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茜草(Rubia tinctorum L.)是茜草科用於染色的植物,為天然優質紅色染料,根含茜草素,多生於沙地上。人們很早就開始使用茜草了,綾羅綢緞中的紅色就是靠它染成的,來源於染色茜草的根中一種叫茜素的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染色茜草
- 拉丁學名:Rubia tinctorum 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目:龍膽目
- 科:茜草科
- 屬:茜草屬
- 種:染色茜草
- 分布區域:新疆的阿克蘇、于田、沙雅、且末、麥蓋提、庫車、策勒、輪台等縣
研究歷史,形態特徵,栽培技術,整地與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穫與加工,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研究歷史
茜草的根中含有一種叫茜素的物質,它就是一種紅色染料。而且在每百千克的茜草根中只含1千克-兩千克茜素,可見它還是挺珍貴的。
1869年,德國化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找到了天然茜素,染色茜草的分子結構。然後通過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造出橙紅色的茜素結晶。人造茜素和天然茜素的分子結構完全相同,它代替了天然的茜素,從此才結束了人們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
形態特徵
攀援草本,長0.2-0.5米;根粗壯,紅色;莖通常數條簇生,方柱形,有4條銳棱,棱上有皮刺或粗糙,有多數延長的分枝。
葉通常4片、或很少亦有6片輪生,葉片紙質,通常橢圓形或有時為橢圓狀披針形,長1-6厘米或過之,寬0.5-3.5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漸狹,邊緣有小齒;中脈下面有皮刺,側脈纖細,羽狀,每邊約3-4條;葉柄極短或近無柄。
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由多個小聚傘花序組成,開展,總花梗甚長,方柱形,稜角上有皮刺;苞片2,對生,葉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短尖,邊緣有皮刺;花梗長1.5-2毫米,有小苞片;萼管球狀,萼檐截平;花冠通常黃色,長2-2.5毫米,輻狀漏斗形,裂片5,披針形,短漸尖;雄蕊5,花絲短,花葯背著。
果球形或近球形,長3.5-4毫米,寬4-4.5毫米,成熟時黑色,乾後有皺紋。花期6-7月,果期7-9月。
栽培技術
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後作畦,等待播種。
播種
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後,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後,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後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墒、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茜草齊苗後,注意中耕除草。乾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於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後,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病蟲害防治
茜草根腐病可於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防治,或用多菌靈防治。白粉病用粉銹寧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可用蚜蟎淨防治。
收穫與加工
茜草一般於移栽後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挖。先將地上莖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淨泥土,曬乾即可入要出售。畝產量150公斤。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阿富汗、伊朗、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小亞細亞至歐洲南部。原產於歐洲、亞洲西部和非洲,生於開闊地、路邊和碎石縫間。
主要價值
歷史上染色茜草主要用作紅色染料。其主要色素成分為苦素和茜紫素,廣泛套用於羊毛染色。但尚未被運用在醫學上,尚未被套用在園藝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