分,如表94。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地區,每100kg柔毛蒿鮮草可曬制43.7kg乾草.

變種

  • 大頭柔毛蒿(變種)大頭變蒿(內蒙古植物志)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頭狀花序寬卵形,直徑2.5-3毫米,直立或斜展,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總狀花序式或狹窄的圓錐花序。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蒙古、蘇聯(西伯利亞)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東部。
  • 黑柔毛蒿(變種)黑沙蒿(植物分類學報)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為半灌木狀草本,全株無毛。葉質硬,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近球形,在莖上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
    產吉林(通榆縣),生於固定沙丘上。模式標本采自吉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