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窳山位於中陽縣城東五公里處,峰巒秀麗、疊嶂巍然,山中常年滿目蒼翠,山頭四季白雲繚繞,稀有樹種“白皮松”和中國特產珍禽“褐馬雞”也是柏窳山獨具的自然景觀。
基本介紹
簡介,景點,龍泉觀,昭濟聖母廟,自然景觀,珍稀動物,人文特色,歷史人物,
簡介
柏窳山位於中陽縣,據康熙四十八年(1709)《寧鄉縣誌》記載,中陽縣古八景之中的“林泉昏霧”,就在此山之中。
山腰有金代創建的道教廟宇——龍泉觀。廟堂依山而築,布局嚴謹,結構精巧。廟中有清冽甘醇的“龍泉水”。相傳農曆三月十七為聖母生日,這裡屆時舉辦廟會,遊人香客雲集山巔,汲取龍泉聖水,觀賞柏窳勝景。另有傅山隱居此地的“方石山房”,其間留有題詞真跡。
景點
龍泉觀
窳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創建年代不詳,據觀
內石碑記載,重建於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後經元、明、清相繼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鱗次櫛比的道觀建築群,可分為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餘間,占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
昭濟聖母廟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以依山勢而築的三層樓閣和戲台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台、寢宮、昭濟聖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築互相聯繫,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昭濟聖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減、澇不增,終年潺潺長流。遊人至此,爭相暢飲龍泉聖水,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1995年經取樣化驗,此水為含鍶優質礦泉水。今聖母殿西牆有詩刻贊龍泉水“靈岩石髓噴寒泓,一水瀠洄澗底生。玉瓷引來仙液滿,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為醴,不出名山總是清。玩到中流恬淡處,升沉無事問君平”。
樓東側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寧鄉知縣祝家瑞所題。另有詩刻一塊,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寧知州王繼賢手跡。詩為“幾度來游此柏窳,每因公事返行車,今朝得遂林泉興,坐看青雲拂紫霞”。描繪了柏窳山特有的“林泉昏霧”景觀。明亡後,本縣處士王捂,不堪動亂世態,隱居於此石室,研讀道家學說,他還精通醫理,曾妙解傅山醫方,治癒一商人疑難病症,傅山聞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於康熙十三年(167)八月訪王捂於“介石山房”,與王捂結為密友,朝夕相處,研討醫術,共議國事,切磋詩文,歷時一年,與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內原留有傅山手筆詩石一塊,今已遺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聖母廟西側建碑亭一座,亭內碑刻系傅山訪王捂題字真跡,字跡章法浪漫,筆力遒勁。碑的另一面為南極老人所題七言絕句,字跡龍飛鳳舞,運筆如流,似文章一氣呵成。碑呈不規則三角形,富有自然之美,為中陽縣文物珍品。 戲台西側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雙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龍盤地,樹幹似蟠龍騰空,千百年來不減其勢,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題“雙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廟在聖母廟東南200米,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內有真武大帝及青龍、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為中國民間泥塑精品。院內月台前有兩棵濃蔭蔽日、高大參天的古松“盤龍松”與“棲鳳松”。“盤龍松”從樹根起有一道10公分寬、2公分深的自然溝痕,呈螺旋狀一直旋轉到頂,傳說是很久以前有條龍在上面纏繞留下的痕跡,故得此名。而“棲鳳松”至今仍築有鳥巢,有飛鳥栖息。
自然景觀
柏窳山中還有許多古松柏,諸如龍爪松、鳳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鎮山柏、千歲柏、萬壽槐,以及更多的無名古松柏,千姿百態。
有的筆直挺拔、雄偉矯健;有的虬於扭曲,古樸蒼勁;有的形如猛獸;有的狀似珍禽,可謂惟妙惟肖,天然自成。這些大自然的傑作,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引發了無數遊人的浮想遐思。
珍稀動物
中文正名:褐馬雞---珍禽國寶
拉丁學名:Crossoptilonmantchuricum
命名:Swinhoe,1862
英文名:Brown=caredPheasant
地理分布:瀕危種。僅見於山西呂梁山附近、河北西北部。總數約5000隻。
保護等級:國家重點保護Ⅰ級山西省已將褐馬雞定為省鳥。褐馬雞在中國,除山西省呂梁山的關帝、管涔山林區少有分布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台山林區36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1987年調查僅有數百隻,現約計有2000隻左右。
人文特色
相傳農曆五月十七日為昭濟聖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戲台之後,屆時舉行傳統廟會三日,每年廟會期間,附近城鄉百姓成千上萬紛紛來此遊覽觀光,求嗣祈安,人們能在勞作之餘,登臨柏窳山領略家鄉自然風光之美,確也是一件美事。 龍泉觀逐步受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對柏寬山古建築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終使荒妃年久的柏窳山古蹟又重現了昔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