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大偉,一個會寫中文繁、簡體字,說一口地道青海方言,還能和藏、漢族農牧民溝通的美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大偉
- 外文名:David Plymire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31年
- 職業:牧師
柏大偉,一個會寫中文繁、簡體字,說一口地道青海方言,還能和藏、漢族農牧民溝通的美國人。從1歲來到中國起,他的故鄉便由美國變成了中國。
在青海度過童年時光
青海西寧以西50公里,湟源縣城南城壕小巷,一座兩層紅樓,是柏大偉一家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1932年,剛滿周歲的柏大偉隨父母跨洋過海,從美國來到中國西北的青海湟源。他父親柏偉達是個牧師,此前已在湟源傳教多年。
5年後,柏大偉的妹妹美安也在這兒出生。柏大偉一家在苦難、貧窮而動亂的湟水岸邊,生活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1943年,柏大偉的母親生病,他和妹妹陪母親回美國治病兩年多。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父親又把一家3口再次接來中國。父母讓柏大偉做選擇:要么留在上海讀教會英語學校,要么回湟源。已經在湟源撒潑玩耍了11年的柏大偉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回湟源。”
如今駐守著當地教堂的秦慈哲老人已經68歲了,他說:“1949年4月,我們兩家的父親找了一輛膠輪馬車,拉著孩子們一起去春遊。那年6月19日,他們一家離開了湟源。”柏大偉一去38年。他在香港生活了10年,又在台灣生活了26年,而後在美國定居下來。然而,柏大偉和湟源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離鄉38年後重返故里
1987年中秋節前夕,一輛紅色計程車駛入湟源縣公安局,車上下來一位年近六旬的高個子外國人。一下車,他就用一口三四十年代傳統的湟源土話介紹道:“我是美國加州的湟源人,叫柏大偉,是在這裡長大的,離開湟源38年了……”
面對大家驚詫的目光,柏大偉指著四周用土話說:“不信嗎?那個山是大俄博,西邊那個山是拉拉大坂,流過縣城的這條河叫湟水吧?”街坊鄰居想起來了:“天吶,原來是他!”一位老人眼裡頓時淚花閃閃:“是柏牧師的兒子柏大偉,小時候我們還一塊兒打腳洗(游泳)、放風箏、摸過魚啊。”
柏大偉找到童年夥伴秦慈哲,兩人相見含淚擁抱。秦慈哲拉著柏大偉的手,走進柏家故居,這裡新中國成立後因作了城郊鄉政府辦公地而基本完好。柏大偉摸著他住過14年的屋子,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老家啊!他眼含熱淚地說:“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個故鄉,我的故鄉就是湟源。”
吃著傳統的手抓羊肉、酥油青稞炒麵、烤洋芋、揪面片,柏大偉痛快地說:“太美了,我在香港、台灣,在密蘇里38年,都忘不了全中國、全世界最難得的湟源美味啊!”
向當地捐贈醫療儀器
1989年3月,柏大偉又帶著妹妹美安回到了湟源。兄妹倆還花十多萬港元,從香港買來了縣醫院最缺的B超檢測儀,由柏大偉一路抱在膝蓋上帶來湟源。柏大偉在後來寫給院長王世康的信中說:“雖然我們人在美國,可心仍在故鄉。”不到兩年,柏大偉和他的朋友多次往返湟源,不斷捐贈胃鏡、腦電圖、心電監護儀、胎心儀等設備給醫院。
為了表示感謝,湟源縣醫院的職工合夥買了兩條藏毯送給他和他妹妹。柏大偉把它視為無價之寶,他在給醫院的回信中說:“地毯已放在客房,但不允許任何人穿鞋踏入。妹妹的那塊不捨得鋪,怕被客人弄髒了。”
1996年3月,柏大偉從牧師教職退休了,不料他的太太和小女兒竟先後離開了人世。他忍著喪親之痛寫信給王世康:“我每天都在思念大家。有兩件事希望你考慮一下:一、我明年5月或6月來湟源,對大家方便不方便?二、醫院還需要什麼東西?請不要客氣。”
希望身後能葬回湟源
1999年5月,柏大偉又動員美國的兩個表弟和慈懷基金會會長鬍里奧,為湟源縣醫院訂購了一台價值35萬美元的全身CT掃描系統,縣委書記、縣長都趕來參加捐贈儀式。縣醫院CT室掛起了中英文的銅牌,上面寫著:“美國友人柏大偉先生及MissionofMerry基金會無償捐贈日立公司產CT—W550服務於各族人民民眾”。柏大偉看著銅牌,深深鞠了一躬。
細心的王世康算了一下,這幾年,柏大偉和他的親友們捐贈給湟源各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價值高達450多萬元人民幣。湟源縣醫院的醫療水平大大提高,成為青海農村牧區最好的縣級醫院,極大方便了青海湖周圍的農牧民。然而,柏大偉身上穿戴的,大都是價格低廉的中國牛仔服、牛仔帽。
19年來,柏大偉和家人、朋友回湟源20多次。他總說:“我能在湟源長大,也算是我最大的幸福。”他還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能安息在中國的土地上……
國家主席胡錦濤將訪問美國的訊息傳到大洋彼岸,老人又用簡、繁體漢字和英文,給“家鄉”朋友傳來動情的文字:“作為一個在中國青海湟源縣度過兒童和少年時代的美國人,我祝願青海人民生活更美好,祝願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