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畫傳

《林風眠畫傳》作者透過畫面探尋了林風眠的思想與心靈、體悟了林風眠的落寞與孤獨,並以此為全書的基調而展開林風眠所有的人生履歷與創作經歷。再現林風眠的生活閱歷、探尋林風眠的精神情感、觸摸林風眠的心靈世界、解讀林風眠的繪畫作品,無疑成為《林風眠畫傳》寫作的出發點與終極目的。而作者也正是以詩人情懷與學者識見,將美術史中的這位偉人還原為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風眠畫傳
  • 作者:鄭勤硯
  • 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頁數:19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6251342
  • 品牌: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講述偉大藝術家林風眠經歷抗戰艱苦環境、 “文革”浩劫、三次婚姻、落寞而孤寂的後半生而堅守獨立人格的藝術之旅及其經典傳世之作
從心靈與情感的角度梳理林風眠人生履歷與創作經歷
珍貴的林風眠生活照
為林風眠繪畫研究者提供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圖書目錄

第一章1900—1919鄉愁如畫
第一節故園的夢
第二節母親的青絲
第三節祖父的訓誡
第四節學堂、良師和詩友
第二章1920—1925在水一方
第一節楓丹白露的薰染
第二節校長的告誡
第三節博物館漫步
第四節愛在柏林
第五節葬愛
第三章1926一1939為藝術戰
第一節人生難得一伯樂
第二節教育家的風範
第三節藝術運動的漩渦
第四節波峰浪谷2
第四章1941一1951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一節倉庫畫師
第二節重返講壇
第三節又是天涯淪落人
第四節八年求索
第五章1952—1978浴火風凰
第一節蟄居南昌路
第二節立體戲劇風
第三節渚清沙白鳥飛回
第四節風雨欲來
第六章1979—1991香江畫魂
第一節重回巴黎
第二節風中眠黨
第三節良師已逝
第四節公論自在
林風眠年表
後記

作者簡介

鄭勤硯,美術教育學博士,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系。獨立完成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傳統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現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研究”。著有《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思想》《夏加爾與〈我和村莊〉》《鄭勤硯書法集》、《鄭勤硯山水畫集》等。

後記

要想通過一本書來完整地勾勒出林風眠,這無疑是不可能的。
但是,為了尋找林風眠,我沿著他生命的軌跡走著。透過那秋鶩棲息的蘆葦塘,穿過那染著金黃色的叢林,走過那幾問老屋,淌過那一溪清澈的流水,他的足跡有時是那樣清晰,有時若隱若現,有時又消失在視野中,使我感到迷茫與彷徨,不知如何再尋找下去。但是他那瘦小的背影,脫了發的腦袋,智慧的眼睛及那和藹的笑容,又總是在我眼前閃動,特別是他的熱情似火又清靜如水的矛盾性格,使我無法放棄對他的尋找。
在近代的中西融合派畫家中,林風眠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作為中國近代兩所國立藝術學院的執掌者;早年曾風風火火地提倡過“走上十字街頭”的藝術運動,而晚年卻似乎截然相反地回到藝術的“象牙塔”加上他畫中所流露出的那種難為人道的寧靜氣息…這一切,都為他的一生添上幾許神奇的色彩。
我喜歡林風眠的畫。他的畫既不是傳統的中國畫,也不是傳統的油畫,他搞現代派,但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現代派。他使東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接吻,孕育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風眠體”。我覺得他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藝術氛圍:在孤寂中有著熱烈,在沉靜中有著壯美,在失望中有著希望,在嚮往與懷舊中似乎又在思索著什麼。這正是生活在歷史峽谷中人們極為複雜的情緒。在和他同時代的畫家中,沒有人能覺察這種情緒更沒人能把握和表現出來。這位時代感極強的藝術家,受到時代的冷落。到了晚年也熱鬧過一陣,但和他對藝術的貢獻相比,那還是很不夠的。由於對他的陌生,也由於他受到冷落,催發了我為他寫傳的心芽,想寫一本孤獨的林風眠。一旦入手,又有一種逆水行舟背纖而行的感覺。雖是如此,我還是竭盡心力,在他的生命河床上走著。
我喜歡他筆下那些撫琴沉思的古裝仕女,喜歡他筆下五彩繽紛的瓶花靜物,喜歡他筆下秋風蕭瑟之中的古寺霜林,喜歡他筆下黑雲層層壓迫之下的失群獨飛的孤鶩,喜歡他筆下跋涉於污泥之中而潔身自好的白鷺。看林風眠畫作,如果是花,應該有香味;如果畫水,應該可以感到水的靜;如果畫……“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家進行一次靈魂的交流。
看著那些寂寞無奈如天際真人一般的境界,平淡而又天真,自在畫工之外透露出一股靈氣。這種淒清孤獨的情調,即使是他筆下的濃艷熱烈的秋色與和煦明媚的春光也是如此,似乎那是來自畫家靈魂的色彩。通過他的畫,我可以體會到畫家淡淡的孤獨冷清。
因為林風眠總是孤獨的。在他的畫作里,就算是繁華富麗的盆花,卻也被養在清瘦的瓶身中,似乎很難去承受那豐碩的生命風采。雖有清吞環繞韻味,但卻不免顯得冷清。
我同樣也喜歡孤獨,孤獨本身也是種美,當心境如同一潭靜水的時候是有益於思考的,所以自古思想的先行者往往都是孤獨的。往昔的追憶,幻想未來,似乎世界只有我一人存在一樣。這也是林風眠畫中所折射出的獨特美感。
這也就是林風眠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在。
感謝林風眠,通過讀他,讓我又一次深刻地思考生命的追求,藝術的意義這樣的終極問題:感謝嶺南美術出版社給我機會擔當此任,讓我用稚嫩的筆解讀林風眠;感謝尚輝先生為本書作序,他的真知灼見深刻影響到我對林風眠的認識及其藝術道路的探索;感謝劉音編輯等諸位同仁為本書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研究生鮑麗娟協助寫了本書的部分內容,並為圖片的收集整理付出了大量勞動,感謝林笛為林風眠年表的整理增善所做的工作。感謝餅有為本書付出辛勞的人們!
鄭勤硯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2013年3月

序言

藝術家的心靈圖史
在中西文化發生劇烈衝突與碰撞的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再也不可能完全沿著原有的藝術邏輯進行演變,這個世紀的藝術家最重要的藝術使命就是如何認識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並在解決這種差異中建立一種人類藝術發展的新道路與新空間。這是一個需要文化巨人並產生了文化巨人的時代。
毫無疑問,林風眠就是這個世紀解決這種文化差異並建立新型藝術發展道路的藝術巨人。他不僅將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在歐洲興起的以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繪畫為代表的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潮流推介到中國,而且提出調和中西、融合中西的藝術主張,由此開闢了東西方藝術在中國交匯的藝術發展模式。顯然,林風眠提出的這種藝術發展模式,不是忽視東西方藝術的差異,不是消弭歐洲傳統寫實繪畫和中國傳統寫意文人畫的界限,而是試圖把西方現代藝術中某種對於客觀世界的觀照方式和中國的藝術精神進行對接,從而創造了既具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視覺特徵,又表達了中國文化內涵與情感的藝術樣式。林風眠提出的中西融合藝術理念與他自己踐行這一理念所達到的藝術成就,不僅表明了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發展模式對於文化差異的跨越性,而且他在創作實踐上所達到的藝術巔峰也標誌著這種文化跨越的高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林風眠已成為跨越中西文化的一種藝術符號,它代表著20世紀以來發生在中國進行自覺與自主性中西融合探索的跨文化藝術思想。
然而,享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林風眠,在20世紀下半葉並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袖畫家。在建立現實主義美術的五六十年代,他不僅被逐出校園而且被主流藝術徹底地邊緣化,成為一位被歷史遮蔽的人物。“文革”浩劫,他難逃“無產階級專政”的鐵窗,被徹底限制人身自由的他,也最終被剝奪了藝術創作的權益。他一生經歷了三次婚姻第一次因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而主動解除和童養媳的婚姻;第二次為愛而走入婚姻殿堂卻因愛妻難產而終結;第三次追隨他而來到中國的愛麗絲經受了那個動盪歲月的戰火洗禮,卻在新中國成立後因經濟拮据和政治環境而不得不攜女遷居巴西。林風眠的後半生是落寞而孤獨的,落寞的是他的藝術思想、藝術理想和藝術追求沒有獲得社會和時代應有的回應,孤獨的是他沒有愛人相伴、沒有家庭溫暖來滋潤與撫慰他充滿磨難的藝術之旅。或許,這種落寞與孤獨才最終在林風眠的藝術探索中灌注了深沉而博大的中國藝術精神,使他的藝術創作升華到藝術的巔峰而具有了歷史的穿越性。
作為這樣一位藝術史上的偉人,林風眠今天已不乏冬粉的追隨和學者們思想的簇擁。然而,在如此眾多的研究中,卻鮮有人從心靈與情感的角度去呈現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內心世界。的確,林風眠抵達的藝術彼岸,既需要從美術史的角度對其進行學理性的梳理與探討,也需要從社會學或文化學的角度對其在20世紀中西文化衝突與碰撞時代的作用和價值予以評析與概括。但就林風眠個案而言,如果不能從心靈與情感的角度去揭示他真實的內心世界、去深入發掘掩藏在作品背後他人格的獨立與精神的偉岸,那將是不全面而缺乏研究深度的。
鄭勤硯的這部《林風眠畫傳》以散文詩式的文學筆調,再現了林風眠充滿艱辛的藝術生涯。作者以翔實的史料和適度的文學創作,塑造了林風眠這一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筆調沉著溫婉,筆觸細膩深切。顯然,用美術史料拼接出的林風眠的學術形象是我們熟知的,但如何將這種乾癟的史料轉換成文學性的想像而又不顯得誇飾和虛浮,的確不是件易事。它需要在史實與想像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在把握畫家的藝術個性中塑造真實可感的人物個性。作者對於林風眠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過對林風眠作品意境的描寫去完成的,這既便於讀者理解畫家的作品,也便於作者對畫家這個人物的形象詮釋。正是從這一途徑,本書作者透過畫面探尋了林風眠的思想與心靈、體悟了林風眠的落寞與孤獨,並以此為全書的基調而展開林風眠所有的人生履歷與創作經歷。再現林風眠的生活閱歷、探尋林風眠的精神情感、觸摸林風眠的心靈世界、解讀林風眠的繪畫作品,無疑成為本書寫作的出發點與終極目的。而作者也正是以詩人情懷與學者識見,將美術史中的這位偉人還原為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
或許,從情感的一絲微息里所探尋到的藝術家的心靈,更能揭示他藝術創造的真實性。這就是《林風眠畫傳》給我們呈現的藝術家的人格面具與心靈圖像。當我們從21世紀回望20世紀那些彪炳歷史的藝術偉人時,我們從他們作品內解讀的正是他們的精神履歷與心靈圖史。歲月,也許早已濾除了那些特定的歷史塵埃與紛擾的人事細粒,而他作品內呈現出來的精神與心靈卻穿越了時空隧道始終和你娓娓地交談、親切地對話。
藝術史學博士、中國美協理事、《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
2011年12月2目於CAl852北京至上海航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