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洋摩尼教(明教)祭祀儀式,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俗,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摩尼教創立於公元3世紀,創始人為波斯人摩尼。公元7世紀末,摩尼教傳入中國。霞浦摩尼教遺址上萬村樂山堂始建於北宋,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摩尼教(明教)信仰是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柏洋、鄭家山等村千年來遵奉的信仰,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中,漸漸形成了獨特的柏洋鄉摩尼教明教祭祀文化。柏洋摩尼教(明教)祭祀儀式從組織到活動到具體的開展,整個儀式的過程都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性,法師穿道袍誦讀祈文,請神迎神送神,福頭三跪九拜,沿途百姓焚香虔誠膜拜。
2010年3月,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申報的“柏洋摩尼教(明教)祭祀儀式”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洋摩尼教(明教)祭祀儀式
- 批准時間:2010年3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霞浦縣柏洋鄉的塔後上萬村(現行政村名塔後,分塔後和上萬兩個自然村),歷史上又名蓋竹上萬,有一千二百年歷史,離目海峰不遠,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是一處民風質樸的小山村。
摩尼教,起源於公元3世紀古波斯,曾經是一個影響深遠的世界性宗教,於唐代傳入中國,並捲入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公元845年“會昌法難”後,摩尼教信徒為了避難,從長安隱匿到民間,遷播於東南省區,並與儒、釋、道、巫等文化形態相互融合,最終演化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其教義是“清淨、光明、大力、智慧”。據上萬村林氏族譜記載,林晊(延吉公)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自莆田闕下遷長溪蓋竹,是為蓋竹始遷之一世祖也”。今福建的霞浦、柘榮、福鼎及浙江蒼南、平陽等地林姓,很多系蓋竹上萬村的房派分支。摩尼教(明教)祭祀儀式分布甚廣,今福建的霞浦、柘榮、福鼎和浙江蒼南等地的林姓子孫,很多都信奉摩尼教(明教)。現代摩尼教(明教)信眾主要分布在柏洋村、塔後上萬村、林洋、鄭家山等村。
林瞪,教壇科儀書上也稱“林廿伍公”“林伍公”或“林五公”,就是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2009年,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單位多次組織專家到霞浦縣柏洋鄉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當地多種版本的《林氏族譜》和《孫氏族譜》中有關於林瞪與明教的記載,並發現了摩尼教堂的遺址和大量的石雕,福建省考古部門將此列入2009年福建十項重大發現之一。世界宗教研究所專家論證後認為:“林瞪基本可以確定為北宋明教門中的教主級人物”。
據上萬村林氏族譜記載:林瞪於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生,行二十五,娶陳氏,生女二。長女屏俗出家為尼,卒附墓父左。次女適,卒亦附父墓左。天聖五年(1027年),乃棄俗入明教門,齋戒嚴肅,歷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至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三日密時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於所居東頭芹前坑。公歿後靈感衛民,故老相傳。日本藏明代萬曆《福寧州志》卷十五“僧梵”中有更細緻的記載:林瞪,上萬人。嘉祐間,閩縣前津門火,郡人望空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鐵扇撲火,遂滅。遙告眾曰:“我長溪上萬林瞪也。”閩人訪至其墓拜謁,事聞勅書“興福真人”。因林瞪公被南宋皇帝冊封為“洞天興福”“雷頭真公”,職位丞相銜,又多次顯神跡,故林氏子孫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三日林瞪公誕辰,於各村鳴鑼放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祈求先祖庇佑賜福增金,保豐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