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蓋蕨(Dryopteris peranema Li Bing Zhang)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植株高0.8-2米。根狀莖直立,短粗,木質,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基部寬2.5-5毫米,邊緣有棍棒狀短毛。葉簇生;柄長25-65厘米,基部粗5-10毫米,棕禾稈色,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葉片長卵形,長70-130厘米,基部寬32-70厘米,先端漸尖,三回羽狀至四回羽裂;囊群蓋革質,初為棕色,後變為褐色,有細長柄(柄長於囊群蓋,背生於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下面的基部上側一小脈上),成熟時自頂部開裂成2-3瓣,裂瓣褐色,幾通常不等大,宿存。
分布於中國、印度北部、尼泊爾及緬甸北部;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藏(拉薩、波密)。生長於海拔2000-2400米的林下溝邊。
柄蓋蕨葉片覆蓋面較大,適於林緣溪邊栽植,也可盆栽作中型室內觀賞,特別其帶柄的孢子囊群更具特色。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0.8-2米。根狀莖直立,短粗,木質,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基部寬2.5-5毫米,邊緣有棍棒狀短毛,厚膜質,棕色或紅棕色而有光澤。葉簇生;柄長25-65厘米,基部粗5-10毫米,棕禾稈色,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鱗片極稠密並較大,向上為深禾稈色,有光澤,連同葉軸密被褐色的長鑽狀鱗片,向上的鱗片較疏並逐漸變小,脫落後常留下近圓形或長形隆起的褐色鱗痕,上面有縱溝;葉片長卵形,長70-130厘米,基部寬32-70厘米,先端漸尖,三回羽狀至四回羽裂;羽片15-20對,對生,向上的漸變為互生,斜展,彼此接近,有短柄(長約1厘米),下部2-3對羽片同大,相距7-8厘米,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略成鐮刀狀,長23-28厘米,中部寬8-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或略變狹,兩側近對稱,下側小羽片較大,三回羽裂;小羽片15-20對,有短柄,下部的近對生或對生,近平展,相距1.5-2厘米,通常略縮短,向上互生,近平展或斜展,相距1.8-2.2厘米,彼此接近或稍覆疊,中部下側的小羽片較大,長5.8-7厘米,寬2.3-2.8厘米,闊披針形,略呈鐮刀狀,先端短漸尖,基部平截並與羽軸平行或緊靠羽軸,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9-16對,下部2-4對對生,向上互生,無柄,平展,彼此以狹間隔分開,長1-1.5厘米,寬4-5毫米,橢圓形,鈍頭並有圓齒,基部近平截或為圓截形,羽狀深裂幾達小羽軸;裂片4-5對,對生,橢圓形,長3-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平截或圓截形,邊緣全緣或僅於頂端有2-3個不明顯的小圓齒。葉脈不明顯,在裂片(或末回小羽片)近羽狀,纖細,小脈單一,幾達葉邊,先端有略膨大的水囊。葉紙質,乾後褐棕色,上面疏被深棕色短粗節狀毛,下面無毛或偶有短毛;葉軸、羽軸及小羽軸均為深禾稈色,羽軸及小羽軸略被長鑽狀、邊緣有疏睫毛的棕色鱗片和棕色捲曲的節狀毛,上面均有淺縱溝。孢子囊群球形,直徑約1毫米,包於圓球形的囊群蓋內,通常每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各有1枚,背生於基部上側一小脈上,沿小羽軸兩側各成1行;囊群蓋革質,初為棕色,後變為褐色,有細長柄(柄長於囊群蓋,背生於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下面的基部上側一小脈上),成熟時自頂部開裂成2-3瓣,裂瓣褐色,幾通常不等大,宿存。
主要變種
東亞柄蓋蕨(Peranema cyatheoides D. Don var. luzonicum (Cop.) Ching et S. H. Wu):與柄蓋蕨的主要區別為葉柄上部和葉軸疏被棕色或深棕色的線狀披針形鱗片,末回小羽多片少銳裂。分布於中國、菲律賓(呂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漾濞、景東、大關、新平、永善、文山)、貴州(梵淨山、印江、清鎮)、四川(天全、南川)、湖北(合豐)、湖南(洞口)、廣西(大苗山)、台灣(阿里山)。生長於海拔500-3100米的雜木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北部、尼泊爾及緬甸北部;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藏(拉薩、波密)。生長於海拔2000-2400米的林下溝邊。忌強光直射,但充足的光線對生長有利,喜溫暖濕潤的環境。
繁殖方法
分株或孢子繁殖。孢子繁殖要特別注意及時採收孢子,孢子成熟後從頂部開裂,要趕在孢子未進出時採收、可採取整個葉片採收,也可只從基柄處收集。
栽培技術
柄蓋蕨適合栽植於肥沃、溫潤、疏鬆的土壤中。生長快,每年要換盆,結合換盆可進行分株繁殖並結合施足底肥、油枯粉適量或施用1:1:1的複合肥適量,但注意肥料不能接觸根,以免受肥害。注意冬季防寒。
主要價值
柄蓋蕨葉片覆蓋面較大,適於林緣溪邊栽植,也可盆栽作中型室內觀賞,特別其帶柄的孢子囊群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