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枸乃甸鄉位於遼寧東部山區,距縣城20公里,轄區面積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00畝,12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55個自然屯,人口8200人。全鄉地域遼闊、山巒重疊、林業資源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枸乃甸鄉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培育、建設、繁榮、發展了林業和礦業生產的綜合開發,並以此為龍頭,帶動了工業、農業、鄉、村建設和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全鄉有林面積203514畝,人工林面積39897畝,天然樹種以柞、樺、曲椴為主,年生產木材3000立方米,林下野生大量五味籽、龍膽草、地龍骨、細辛等中草藥以及刺嫩芽、大葉芹、猴腿等多種山野菜。126條流域水源充沛、溝深林密、土質肥沃,適合種養業綜合開發利用,尤其適於林蛙生產。鄉域內地上綠樹成行、地下礦產豐富,有金、銀、銅、鐵、鎳、雲母、理石等資源,儲量可觀,極具開採價值。尤其是黃金生產歷史較長,年產黃金2000兩以上,生產的黃金質地純正,廣受外界歡迎。
清原滿族自治縣轄鄉。原屬開原縣,1925年劃入清原縣,為一區。1958年改清原公社枸乃甸管理區,1962年改公社,1983年置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20.5公里,面積207.3平方公里,人口0.8萬。清(原)大(孤家)公路過境。轄枸乃甸、龍王廟、侯家窩棚、東井家溝、西井家溝、大金廠、新房子、朱家堡、北大林、寧家店、甸心子、斗虎溝、筐子溝、線金廠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水稻。
全鄉有林面積203514畝,人工林面積39897畝,天然樹種以柞、樺、曲椴為主,年生產木材3000立方米,林下野生大量五味子、龍膽草、地龍骨、細辛等中草藥以及刺嫩芽、大葉芹、猴腿等多種山野菜。126條流域水源充沛、溝深林密、土質肥沃,適合種養業綜合開發利用,尤其適於林蛙生產。礦產豐富,有金、銀、銅、鐵、鎳、雲母、理石等資源,儲量可觀,極具開採價值。尤其是黃金生產歷史較長,年產黃金2000兩以上。
自然資源
枸乃甸鄉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地台北緣東段,遼東台背斜、鐵嶺—靖宇古隆起北部,是我國典型的花崗—綠岩區。區內岩漿岩發育,具多期次多階段活動特徵,有早期線金廠紫蘇花崗岩,轉湘湖加里東期鈉質花崗岩,晚太古代紅石砬子二長花崗岩、景家溝蛇紋石化二輝橄欖岩等。海西期楊大卜閃長岩,燕山期冰湖溝、團山子中酸性火山雜岩體,還有不同時期正長斑岩、花崗斑岩、閃長斑岩、煌斑岩、偉晶岩、石脈岩、輝綠岩等脈岩產出。在勘查區附近有年生產能力10萬噸的二道溝鐵礦。
地理氣候
農業用地16728.07畝(其中水田8987.16畝,旱地7740.91畝);林業用地232620畝,位全縣之首,擎天大樹就在百合鄉境內。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5℃,最高溫度39.6℃,最低溫度13.4℃,年降雨量為1270毫米左右。那化村規匡山海拔1388米為全鄉制高點。主要河流有百合河,接德隆河,經清華流至百合,與北斗河匯流至百南鄉入百南河,河長約23公里,集雨面積32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31立方米,最枯水期流量每秒1.5立方米,年徑流量3.89億立方米左右。
鄉鎮建設
鄉黨委、政府圍繞縣委縣府提出的“寫好四篇文章,做好五項重點工作”的經濟發展思路,鎖定“農、工、商”三個主攻方向,“農”即:以“八角玉桂強鄉,畜牧水產富民”為目標,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全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工”即:以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為中心,加快該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商”即:以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提升集市功能,發展商品貿易,推動我鄉小城鎮建設。極大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黨的建設不斷得到加強,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1、圍繞農民增收目標,積極推進八角低產林改造和種桑養蠶項目。全鄉完成八角低產林改造12000畝,占全鄉八角林面積46000畝的30%;種桑面積1500畝,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2、圍繞以工促農目標,積極招商引資。近年來共引進企業4個,總投資1142萬元。其中耘發木業有限公司、香料廠、音洞磚廠均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百合水電站在建。
3、圍繞小城鎮建設,積極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0萬元的百合街道過境油路;完成4條村級砂路56公里,6條屯級路32公里;完成投資80萬元的東莫易地安置新村建設,安置20戶87人;完成沼氣池建設2474座,入戶率達75%。
4、圍繞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示範屯建設。那樂村那樂屯列為全縣第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完善了道路硬化1300米,球場、文化活動室、涼亭等基礎設施建設,民房改建率達85%以上,沼氣池入戶率達100%。
5、圍繞和諧社會,積極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300萬元,完善中、國小校“八室一場”建設,促進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小學生入學率達99.41%,中學生入學率達95.66%;公共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百合衛生院通過一級甲等醫院評定,積極開展農村初保、母嬰安全等項目,孕產婦入院分娩率達75%;社會治安逐年好轉,兩案發生率逐年下降,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