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故居

林路故居

林路故居,俗稱“林路厝”,位於南安市包撳嶺下省新鎮後埔村。林路在新加坡成名後回到故里,捐獻一筆巨款,被清廷封為福建花翎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路故居
  • 地理位置南安市包撳嶺下省新鎮後埔村
  • 俗稱:林路厝
  • 建築時間:清光緒晚期(約1900年)
  • 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
  • 建築布局:坐北朝南東西120多米南北50多米
  • 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
  • 文物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簡介,故居簡介,

名人簡介

林路(?一1929),又名文龍,字志義。南安南廳(今省新鎮)人。少時家境貧窮,他靠給大戶人家放牛、撿柴餬口,後遵父遺囑,出外學藝,歷經磨鍊,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魯班”。清光緒年間(1875—1908),他漂洋過海,南渡新加坡謀生。起初,他憑著自己的木匠活手藝為華僑建房,後來辦起福安磚瓦廠。他經營有方賺了點錢,便投資開設“永盛興”、“華林行”等商店,經營橡膠土產,頗有成就。
1901年,英國殖民者在新加坡籌建維多利亞紀念堂,林路以最低的標價承建。他採用祖國傳統的棚架古法,逐層升建,歷時5年,這座高達200多英尺(約61米)的維多利亞紀念堂巍然矗立於新加坡政府大廈右鄰。因紀念堂建鐘樓,又稱大鐘樓。維多利亞紀念堂裝飾精美,氣勢雄偉,為當時最宏大的建築物。其落成,轟動整個新加坡。林路被譽為“華僑建築家”,名揚東南亞。

故居簡介

林路故居  林路故居,俗稱“林路厝”,位於南安市包撳嶺下省新鎮後埔村。林路在新加坡成名後回到故里,捐獻一筆巨款,被清廷封為福建花翎道。按照閩南的風俗,他覺得應該在故里建造自己的“家園”,圓少時築建大厝的美夢。於是他自己設計,自宗祠、住宅、書房一字排開,採用閩南傳統的建築風格進行建設。故居建於清光緒晚期(約1900年),建築布局坐北朝南,其東西長120多米,南北寬50多米,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前有花崗岩鋪成的寬敞石埕,埕前建有水榭,周砌圍牆,裝飾融人西洋建築藝術,形成獨特、宏偉、氣派的農村富豪莊園。
林路故居
故居西面為“林氏宗祠”,宗祠兩進三開間,硬山頂,抬梁式木結構,燕尾形屋脊。大門的抱鼓石、牆壁的花窗均為輝綠岩精雕細鑿,精美的柱礎或方或圓,牆裙貼著進口水泥花磚,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構件雕工十分精細,流光溢彩,富麗堂皇。
故居中部建有2座住宅,現存均為兩進五開間帶雙護厝(原是三進,後進已倒塌),主建築牆體用花崗岩和紅磚炮築,穿斗式構架,硬山頂和歇山頂兩種綜合運用。其東座的兩廂和第二進為二層樓房建築,東西護厝的前端各蓋六角形角樓,在富有閩南傳統的建築中含有一點西式洋樓味道,典型獨特。遠遠望去,大厝的屋脊如同長龍凌空騰飛,兩頭燕尾高翹,疊樓猶如瓊樓仙閣一般。廳堂正中懸掛1幀林路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畫像。牆壁上刻有“名馳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萊尺五天”等對聯或題字,內容多為儒家傳統文明的訓示和詩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地板上進口的彩色水泥花磚異常艷剛奪目,構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築圖畫。登上疊樓,樓廳左右兩邊木隔扇是林路撰寫的長篇題賦。從疊樓向前瞭望,眼前的山川田野,是一幅農村的風景畫,給這一華僑莊園增添幾分幽雅、清靜和絢麗的色彩。
林路特別注重興教辦學,第四座大厝為書房。書房的建造別具一格,為二進三開間硬山頂建築,穿斗式木結構,厝前建有小花園,中部建有方亭,後進為二層樓閣。牆壁和地板鋪貼進口水泥花磚。門匾書有“養浩齋”3個字,這是林路為子孫後代及本村孩子們專門建造的書房。他出資聘請私塾先生,對後代進行啟蒙教育。他的10多個兒子都在養浩齋就讀。
林路的兒子中,最出名的是第十一子林謀盛。林路病逝後,林謀盛繼承父業。抗戰爆發後,他以抗日救國為己任,領導青年志士奮起抗日,日軍攻陷南洋後,他奉命返回重慶,又潛回馬來西亞,策劃反攻,不幸被日軍逮捕,受盡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壯烈犧牲,他的親屬多人同時被殺害,可謂一門忠烈。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少將。為紀念這位抗日英雄,新加坡伊莉莎白公園內建有林謀盛烈士紀念碑。
林路的後代多數生活在新加坡及歐美等國家,只有第四世裔孫兩家,仍住在故居里。
“有林路富,沒有林路厝”已經傳為泉州的俗語,林路故居至今仍然聞名遐邇。
如今,林路故居的圍牆不見了,附屬建築也全被拆毀了,宗祠、住宅、書房的石雕、木雕等也在“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
2005年,林路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