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玉(京韻大鼓演員)

林紅玉(京韻大鼓演員)

林紅玉(1907-1972),女,京韻大鼓演員、曲藝教育家。曾在解放前灌至多張唱片,被譽為“女鼓王”,其表演風格和代表作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紅玉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72
  • 性別:女
個人簡介,生平歷事,演員作品,藝術風格及傳承,

個人簡介

林紅玉(1907-1972),本名藺紅玉,女,天津人,京韻大鼓演員。

生平歷事

7歲時隨父母從天津遷居北京。她自幼喜愛戲曲,9歲延師習京劇,11歲改學大鼓。初向王文瑞先生學梅花大鼓,王文瑞為其將藺改為林,遂以林紅玉為藝名。13歲改向於德魁先生學京韻,在京、津等地演出,15歲出師。17歲嫁軍人孫某,孫死後再返天津曲壇。其後,又拜王禎祿先生為師,專攻劉派京韻大鼓。1926年至1939年夏在津、京各園演出,其間在天津東北城角天晴茶社連續攢底六年。並在1932年春天津《大中華報》舉辦的觀眾票選活動中獲得“女鼓王”的稱號。1939年天津大水期間到北京哈爾飛演出,年底回津,入主寶和軒,並在燕樂、大觀園等處為台柱。1946年與中原遊藝部主管桑振奎結婚,後桑亦為其伴奏。此時期曾長期在濟南二馬路青蓮閣及大觀園內之共和廳、濟南公園等處演出。40年代末返津。
林紅玉
1956年參加天津市紅橋區曲藝團並任少年訓練隊教師,在津傳人主要有張秋萍、刁麗英、王洪民、馬慕榮等。1962年第一屆津門曲薈她演唱了《金定罵城》。
在四人幫橫行時期,她身心受到摧殘,於1972年含恨病故。
2006年11月4日,天津天華景戲院隆重舉辦了紀念林紅玉誕辰100周年的專場演出,原紅橋區曲藝團當時的中青年演員李志鵬、廉月儒張雅琴、張雅麗、張秋萍、康俊英、馬慕榮、王洪民、王雙福等悉數登場,現場氣氛熱烈火爆。

演員作品

代表節目有《七星燈》、《烏龍院》、《單刀會》、《金定罵城》、《鬧江州》、《桃花莊》、《刺湯勤》、《寧武關》、《孟姜女》、《子期聽琴》、《徐母罵曹》、《博望坡》、《長坂坡》和新編歷史題材曲目《穆桂英掛帥》等。
她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留有《鬧江州》《桃花莊》《博望坡》三段實況錄音,另有解放前的《寧武關》《大西廂》《刺湯勤》等多張老唱片存世。
此外,林紅玉先生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過一些資料節目,其中的《烏龍院》已經公開。

藝術風格及傳承

林紅玉天資聰慧、虛心好學。她的嗓音蒼勁醇厚,發音吐字和行腔收韻都很考究。再加上那純熟傳神的動作,歌來委婉動聽,感人至深。林紅玉虛心向前輩藝術家請教,博採各家之長。特別是長期與劉寶全同台,直接得到了劉的指點,主要繼承了劉寶全前期、中期的演唱特色。
為青年演員小嵐雲示範為青年演員小嵐雲示範
在舞台表演方面有所拓展,刻劃人物恰到好處。她早年嗓音高亢,音色醇厚飽滿,吐字清晰,晚年嗓音變寬,演唱多取低腔,吐字也增加力度以保持真切,對劉派半說半唱的演唱方式有更多的保留,並使說的成分更為增加。她借鑑戲曲舞台表演較多,變劉晚年的寫意性表演為更接近寫實,注重刀槍架和大幅度身段,演出時講求精氣神貫滿全台,尤善運用眼神及曲中人物定位和身份的轉換。演唱風格偏重於豪放渾樸,晚年更形粗獷,而手眼身法步均趨於洗鍊,表演人物準確生動。後輩演員,例如小嵐雲侯月秋桑紅林等,都得到過林紅玉先生的教益。
林紅玉的四位弟子各有建樹。其中,以文革中加入天津市曲藝團的張秋萍成績最為顯赫,但其演唱風格受陳玉華、小嵐雲、小映霞的影響更大;刁麗英、王洪民的颱風與表演最得林紅玉真傳,也為當年林紅玉所珍愛;馬慕榮在林紅玉的啟示下學習白派京韻大鼓,融合了林師的演唱技巧,另闢蹊徑,創造了劉白一體的演唱風範,《孟姜女》上板部分頗似乃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