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豆

果阿豆

果阿豆,生長在原始叢林的攀緣植物。藍色梭形葉。豆莢四棱形,長達20厘米。嫩豆莢煮熟後味如扁豆,嫩種仁類似花生。富含維生素及多種營養元素,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果阿豆
  • 拉丁學名: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 DC.
  • 別稱:楊桃豆、熱帶大豆、尼拉豆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台灣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果阿豆,也稱為四棱豆、翼豆、四角豆、翅豆、楊桃豆、熱帶大豆、尼拉豆、皇帝豆、香龍豆等原產熱帶,已有近四個世紀的栽培歷史。
一年生或多年生攀援草本。莖長2-3米或更長,具塊根。葉為具3小葉的羽狀複葉;葉柄長,上有深槽,基部有葉枕;小葉卵狀三角形,長4-15厘米,寬3.5-12厘米,全緣,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圓形;托葉卵形至披針形,著生點以下延長成形狀相似的距,長0.8-1.2厘米。總狀花序腋生,長1-10厘米,有花2-10朵;總花梗長5-15厘米;小苞片近圓形,直徑2.5-4.5毫米;花萼綠色,鐘狀,長約1.5厘米;旗瓣圓形,直徑約3.5厘米,外淡綠,內淺藍,頂端內凹,基部具附屬體,翼瓣倒卵形,長約3厘米,淺藍色,瓣柄中部具丁字著生的耳,龍骨瓣稍內彎,基部具圓形的耳,白色而略染淺藍;對旗瓣的1枚雄蕊基部離生,中部以上和其它雄蕊合生成管,花葯同形;子房具短柄,無毛,胚珠多顆,花柱長,彎曲,柱頭頂生,柱頭周圍及下面被毛。莢果四棱狀,長10-25(-40)厘米,寬2-3.5厘米,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具紅色斑點,翅寬0.3-1厘米,邊緣具鋸齒;種子8-17顆,白色,黃色,棕色,黑色或雜以各種顏色,近球形,直徑0.6-1厘米,光亮,邊緣具假種皮。果期10-11月。
果阿豆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西非地區。近10多年來美國、印度等70多個國家均有研究和栽培。我國種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產地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等省,在北京、南京、湖南、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市也有栽培。之所以果阿豆在我們北方的菜市場少,是因為在北方栽培時間較短,病害較少。常發生的病害有:病毒病,發病後葉面出現黃綠相間的斑駁,扭曲畸形,一般種植的人很少

主要價值

成熟的種子炒熟後可吃。嫩葉味如菠菜,可生吃,厚實的根部中蛋白含量比馬鈴薯高,可生吃。晾乾後,切成片油炸或燒烤。龍豆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多種礦物質,龍豆含多種胺基酸,且胺基酸組成合理,其中賴氨酸含量比大豆還高,並含有豐富的脂肪、膳食纖維。它所含維生素E、胡蘿蔔素、鐵、鈣、鋅、磷、鉀等成分的含量尤為驚人,遠遠超過其他蔬菜,是補血、補鈣、補充營養的極好來源,常食能治多種疾病,屬保健型蔬菜。
龍豆嫩莢可涼拌,或鹽漬,或制醬菜,各具特殊風味。嫩葉可炒食、做湯,脆嫩爽口。塊根可炒食,可制乾片,或做澱粉。乾豆粒可煉油或烘烤食用,也可培育嫩豆芽炒食,別具風味。老熟的莖葉是優質的飼料和綠肥。其根系密生根瘤,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是多種作物的良好前茬。 嫩莢和嫩葉主要用作蔬菜,種子和地下塊根主要作糧食,莖葉亦是優良的飼料和綠肥。葉片、豆莢、種子及塊根均可入藥,對冠心病、動脈硬化、腦血管硬化、不孕、習慣性流產、口腔炎症、泌尿系統炎症、眼疾等19種疾病有良好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