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墓,有一蜿蜒起伏的高山,名曰,現稱千山頭。千山頭名稱的由來,就因為從北面尼山和東北部蒙山延伸而來的這千百個山頭到此終止而得名。滿山松蔭怪石的隱蔽處有清泉溶洞,山間布滿了規模大大小小的寺、廟、庵、觀。趁著晨霧望去,如同海市蜃樓,而當夕陽位於薛城區駐地北8公里處籠罩時看,則好似夢幻仙境,因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枯骨墓
- 位於:薛城區駐地北8公里處
- 8公里處:有青山頭
- 名曰:現稱千山頭
千山頭由於環境幽靜,寺廟星羅棋布,吸引來很多僧、道和遊客。特別是每年一度的農曆九月十二日廟會,會期3天,四面八方的商人和香客雲集而來。會上,鑼鼓喧天,人海如潮,牛、羊、騾馬的叫聲,混雜著“吃包子、喝辣湯”的吆喝聲,真是熱鬧至極。可是這樣的海岱寶地由於時代的變遷,廟宇神塑毀壞殆盡,千年古柏砍伐淨光,聞名景觀“仙人橋”被拆除,溶洞成了放牛、羊的休息室,唯有泉水仍清澈見底。後來當地政府和人民又在山上栽滿了小松柏,建了桃園、核桃園,廟會依舊。
山清水秀的千山頭自古被稱為是出神仙的地方,說起來魯南的人們無不知曉,為此,引出一段頗有情趣的故事來。
臨城北一華里處驛道東側,有幾畝地一片荒冢,居中有一個較大的土冢前立有石碑,碑高兩米,寬七十公分,碑上刻有碗口大的三個字“枯骨墓”。立碑的時間是清代同治八年,碑上沒有墓主名諱,令人生疑,究其原由卻隱藏著一幕驚心動魂的悲壯事件。
公元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南京)在清王朝的重兵攻擊下陷落。天京被清軍攻占後,有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整編捻軍繼續與清軍作戰,在東北整編後的捻軍戰鬥力較強,從東北往南轉戰。
一八六五年(農曆乙丑年)的春季,一支捻軍在魯南一帶和清軍周旋,一度攻占了臨城,馬不停蹄又轉戰到蘇北連雲港一帶。捻軍在魯南蘇北的頻頻活動使清庭非常恐懼,便派親王僧格林沁領兵鎮壓。為什麼派大員親王僧格林沁親征呢?這還要回顧到一八五三年(鹹豐三年),當時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曾率騎兵堵截太平天國軍隊北伐,因立功晉封為親王。清庭認為他有作戰經驗,他也驕氣沖天地自信與捻軍作戰一定能大獲全勝。因而僧格林沁在京都出發時,捧起皇賜踐行酒揚言,不消滅捻軍永不返京。
一八六五年春(同治四年),僧格林沁率大軍駐紮在皇殿、西桑橋、井亭一帶尋找戰機,妄圖一舉殲滅捻軍。曾經攻克臨城的捻軍沒有停留,接著又往東南方向征戰。這支捻軍到了蘇北連雲港一帶繞了一圈又殺回魯南。當這支捻軍到達臨城北時與清軍展開激戰,南從臨城北到斬莊(小東倉),東從洪窪西至大明河(今名蟠龍河)擺開了戰場,清軍拚命堵截,捻軍勇猛衝殺。在激戰中雙方都有很大傷亡,清軍都司楊西林,守備郭嶺鰲戰死。捻軍邊戰邊退,向魯西北而去,而僧親王率大軍窮追不捨,不幾日捻軍與清軍先後到了魯西,僧軍妄圖在魯西將捻軍全部吃掉。
一八六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到了曹州(今菏澤)西北的高樓寨已是深夜,將士非常疲憊,正打算休整後再戰,不料捻軍伏兵四起,清兵陷於包圍之中。原來捻軍首領賴文光、張宗禹等率領大軍在曹州一帶設下埋伏,在臨城作戰的捻軍邊退邊戰,有計畫的誘敵深入,退到高樓一帶與在那裡集結的精銳捻軍匯合,憑天時、地利一舉全殲僧部。僧格林沁以及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一同斃命,捻軍在曹州之戰獲全勝,僧格林沁應驗了在京捧著御賜美酒說什麼不消滅捻匪永不回京的狂言,他這次的返京只能是馬革裹屍了。
捻軍在曹州之戰的勝利與在臨城之戰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是,在臨城之戰重創了清軍;二是,挫傷了清軍的銳氣;三是,將清軍拖得疲憊不堪;四是,誘敵至捻軍精銳的埋伏圈內,方有全殲僧部的佳機。
臨城戰後各方死亡的士卒暴屍遍野,異味沖天,在驛道行走的人們繞道而行。一直到1869年春由臨城北泰山廟道士募化孫姓大戶土地,方將遍野露骨收集埋葬在一穴之內,為行善積德之意,遂立碑記之。名為“枯骨墓”。這就是“枯骨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