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孤行的反抗者

林語堂:孤行的反抗者

《林語堂:孤行的反抗者》是201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欣欣。

基本介紹

  • 書名:林語堂:孤行的反抗者
  • 作者:陳欣欣
  • ISBN:9787302399483
  • 定價:39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5-2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整理並研究林語堂1917-1945年所發表的重要著述、與友人及出版商之間的通信,分析其早期思想的形成,以及這一思想對其宗教觀及語言文學觀等方面的影響;同時,追溯其政治意識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揭示了林語堂鮮為人知的一面。
林語堂:孤行的反抗者
在本書作者看來,閒適的態度只是林語堂精神世界的一隅,而另一隅則為辯論與反抗精神所占據。

圖書目錄

導言
從“禮”與“規”透視林語堂近情合理的思想內涵
一、 淺析林語堂的早期思想——從《禮》一文說起
二、 從《子見南子》到《尼姑思凡》
林語堂眼中的中西文明與文化
一、 人文關懷與民族立場
二、 林語堂對白話文及白話文學的態度
三、 從林語堂的早期科學觀透視其中西文化觀
林語堂的信仰之旅: 自我放逐與回歸
一、 從《林語堂自傳》看林語堂與基督教信仰的相合
二、 林語堂與基督教信仰的相離與回歸
林語堂的一捆矛盾——從《京華煙雲》中的孔立夫和姚木蘭說起
林語堂眼中的國民黨與蔣介石——從《女兵日記和戰時評論》到《中國新聞輿論史》
另一種選擇: 抗日戰爭中的林語堂
林語堂眼中的共產黨
一、 林語堂眼中的共產主義
二、 林語堂與左翼人士的相離
三、 林語堂的反共產思想
結論
附錄《新俄學生日記·序》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林語堂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人物。他出身於福建漳州鄉村的基督教家庭,年輕時深受基督教文化的浸染,但其對中國文明的信仰和宣傳卻是他的文字生涯的主軸;他先後獲得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英文系,但其主要成就,除了編寫英文中學課本及詞典外,最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雜文、小品文及以英文創作的有關中國、中國文化的作品和長篇小說。他的早年教育以英文為主,中文功底薄弱,但最終他在英文和中文的雙語寫作中找到了一條在東西交匯中通往中國文明的道路,而英文寫作更使他的經驗、視野、交往關係、創作所訴諸的對象不同於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中國作家。
林語堂先後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長,以及南洋大學校長,但基本的身份仍然是教授、作家和文人。像同時代的許多文人和知識分子一樣,林語堂關心政治,1926年“3·18”慘案後,他奮筆譴責北洋政府鎮壓學生的暴行;北伐時期,他於1927年赴武漢就任外交部秘書,在1932—1933年間,他還曾捲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政治活動。他與國民黨和左翼都有密切的關係。早在1925年年底,他尚與魯迅處於同一戰壕之時,即因其發表於《語絲》第57期上的《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引起魯迅的批評。針對他在文章中倡導的費厄潑賴精神,魯迅發表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著名文章加以反駁;他在1932年創辦《論語》,提倡閒適和幽默的小品文,更是引起了包括魯迅在內的左翼作家的不滿和批判。1933年脫離“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之後,他與左翼的關係宣告徹底斷裂。林語堂失望於國民黨鉗制輿論、貪污腐敗,並不斷地給予批評,但總體而言,他在政治上始終支持國民黨。他對共產主義、共產黨人和左翼文壇的激烈批評也並未遵守其費厄潑賴的原則,就像他的對手常常越過批評的界限一樣,他的言論同樣充滿偏見。1954年,他就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因與校董會發生矛盾而離職。從新加坡回到美國之後,林語堂甚至發表文章毫無根據地指控共產黨滲透南洋大學,要求當局查處,其言論深陷“冷戰”政治的泥沼。但綜觀其一生行為,這些行動仍然不失其率真但充滿偏見的文人性格,並非老謀深算的政客行徑。
在“冷戰”的時代,由於林語堂的政治立場,大陸與港台學術界對於他的評價各異,冷熱之間形成鮮明對比。但1980年代以降,大陸的林語堂研究不但在資料積累和生平研究方面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而且包括著名文學史家唐弢在內的許多學者紛紛著文,對林語堂給予重新評價,形成了198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景觀。由於林語堂長期旅居海外,大量作品用英文發表,尤其是他在三四十年代的英文政論,至今缺少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林語堂在美國報章發表政論,其針對的對象與國內截然不同,若不能系統地梳理其脈絡,並在西方與中國等多重語境中解讀,我們很難全面地理解林語堂的思想和他的工作的意義。在20世紀的前半葉,尤其是在戰爭期間,林語堂的寫作幫助西方社會了解和理解中國及其文化,其水準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許多漢學家和東方主義者。他不惜得罪美國媒體的編輯和一些評論家,對戰爭初期美國繼續對日出口軍事用品、對戰爭期間英國的外交修辭仍然以保有其殖民統治為前提,更不用說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行徑,給予尖銳和直接的揭露和批判。若放在今天的語境中,他的一些言論很有些接近左派的口吻。但另一方面,他對孫文的三民主義的理想性解釋常常被視為對於現實政治的合理化,而在戰爭背景下,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他又的確為國民政府唱讚歌。他雖然時時發表對於國內政治、包括國民黨政治的批評意見,但無論在主觀動機上,還是在客觀效果上,都不足以讓人相信他是一個純粹的自由主義者。在這樣的語境下,他被國內左翼視為親國民黨的右翼大概是必然的,而在美國,他最終與曾經相互信任和配合的西方左翼友人和進步人士分道揚鑣,我們從史沫特萊、斯諾和韓素音對他的描述和批評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20世紀已成歷史,但如何認識和估價這一時代仍然是一個有待深入探索的領域,林語堂作為這一時代的一個獨特人物,對他的追蹤觀察也給了我們重新進入紛繁複雜但又常常被大大簡化的時代氛圍的一個契機。脫離林語堂寫作生涯中的這些獨特方面,不解釋他的寫作過程的多重語境,我們很難完整地理解林語堂的思想和創作的意義。陳欣欣博士的這部著作是在她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充實而成。結合時代的背景,她對於林氏早期的文化觀、文明觀和宗教觀給予細緻梳理,並以此為基礎系統地整理了他在三四十年代的中英文、尤其是英文政論。無論對於林語堂研究,還是這一時期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思想的多重語境的探討,這本書都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汪暉
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於威尼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