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仁,男,195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新昌,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黨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金仁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6年1月
- 性別:男
- 籍貫:浙江新昌
人物事跡,獲得榮譽,
人物事跡
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選為外婆坑村委主任,“我一定要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這是林金仁當選時的一句承諾,為此,他紮根山村整整29年。在他的帶領下,外婆坑村,從過去“有囡不嫁這條坑,三餐吃的六穀羹,幹活行路是牛耕,缺錢缺糧缺姑娘”的紹興市貧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還上了《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台。林金仁個人也獲得了“縣富民好書記”“紹興市優秀共產黨員”“紹興市第七屆人民代表”“浙江省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金牛獎’”、省千名好支書、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而且為外婆坑村捧回了國家級10塊、省級18塊、市縣59塊共87塊榮譽牌。
一條路:崎嶇山路變坦途
過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自然條件非常差,外出只有兩條路,一條“打石路”,一條“五崗路”,五崗路可通鏡嶺鎮,可是走這條17.5公里長的羊腸小道,要翻過五個山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崖石壁上鑿出的20厘米寬,60米長的“雞腸道”,一面倚著峭壁,一面臨著溪坑,十分難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沒辦法過去。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嘗盡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嶺”的苦頭,天天盼著修一條路。
林金仁深感出行不便,限制了村裡的發展,要想帶領村民致富,必須先修路。1991年,林金仁提議修一條環山公路。初步測算下來,建這條全長3.5公里的公路,需架橋8座,劈岩填土2.5萬立方米,溪流改坑一處,工程總投資56萬元。面對重重困難,林金仁想盡了辦法。為了籌集資金,林金仁決定跑部門爭取。那一年,他跑了86趟縣城。當時交通很不方便,他凌晨三點半就要起來,走路到安山洞口坐車,到縣城後,到政府各個部門跑來跑去,一天跑到晚,跑破了整整三雙解放鞋。為了節省4元錢的宿夜費,他就坐夜班車到鏡嶺,然後走三個多鐘頭才能走到家,到家時實在太累了,鞋也不脫就累得睡著了。
工程進展到自然村外塢村的時候,必須劈開一座很高的岩石,沒有資金,沒有炸藥,靠人工開鑿進展十分緩慢。這時,省長沈祖倫專程來外婆坑視察,看了這個工程後對林金仁說:“老林,這個工程太大,是不是緩一緩。”林金仁就拍著胸脯說:“沈省長你給我5萬元,我保證60天內把路劈通。”他帶領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點、起早摸黑地做,結果60天真的打通了路。老省長沈祖倫被林金仁感動,就有了後來“沈省長8上外婆坑”的故事。1992年8月18日,外婆坑這條創業致富路全線竣工,自此,村民告別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嶺”的時代。
一抹茶:綠茶成金香四海
光有路,並不能改變外婆坑村貧困落後的面貌。“必須找一條適合我們村發展的路子!”林金仁分析優勢和劣勢,確定揚長避短,靠山吃山,發展名優茶生產的思路。
外婆坑山清水秀,生態條件純淨天然,土地肥沃,其中山地面積有6500畝,茶園面積1200畝,這一切對發展茶葉非常有優勢和潛力。1991年,林金仁發現西湖龍井可以賣20多塊錢一斤,而外婆坑村的珠茶才2塊錢一斤,有的甚至是珠茶的幾十倍。林金仁就發動村民種植龍井茶,投入義務工,兩個月內就開闢荒山200畝,全縣第一個從外地引進10萬株名優茶,免費送給老百姓挨家挨戶種下去。
但種茶並不一帆風順,有些老百姓想不通,本來可以長很大的茶葉,現在才出芽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賺錢?村民們很是不理解。林金仁就先做村兩委和黨員的工作,再帶領大家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轉變村民觀念,講解種龍井茶的好處。開始,沒人肯摘,林金仁就帶領村兩委幹部、黨員帶頭摘龍井茶鮮葉,第一年就賣了好價錢。這樣,別的農戶看到了發展龍井茶的好處,也開始慢慢種起龍井茶。
為了提高茶葉的價值,林金仁就帶領村民自己摸索著炒茶技術,組織村民開展名茶炒制技術培訓,帶出了一批名茶炒制高手。2003年5月份,村里成立外婆坑有機茶合作社,註冊資金300萬元,這是新昌縣首家有機茶合作社。2005年,外婆坑村投資50萬元,新建名茶炒制規範化示範點,面積達566平方米,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採摘、統一收青、統一炒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註冊了自己的品牌——“外婆坑”龍井,遠銷深圳、北京。前幾年,台灣連戰到北京老舍茶莊喝的茶葉就是外婆坑提供的茶葉。
現在外婆坑全村茶葉面積由1991年的96畝增加到目前的1500畝(其中白茶200畝),人均收入由先前的96元增加到目前的35600元,茶葉總產值由原來的4萬元增加到目前的512萬元,大多數村民還在城裡買起了房子,一舉摘掉了紹興市貧困村的帽子,從全省出名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了小康村,被浙江省評為“省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社”。這一抹茶不僅變成了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還讓外婆坑村隨著茶香香溢四海。
一張金名片:昔日山村成勝地
路也通了,口袋裡錢也有了,以後怎么辦?林書記又在細細地盤算著,外婆坑村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1500畝的生態有機茶園、6500畝山林、海拔800多米的山雪崗、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風貌和民俗習慣,又是紅軍路經之地,更是10多個民族聚居的和諧幸福之村,被譽為江南民族第一村。這些都是外婆坑得天獨厚的資源,發展農家樂有很大的優勢和潛力。林金仁又帶動村民走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做起了鄉村旅遊這篇文章,通過聯接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形成旅遊一條線,一個“一路風光一路情”的農家樂方案投入實施運營。2009年12月,外婆坑村成功申請為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借世博東風,於2010年5月正式迎接遊客,截止2018年底,累計遊客71萬人次,僅2018年就接待遊客12萬人次,有些還是來自美國、韓國、俄羅斯的遊客,2018年營業收入1050萬,極大帶動村民致富。現在外婆坑村已有13家農家樂開始營業,其中包括3家精品民宿,每戶農戶平均可接待30人就餐。集體式農家樂一家,可接待200人就餐,其中最高日收入上萬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外婆坑村,林金仁又提出建立“外婆坑村旅遊集散中心”,最佳化鄉村旅遊服務和管理,進一步推動外婆坑旅遊產業的發展。為有效破解發展鄉村旅遊的資金制約,林金仁帶領村里成立“外婆坑村旅遊開發公司”。但如何更好發揮外婆坑旅遊潛力?如何讓旅遊資源真正轉化為老百姓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林金仁認為這不同於修路和發展茶葉了,自己和村民對於旅遊並不在行,在和村兩委通過無數次的權衡和考慮後,最終決定將整個裝修工程和經營權打包給開發公司,並將開發公司承包給個體經營戶。
2012年10月1日,外婆坑村旅遊集散中心正式營業,中心可向遊客同時提供30個具有民族風情的標間。2015年,外婆坑被評為省級農家樂特色村。如今,外婆坑村已經形成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族風情”的特色農家樂路線,昔日的小山村也成為了山美水清茶香、宜居宜游宜閒的旅遊度假勝地,許多村民長年靠以售賣外婆坑農產品為主,一年的淨收入就可達七八萬元。2013年,外婆坑村又建成文化禮堂,成為文化助推旅遊的典範,多家國家級媒體對此進行報導,自此,外婆坑踏上了文化旅遊之路。
村莊富裕了,但建設中的難題仍會出現。林金仁記得,2017年為了創建五星3A,村里計畫將祠堂邊的集體房改建為旅遊集散中心。當時,這裡被兩個農戶租用五年作為布機房,契約還未到期,他們不同意搬遷。但集散中心建設刻不容緩。為此,林金仁連續13個晚上,趁著他們休息的時候去做工作。“當時真是磨破了嘴皮子,總算做通了。可是另一個問題又來了,他們搬出後,布機放在哪裡。我就找合適的地方,總共找了6個地方8個點,最後終於找到了。”林金仁回憶著。2017年來,外婆坑村先後建成可容納300多人的旅遊集散中心、1000多平方的停車場、革命老區紅色長廊、游步道等設施,村莊整體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2017年,外婆坑成功創建為3A級旅遊村莊,2018年,成功創建為五星3A村莊。
成功來自信念,林金仁帶領外婆坑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自2003年實施“千萬工程”以來,把環境整治和村莊建設與創建生態品牌、挖掘人文景觀有機結合,建成遠近聞名的江南民族村,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和村民就業增收,成功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2018年,林金仁帶領外婆坑村實施“千萬工程”的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的近70名記者集中採訪報導。
“下一步,外婆坑村將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原有發展基礎上,繼續提升鄉村旅遊發展水平,擴大旅遊產業發展規模,加大引進人才力度,讓外婆坑村‘美麗經濟’提檔升級,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林金仁對外婆坑村今後的發展充滿信心。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外婆坑村日新月異,村民安居樂業,但他依然不忘初心,堅守著自己最初的承諾,繼續帶領村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獲得榮譽
林金仁1996年—2001連續六年被評為“縣先進個人”,2005年,被評為 “縣富民好書記”, 2006年,被評為“紹興市勞動模範”, 2007年被評為紹興市“優秀共產黨員”。2006-2008年連續三年被評為“縣先進個人”。 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榮登2019年6月“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