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市(北京城內原來的市場)

果子市(北京城內原來的市場)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果子市指老北京的兩大果子市經營幹鮮果買賣。一是德勝門果子市,在德勝門內丁字街,稱為北市;一是前門外果子市,在今前門外果子巷,稱為南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果子市
  • 外文名:Fruit market
  • 地理位置:北京市
  • 包含:德勝門果子市,前門外果子市
歷史沿革,市場特色,

歷史沿革

位於正陽門大街東側,因有果市而得名。清宣統年間祝良捆,胡同中有六十餘家批發、販賣乾鮮水果的果行。果行分紅果、黑棗、核桃、柿子、鴨梨、西瓜等專行。當時北京有兩大果膠格子市,德勝門外的叫北市,前門果子市稱南市。這條胡同1965年改稱果子胡同。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但“南市”的發展是在清朝初年,現存果子市的店鋪多建於乾隆年間。當時果子生意十分興隆,競爭非常激烈,為了便於封建政權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發放“伢帖”(也稱官帖,兩張毛道紙,一正一副,蓋有官印,用墨筆書有經營品種),在“南北”兩市,比較老的字號,都擁有這種伢帖。如“南市”公盛、天盛擁有桃杏仁、栗子帖,恆興、萬成、順昌擁有花生帖,同裕、德昌、天義成、順昌、同順、德成、三勝福擁有西瓜帖等等。對某種競爭激烈的商品,政府還發有獨帖。如在“南市”里的紅果店(也稱賈家店、字號永盛)從清朝初年一直到北京解放,始終壟斷紅果經營權。另外,棗鄧家,瓜子崔家,也是世代專門經營。
果行經營主要是收取“佣金”。據果子市老人槳淋甩請賈國志回憶,果行一般向“客商”(販運果子的商人)收到2~5%的佣錢(介紹費),再向銷售果子的店鋪(舊稱果局子境愚鍵)和小販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利錢,合在一起,就是果行所得的佣金。一般是客商把果品僱人用車運到果行,由果行過秤,再轉給銷售果子的商店和個人。
果子市經營有淡季和旺季,淡季每年陰曆十月到來年五月,以經營幹危和埋臘果為主,也經營外地來的鮮果。旺季陰曆五月到十月,以杏、李子、櫻桃、沙果、桃上市開始,各種果子就不斷湧來,尤其到西瓜季,果子市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晝夜買賣。據舊果子市老人王星三回憶,先上市的瓜被稱為“水瓜”,多從北京西、北兩個方向運來,進阜成門廣安門西便門,一直到果子市北口(原大蔣家胡同)然後進北口,出南口。後上市的瓜被稱紙籃微為“寒瓜”,多從大興等地運來,進永定門,抵果子市南口,進南口、出北口。每到瓜季,送瓜的大車能排幾里地,整個果子市,到處都是西瓜堆。在體和立整個西瓜季,各行店到深夜都是燈火輝煌,買賣不斷。

市場特色

據1946年《新民報》登載果子市平時經營情況是這樣: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鋪就開始營業,10點鐘達到高潮。北平全市,城外關廂,所有鮮果局、果攤、街頭叫賣的小販都分別匯集在“南”、“北”兩市,每個果店門前都用頭號長笸籮,分裝各種果品,五光十色,陳列在街市兩側。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碼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碼要百斤。假如你要買某種果子,問好價,到櫃房先交錢,然後給你一張寬約八九分、長不滿三寸的東昌紙條一張(行內稱“寫帖兒”,上蓋有小水印和收款數月)。拿這張小帖兒,再到門外果攤上,交給手不離秤桿的賣貨人方可得到果子。果行所收的利錢就包括在果價裡面。另外,在果子市買貨,按規定,是不準下手挑揀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