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角村

林角村

林角村位於貴州省普定縣白岩鎮中南部,與安順換流站毗鄰。距安順市區13里、普定縣城11公里、白岩鎮政府7公里,安普公路穿境而過,水泥硬化公路通村,村寨街道全面實現硬化,興農化肥廠、林角加油站建在村境內,村容村貌環境整潔,民風民俗好。

林角村原名應為林腳村,寓意樹林下面的 村子,因誤寫 為“林角村子”。但最為起始的稱呼,據老人們口傳,應為“營腳村”,因村子背後的山坡頂,是明朝初年“調北征南”的營房——至今仍相對完整地保留著環繞整個山頂的石頭圍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角村
  • 外文名稱:linjiaocun 
  • 別名:林腳底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普定
  • 下轄地區:村民組
  • 政府駐地:白岩鎮
  • 電話區號:0853
  • 郵政區碼:562109
  • 地理位置:貴州省普定縣白岩鎮中南部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600~1000
  • 方言:貴州普定話
  • 氣候條件:夏無嚴寒,冬無酷暑
  • 著名景點:躲兵洞
  • 機場:黃果樹機場 龍洞堡機場
  • 火車站:安順
  • 原名:林腳村
歷史,介紹,民間故事,地圖信息,

歷史

茫茫原始林,高高坡上生;林下有一家,您是何村;高高坡上屯,原始林下住;欲問吾姓名,林腳是我村。
據史料記載,在普定縣境內,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置西堡長官司(治所在今馬場鎮上官寨)、十二營長官司(治所在今白岩鎮十二營村),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革十二營長官司,降為阿破土舍。
據安順府志記載,屯堡是當時比較重要的軍事基地。縱觀我村周圍村寨,東有十二營長官司,上有魏旗屯,西有白旗堡,都在二三公里內,據此分析,我村所處的這一帶地區,在古代是軍事活動較為頻繁的地方。
位於本村的後山坡頂有一座古屯堡遺址,古屯堡坐西朝東,占地約10000平方米(約15市畝),古屯堡堡牆高4.5米左右,厚1.9米左右,都是用巨大的條石所建,正東方有寬大的石門,古屯堡內有裝水的石水缸、舂糧食的石碓、房屋基礎等遺蹟。整個古屯堡氣勢雄偉,工程可謂巨大,這就是大屯。對面的山坡叫做小屯,小屯上也有人居住過的痕跡。
從古屯堡內石料的風化程度看,建造這座古屯堡應該有數百的歷史。建國時,我村的人口不到200人,何況在數百年前,只靠我村的人力、物力是無法建造如此規模的古屯堡。因此,我們推斷這座古屯堡是當時的政府或軍隊主持建造的一處軍事設施,實屬屯兵打仗的一個營盤。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屯堡失去了軍事價值,被遺棄了。在舊社會土匪猖獗,我村的先輩村民看到古屯堡可以躲避匪患,再加上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就在古屯堡的營盤下面修房建屋居住,並逐步發展,形成了村落,並把村落命名為“營腳底”,取“營寨下的村子”之意,這也符合我國古代村落取名的常用方法。

介紹

全村總面積1平方公里,轄1個自然村,3個村民組,共有141戶550人,有黨員16人,女黨員4人,35歲以下黨員3人。耕地面積330畝,田多地少,土壤呈中偏酸性。主產水稻、玉米、油菜。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
林角村
村級組織機構建立健全,作用發揮正常,村支兩委班子團結有戰鬥力。村黨支部、村委會有獨立的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婦檢室共200餘平方米。
近年來,該村依託良好的區位和本村外出經商致富人員多、信息廣、經驗足、具有一定資金的優勢,積極引導本村外出致富能人回鄉創業,主動為回鄉創業人員解決項目立項、審批、辦證、用地協調、小額信貸及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使其安心在本村創業,從而帶動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繼續抓好勞務輸出,每年年終組織對將要外出務工的人員和返鄉過年的農民工進行培訓,使其都基本掌握1—2門新技術,並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務工信息。
林角村
該村率先在全鎮建立了關工委組織,成立了花燈隊,逢年過節通過文藝表演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每年春節期間,村支兩委還要舉辦卡拉OK賽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如山歌、民族情歌對唱等。

民間故事

一、老母豬龍叫,大雨將來到
在我村西北方向不遠處有一座小山坡,名叫對門小坡。有一段地下河穿山而過,名叫小穿洞。小穿洞一端有水流入,另一端有水流出。小穿洞河道深,可容納大量的水。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每逢春、夏季天旱,我村民眾就用龍骨水車(一種木製的提水灌溉工器,帶水的木板用木榫連線成環帶以戽水,長約三、四米,可由二至四人用搖柄轉動轉軸提水。)在小穿洞抽水灌溉稻田,當小穿洞裡的水位降到一定程度時,裡面會發出“鐺、鐺、鐺”類似打鑼的聲音。老人們說“這是老母豬龍叫,大雨將要到。”說也奇怪,一聽到這種聲音後過不了幾天,果然下大雨。
後來,有了機械抽水機,用機械抽水機抽水,小穿洞裡的水多次被抽乾,都沒有聽到這種聲音。每次都有人下去逮魚,可是都沒有看到任何可疑的動物。這種聲音到底是怎么回事。沒有人能作出解釋,仍然是個美麗而神奇的謎。
  
二、神密的躲兵洞
躲兵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位於林腳村北面的眾家坡西面的半山坡,為什麼叫躲兵洞,尚無法考證。
關於躲兵洞,在我村的民眾中有這樣的傳說:“此洞很長,一直延伸到我村的村子底下,可以聽到村子裡舂擂缽的聲音。”這個神密的傳說,激發了我村許多青少年的好奇心,曾經有人多次鑽過躲兵洞,試圖印證傳說,但都沒有成功。
躲兵洞洞口較小,成年人要彎著腰才能進入。進到洞裡,是一個寬敞的“大廳”,約有三、四米高,可容納一、二百人,岩壁上又有幾個洞口,不知從哪個洞口可以鑽到我村的村子底下。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汪朝春等人鑽洞探險,據他們後來推測,所到達的地方可能還在眾家坡底下,所鑽過的距離大約在一公里左右。
  
三、武藝超群的李部高
清朝年間,我村以李部高為首的一批青壯年,為了強身健體,保家護村,在農閒時練習武術,終於練就了過硬的本領,在周圍的村寨頗有名氣。
當時人們是這樣形容李部高武藝的:“李部高來李部高,十人打鬥九人焦。”他一個箭步向上一躍,就能跨上房頂,和人打鬥誰都敵不過他。附近村寨中有人被欺凌,都來求助他,他都熱心給予幫助。
有一次,一些狂徒前來我村無故挑釁,李部高及全體習武人員給予還擊,狂徒見敵不過,慌忙逃竄。李部高率眾奮力追擊,追至白旗堡那邊,狂徒四處躲避,不見人影。李部高看到狂徒家有一副石磨,就用梭標穿進石磨中間的轉軸孔,將石磨挑回林腳底。此磨一直存放在汪希祥家的老房裡,直到二零零零年以後才損壞,損壞前約有二百市斤左右。
  
四、“汪金子客”的故事
“汪金子客”的故事,在林腳村汪氏家族中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故事之所以能在汪氏家族中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是因為在這個故事蘊含著“濟困扶貧、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而不是指家有萬金。
據林腳底汪氏家譜記載,故事中的“汪金子客”是指林腳底汪氏家族第九十四世祖汪公正權,系汪氏家族遷到林腳底居住的第三代世祖。正權公青年時攜帶全家到歸集馬龍屯(位於貴州省水城縣西北部)經商。正權公一生經商,恪守“貧富一視同仁”的經商之道,深得同行和當地民眾的敬重。
傳說有一天,馬龍屯的大街上來了一位衣著破爛、面帶愁容的老婦人,手裡拿一尊銹跡斑斑的鐵娃娃,一邊走一邊挨個詢問布店的店主,能不能用自己鐵娃娃換一匹布,所問過的店主一看鐵娃娃值不了多少錢,都不願意。當老婦人來到正權公的布店,聽了老婦人的要求後,正權公不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老婦人用鐵娃娃換布,看到老婦人很可憐,還多送了幾匹布給她。
老婦人帶著布匹高高興興地走後,正權公隨手把鐵娃娃扔到門後,過後也就忘了這件事。當天晚上,正權公照例到布店檢查,忽然看見門後有金光,仔細一看,原來金光是“鐵娃娃”所發。經過檢驗,鐵娃娃原來是一尊金娃娃。
  第二天,正權公就四處打聽老婦人的下落,好把金娃娃歸還給她。但是老婦人自從離開正權公的布店後,就沒有人看見過她。人們根據老婦人來去神秘的情況猜測,認為這是一位老神仙,是來到人間考查人們的品行的。很快,正權公用布匹換得金娃娃的訊息就傳開了,人們出於對正權公“濟困扶貧、樂善好施”的美德的敬仰,就贈給正權公“汪金子客”的美譽。
從正權公被人們尊稱為“汪金子客”的經過來看,“汪金子客”所蘊含的是正權公“濟困扶貧、樂善好施”的美德,而不是稱讚正權公家有萬金,這也正是這個故事能在汪氏家族中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汪氏族人傳頌這個故事,也是要繼承和發揚正權公“濟困扶貧、樂善好施”的美德。
但是,當地土匪聽到“汪金子客”的傳聞後,就動了大肆搶劫正權公家的歹念。一天夜裡,一幫土匪闖入正權公家,把家財、布店洗劫一空,還把正權公的夫人陶太君殘忍殺害。後來,陶太君的靈柩發到林腳底安葬。經此劫難,正權公家道一落千丈,只能回林腳村以種田免強維持生計。
  
五、亨氏公的故事
亨氏公為習安——林腳底夏姓第八十三世祖,字行可,號伯雍,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丙午歲四月初四日戌時生,入郡庠,乾隆六十年(公元1796年)乙卯科恩賜舉人。乃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恩科第二十三名舉人、乾隆甲子年任江南鳳陽府懷遠縣知縣、後調浙江巡按史的夏姓八十二世祖 公之子;貴陽府龍里縣學訓導、黔西州學正梅廷模之外孫。
亨氏公由於從小受家庭和外祖父等良好的道德、文化的影響,一生學識淵博,為人正直,敢說敢為,不畏權貴,常替窮苦百姓說話辦事,遠近聞名,留下了許多美談,傳為佳話,現略舉一二,以示鄉鄰。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