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腹狀態(satiation) 是指動物的一種動機狀態。通常與攝食的境況有關。當食源充足、攝食不受干擾時,動物最終會停止攝食,即處於果腹狀態。這時,動物未必不能再吃東西,也不是處於飢餓的零點狀態。其決定因素很複雜,可能包括動物的馴化狀況、饑渴程度,同其他動物的競爭程度及關注天敵的憂慮等。在達到這一狀態的過程中,動物攝食的速率逐漸降低直到零,可能制約於攝食的代價和效益之間的動態平衡。動物飢餓時,重要的是必須在攝食機會喪失之前儘快減少食物的虧空。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度飢餓要承受攝食的高代價,不然會餓死。動物不太餓時,伴隨攝食行為的代價變得突出起來。如果說動物很餓時冒此風險是值得的話,那么接近果腹狀態時就不必冒這么大風險。許多動物隨著果腹狀態的臨近,越來越趨於花費較多時間去注意周圍的動靜,連天敵很少的獅子進食時也這樣。科學家認為,自然選擇下產生的果腹機制,使動物進食的代價與效益達到最佳平衡。還涉及認知因素。如通常以乾穀粒餵鴿子,現在餵濕的穀粒,它們仍表現出通常的攝食量及果腹狀態,結果濕穀粒把嗉囊撐得很大。人類有精確的食物選擇,在進食之前就能選取果腹所需的攝食量。對覓食的研究證明,許多動物也都有類似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