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譜為核心,以年月順序的方式,通過詳盡介紹、謹嚴考辨與譜主生平、思想、著述、翻譯以及政治活動等有關的史事、資料,較為準確、客觀、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中國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傾向、思想演變和翻譯創作歷程。該年譜由三部分組成,一為編寫說明、林紓家族世系簡表以及林紓家族三代家譜;二為生平的記錄,為全書的主體部分;三為參考文獻和附錄。該年譜長編規模較大、時空覆蓋面廣,資料翔實、考辨精良,可說是目前國內最完備的林紓年譜。
基本介紹
- 書名:林紓年譜長編
- 作者:張旭、車樹昇編著
- ISBN:978-7-5334-6511-7
- 頁數:492
- 定價:人民幣128元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9
- 裝幀:布面精裝
- 開本:16
書籍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書籍信息
作者:張旭、車樹昇編著
編輯:蘇碧銓
ISBN:978-7-5334-6511-7
定價:128元
出版時間:2014-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旭,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與跨學科研究,興趣兼及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英美文學、比較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基金項目1項、國家出版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省級項目8項。國際合作叢書《通天塔叢書》主編。個人學術專著有:《中國英詩漢譯史論》(2011)、《湘籍近現代文化名人·翻譯家卷》(2011)、《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2010)、《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2008)等;合著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2012)、《外國文學翻譯在中國》(2003)等,譯著有《一門學科之死》(2014)、《印度的世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翻譯學導論)(合譯,2009)等,另有學術論文80餘篇散見在海內外學術期刊上。2007年獲“香港翻譯學會獅球教育基金會翻譯研究獎學金”;2013年度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
車樹昇,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曾執教於長沙鐵道學院、中南大學,現任職於福建工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研究、文學。曾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目。有學術論文10餘篇。
內容簡介
本書以譜為核心,以年月順序的方式,通過詳盡介紹、謹嚴考辨與譜主生平、思想、著述、翻譯以及政治活動等有關的史事、資料,較為準確、客觀、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中國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傾向、思想演變和翻譯創作歷程。該年譜由三部分組成,一為編寫說明、林紓家族世系簡表以及林紓家族三代家譜;二為生平的記錄,為全書的主體部分;三為參考文獻和附錄。該年譜長編規模較大、時空覆蓋面廣,資料翔實、考辨精良,可說是目前國內最完備的林紓年譜。
圖書目錄
序一吳仁華1
序二羅選民4
自序6
編寫說明
林紓家族世系簡表
林紓三代家譜
1852年(清鹹豐二年壬子)1歲
1853年(鹹豐三年癸丑)2歲
1854年(鹹豐四年甲寅)3歲
1855年(鹹豐五年乙卯)4歲
1856年(鹹豐六年丙辰)5歲
1857年(鹹豐七年丁巳)6歲
1858年(鹹豐八年戊午)7歲
1859年(鹹豐九年己未)8歲
1860年(鹹豐十年庚申)9歲
1861年(鹹豐十一年辛酉)10歲
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11歲
1863年(同治二年癸亥)12歲
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13歲
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14歲
1866年(同治五年丙寅)15歲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16歲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17歲
1869年(同治八年己巳)18歲
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19歲
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20歲
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21歲
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22歲
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23歲
1875年(光緒元年乙亥)24歲
1876年(光緒二年丙子)25歲
1877年(光緒三年丁丑)26歲
1878年(光緒四年戊寅)27歲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28歲
1880年(光緒六年庚辰)29歲
1881年(光緒七年辛巳)30歲
1882年(光緒八年壬午)31歲
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32歲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33歲
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34歲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35歲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36歲
1888年(光緒十四年戊子)37歲
1889年(光緒十五年己丑)38歲
1890年(光緒十六年庚寅)39歲
1891年(光緒十七年辛卯)40歲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41歲
1893年(光緒十九年癸巳)42歲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43歲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44歲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45歲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46歲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47歲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48歲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49歲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50歲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51歲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52歲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53歲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54歲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55歲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56歲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57歲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58歲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59歲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60歲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61歲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62歲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63歲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64歲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65歲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66歲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67歲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68歲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69歲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70歲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71歲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72歲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73歲
參考文獻
附錄一林紓身後刊登作品細目
附錄二林紓未刊作品細目
後記
序言
自序
無論是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還是在中國翻譯史或美術史上,林紓(1852~1924)均堪稱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時,他在中國思想界和教育界亦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林紓出生於福建閩縣,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或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學界稱閩侯先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長安賣畫翁、春覺齋主人。筆名餐英居士、芙蓉山樵、閩中畏廬子、射九、踐卓翁、蠡叟等。室名春覺齋、煙雲樓、浩然堂、填詞堂、鳳篁館,等等。
林紓世壽73歲,其生活的時代主要介於“鴉片戰爭”結束後十來年到20世紀20年代新文化運動高潮期,這幾十年間也是中國從近代向現代發生急劇轉型的時期。仔細檢視他的一生,其生平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852年誕生經讀書、教書兼習繪畫到1882年中式舉人為第一階段;1883年首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到1897年出版《閩中新樂府》和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為第二階段;1898年首部譯作出版並取得巨大成功到1913年春辭去北京大學教職為第三階段;1913年至1924年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為第四階段。
從中國文化發展史來看,林紓無疑稱得上是一位文化巨人,但他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個體。作為一位翻譯家,他不諳外文,卻能靠著友人和門生的口譯,用文言筆譯近200部歐美小說,其中被鄭振鐸先生稱為“較為完美者”有《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塊肉餘生述》、《賊史》、《拊掌錄》、《迦茵小傳》、《魔俠傳》、《離恨天》、《撒克遜劫後英雄略》、《魯濱孫漂流記》等40餘種,包括哈葛德、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蘭姆、史蒂芬森、狄更斯、科南·道爾、華盛頓·歐文、雨果、大仲馬、巴爾扎克、伊索、易卜生、托爾斯泰等名家的作品,他的這些翻譯作品為當時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接受西風歐雨的視窗,由此也成就了他“介輸西方近世文學第一人”的地位。
作為一位文學家,他用一腔愛國熱血揮就百餘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筆完成《閩中新樂府》、《畏廬詩存》、《劍腥錄》、《巾幗陽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等40餘部作品,成功地勾勒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人生百態,同時也開了一個時代文學之新風氣,成為新文學的“不祧之祖”。這些也確立了他作為中國新文化先驅的地位。
作為一位古文家,他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後之古文名家,自詡“六百年中震川外無一人敢當我者!”其“為文宗韓、柳。少時務博覽,中年後案頭唯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及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他先後輯有《畏廬文集》、《畏廬續集》和《畏廬三集》三種,收入作品近三百篇。“畏廬之文每一集出,行銷以萬計”的說法,可見其影響之一斑。可以說,兩千多年來,一直居於文學正宗地位的中國古典散文由他畫下了最後一個休止符。
作為一位學者,他總結出一套系統的古文理論。除了在《論古文之不宜廢》、《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書》、《送姚叔節歸桐城序》、《贈馬通伯先生序》、《與姚叔節書》、《答甘大文書》等篇對古文進行多方面論述之外,他的近百篇譯序也潛藏著豐富的古文理論。不僅如此,他還撰述了《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以及《左孟莊騷精華錄》、《左傳擷華》等系統的理論專著多種。其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於經,取材於史,多讀儒賢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同時,他也能看到桐城派的種種弊病,反對墨守成規,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作為一位書畫家,長期以來,林紓的畫名一直為文名所掩。其繪畫藝術精研古法,堅守傳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深得傳統山水畫之精蘊。同時,他融入自身豐厚的人生閱歷以及廣博的文、史、哲學識,靈機獨運,創作出數以千計格調高雅、蒼妍秀潤、理致深遠、超越凡俗的繪畫佳作。綜觀林紓一生現存的繪畫作品,其繪畫題材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個門類,在書法及題畫藝術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詣,特色鮮明。
作為一位教育家,他曾經大挑至二等教諭,與陳璧以及末代帝師陳寶琛和閩紳力鈞、孫葆瑨等創辦了蒼霞精舍;先後執教於杭州東城講舍,北京五城中學、金台書院、正志學校、京師大學堂和國立北京大學,兼職於高等實業學堂和旅京閩學會,並講學於北京孔學會、文學講習會等,其“傳經門左已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在教學之餘,他又留下皇皇十大本的《中學國文讀本》以及《淺深遞進國文讀本》、《選評船山史論》、《左孟莊騷精華錄》、《選評古文辭類纂》、《左傳擷華》、《莊子淺說》、《修身講義》、《論文講義》、《文法講義》、《文微》等讀本與講稿,這些也成就了他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從空間活動範圍來看,林紓先後生活的地方有福州、台灣、杭州和北京,其中居台灣和杭州的時間相對較短,在閩、京兩地生活的時間最久。林紓平日裡喜歡結交朋友,他接觸的社會階層相當廣泛。這其中有文人墨客,有軍政界要人,有莘莘學子,也有眾多的尋常百姓。這些人在他日常為學、為藝過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時對他的文藝觀和思想觀形成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於林紓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歷年來學界對他的翻譯學術思想討論較多。可以說,林紓著譯研究一直是一門顯學。不過,研究林紓的學術成果,不能局限於他的著述本身,還應把視野拓展到他的文藝作品與學術思想誕生的時代背景、藝術與學術源流、師承關係以及社會關係、著述的寫作時間等,年譜在這方面自然可以發揮作用。
前人編撰林紓年譜和著譯目錄及考訂的主要有:胡爾瑛的《畏廬先生年譜》(1926年),胡寄塵的《林琴南未刊譯本之調查》(1926年),顧頡剛、陳槃的《閩侯林紓的著述》(1929年),寒光的《林琴南》(1935年),朱羲胄的《林畏廬先生年譜》(1949年)、《貞文先生學行記》(1949年)、《春覺齋著述記》(1949年)和《林氏弟子表》(1949年),曾錦漳的《林譯小說研究》(1966~1967),馬泰來的《林紓翻譯作品全目》(1981年)和《林紓翻譯作品原著補考》(1993年),山東聊城師院現代文學研究室張俊才編的《林紓年譜及著譯》(徵求意見本,1981年),俞久洪的《林紓翻譯作品考索》(1983年),張俊才的《貞文先生年譜考補》(1983年)、《林紓譯著系年》(1983年)、《林紓著作目錄》(1992年)和《林紓翻譯目錄》(1992年),曾錦漳的《林譯的原本》(1983年),連燕堂的《“林譯小說”究竟有多少種》(1985年),孔慶茂的《林紓簡譜》(1998年),韓洪舉的《林譯小說研究·附錄:林紓文學活動年表》(2005年),俞久洪的《林紓翻譯作品考索》(2010年),張俊才的《林紓年譜簡編》(2010年),劉宏照的《林紓小說翻譯研究·附錄1·林紓年表》(2011年),張麗華的《林紓年譜簡編》(2012年),等等。上述這些年譜或著譯目錄及考訂有的內容過於簡略,有的存在一些疏漏和錯訛,或是出處考訂不詳,或是文字、體例、思想均略顯陳舊,不能滿足今天讀者的需求。鑒於此,我們重編是譜。本年譜所收內容,一般都做了考訂;個別無旁證資料可考者,則加按語說明。
本年譜在資料方面,除了根據林紓本人的著述以及林紓後人捐贈圖書文物外,還收錄一些林紓與師友互相往來的信札,以及海內外學者有關林紓著譯的第一手資料;另外,還收錄一些歷年各地拍賣的林紓書畫作品介紹文字。本年譜的問世,期望有助於促進林紓學術研究的開展,從而更好地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本年譜在資料方面,除了根據林紓本人的著述以及林紓後人捐贈圖書文物外,還收錄一些林紓與師友互相往來的信札,以及海內外學者有關林紓著譯的第一手資料;另外,還收錄一些歷年各地拍賣的林紓書畫作品介紹文字。本年譜的問世,期望有助於促進林紓學術研究的開展,從而更好地豐富中華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