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潘武,浙江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東理工大學中美MBA研究生,中國家具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溫州家具商會名譽會長兼副會長,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加工學院兼職教授,優秀企業領導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潘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工作經歷,社會職務,獲得榮譽,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中文名: | 林潘武 | 工作單位: | 浙江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 |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所在行業: | 家具 | |
民族: | 漢族 | 職務: | 董事長兼總經理 | |
出生地: | 浙江溫州 | 學歷: | MBA | |
出生日期: | 1962年3月 | 籍貫: | 溫州 | |
畢業院校: | 西南國際大學 MBA工商管理碩士 | 政治面貌: | 九三學社社員 | |
單位地址: |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玉蒼西路2號 |
人物經歷
1988年3月28日創始人林潘武先生創辦“溫州鹿城集美家具廠”;
1989年推出日式框架、水曲柳貼面、清漆塗裝等早期組合家具,受到市場青睞與熱捧;
1990年創造性地推出國內第一代聚酯漆家具,市場反應積極;
1991年第一個家具零售門市部誕生,富得寶家具終端銷售模式初現端倪;
1992年富得寶第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建成,引進國產三排鉆、推台鋸、上海步精牌木工冷壓機,完成了從傳統手工製作向半機械化生產的里程碑式的跨越;
1993年溫州家具行業第一條無塵噴房設備在富得寶落成;
1994年紅艾瑪產品成功上市,為富得寶家具後期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1995年富得寶第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廠房在甌海區新橋高翔工業區落成;
1996年“溫州鹿城集美家具廠”正式更名為“溫州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溫州家具史上首家投入巨資引進義大利現代生產設備的企業;
1997年聘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著名行銷專家組建行銷團隊,全國市場拓展工作轟轟烈烈展開;
1998年在廣州中國大酒店舉辦“同心結”經銷商聯誼活動,碩果纍纍;溫州家具行業第一家通過ISO9002;1994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
1999年引進德國USG公司對廠房工業化流程布局規劃;
2000年企業升級更名為“浙江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建成占地45畝、廠房面積達近50000平米,實現現代化流水線操作的第二代升級新廠房;
2001年成功推出“胡桃”系列產品,領導中國家具設計及消費潮流,一時間仿效者比比皆是,美名遠播;
2002年公司啟動大型社會工益工程—“百店千樹”植樹項目;
2003年林潘武先生當選為第五屆溫州家具商會會長,公司首家直營旗艦店於溫州開業運營;
2004年旗下首個控股子公司—溫州富樂床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成為家具行業首批通過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的企業;“富得寶”品牌被評為“中國家具十大影響力品牌”;
2006年“富得寶”品牌蟬聯“中國家具十大影響力品牌”,公司成為中國家具行業協會第四屆副理事長單位;
2007年隆重啟動富得寶品牌升級工程,誠邀台灣影視紅星賈靜雯代言富得寶品牌,企業商標升級,全面啟動從地面到空中的IMS品牌整合行銷傳播工程,董事長林潘武先生被評為“2007年溫州經濟十大年度人物”,成為溫州家具行業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8年公司董事長林潘武先生分別被中國家具行業協會、浙江省家具行業協會評為“改革開放30年傑出貢獻獎”,5.12汶川大地震,公司組織“心繫災區”大型募捐活動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好評;
2009年公司大幅增加產品開發力度,一個年度內同時推出四大新系列產品,全力推廣“陽光計畫”模式專賣店,眾多經銷商因此模式銷售同比增長50%以上;
2010年心意高遠,共贏終端“虎躍—富得寶2010全國經銷商峰會暨陽光模式發布會”隆重召開;與94位經銷商現場簽約,達成近九萬平米終端賣場面積;
2011年公司隆重啟動富得寶家具新工業園建設,園區位於浙江蒼南工業園區內,竣工後將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家具產業基地;榮獲27屆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展位設計金獎,“舒曼”“慕格”系列產品在展會上取得巨大成功。
縱觀富得寶的發展史,我們從林潘武身上看到的是一位負責任企業家的熱情與執著!富得寶在業界有過黃埔軍校的美譽,為家具界培養輸送了不少人才!他始終堅信“企業靠大家”這一宗旨,確保公司每位員工都能分享到企業成果,並通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公司不斷發展而爭取獲得更多的成果,實現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雙重回報。
他積極參加溫州市統戰部、鹿城區統戰部及黨派的各項活動,做好社會責任更寬廣的延伸和拓展。在九三學社內部,為了把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他積極籌劃組織活動,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體現了九三社員的應有本色,展現了九三學社的社會主義風貌。
作為企業家,作為九三學社的一員,他在發展企業、積極參政議政的同時,總是感覺身負重擔,那就是社會責任。
記得2006年8月桑美颱風,他帶領蒼南靈溪家具園區企業捐款20萬元,除此之外,他個人還捐贈價值15萬元的物資送到蒼南縣金鄉鄉的困難村民手中,幫助他們共渡難關;2009年7月,他出重金在母校溫州市新村國小設立“科技教育獎勵基金”,旨在推動學校的科技創新教育,獎勵科技創新人才;連續多年,他積極資助浙江文成、泰順等地區的貧困學生數十名;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樹地震,他總是在第一時間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捐獻無私的愛心,並通過多種渠道動員更多的人捐助地震災區;他非常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常年與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合作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並作為溫職院的學生實習基地,同時為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每年都與十幾名困難職工簽定子女“就學結對協定”,公司負責所有結對兒童的學雜費和部分生活費用,直至結對兒童國中畢業,這項活動將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傳承下去;他成立員工義工隊伍,參加開發區組織的“治理塘河”活動等多項社會公益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為保護環境,改進綠化作出貢獻,每年他都要組織員工進行植樹活動;多次組織所屬企業員工義務獻血,累計獻血人數超百人次;2010年“貴州畢節水窖工程”捐資2萬元……這樣的事例真是舉不勝舉!
正是他這種寬厚待人、誠實處事的做人哲學,以及專注、堅持的企業家精神,使得他獲得榮譽無數,如2006年被評為“中國品牌建設優秀企業家”、“第一批溫州市家具行業首屆名師名家”,2007年被評選為“溫州經濟十大年度人物”,2008年榮獲“07年度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改革開放30年中國家具協會20年”傑出貢獻獎”,2009年被九三學社省委會評為“全省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等等。他所引領的浙江富得寶家具公司也相繼獲得“浙江林業龍頭企業”、“浙江名牌產品”、“浙江著名商標”、“綠色環保家具集團採購單位”(財政部認定)、中國家具銷售商聯合會“金牌合作夥伴”、“浙商名家具品牌聯盟”推廣站、“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全生產規範化示範企業”、“溫州市職業學院學生實習基地”、“AAA級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
以“用心在細節,成就每個家”的理念經營企業,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政議政,以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這正是中國企業家應有的風範!
工作經歷
1998年7月至今浙江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6年3月—1998年6月溫州富得寶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3年5月—1996年3月溫州集美家私有限公司總經理
1988年3月—1993年5月富得寶公司的前身—鹿城集美家具廠廠長
社會職務
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兼職教授
溫州市(家具行業)首屆“名師名家”
榮獲經營管理專業“高級經營師”職稱
中國家具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浙江省家具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溫州市家具商會名譽會長
深圳家具行業協會副會長
廣東省家具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九三學社社員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商會協會經濟聯合會副會長
獲得榮譽
2005年被評為“中國家具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
2006年被評為“中國品牌建設優秀企業家”
2007年被評選“溫州年度10大經濟人物”
2007公司被財政部認定綠色環保家具集團採購單位
2008年榮獲“07年度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
2008榮獲“改革開放30年中國家具協會20年”傑出貢獻獎
2009年被九三學社省委會評為“全省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
2010年中國家具銷售商聯合會“金牌合作夥伴”,
2010“浙商名家具品牌聯盟”推廣站,
2010“溫州市職業學院實習基地”
人物事跡
6000元啟動家具廠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林潘武在兄妹三人中是老大,他唯讀了4年半的書就輟學學手藝了。12歲時他跟著自己的三叔起早摸黑幹了3年的木匠,叔叔對他技術上的毫無保留再加上他自己不停揣摩,15歲時他就出師了。木匠活有三種,一是圓木,即斗、盂之類生活家用的;一是方木,即大床、大衣櫃之類的;一是粗木,即建房子。小小的林潘武覺得學一門方木手藝還不夠,隨即又師從一位叫胡進弟的師傅學粗木。
三年後,18歲的林潘武獨立門戶時,竟然帶了5個徒弟,生意一家挨著一家。木匠活是苦活,每天天沒亮就開工,天沒有黑就不歇工,天天都是如此,少年林潘武從不說一個累字。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溫州市家具廠開始引進日本設備,運用新材料打造的家具款式新穎。在人民路的門市部,林潘武看得心裡痒痒的,站在那裡腳都挪不開了,那天他參觀了這家家具廠,並下決心開出自己的小作坊。1988年3月28日,他帶了4個徒弟,請了兩個老師,動用6000元的啟動資金,還有租過來的600平方米的房子,溫州鹿城集美家具廠就這樣成立了。集美就是集中所有美麗的東西,做一些仿紅木的家具,由別人代銷。
公司成立這一天是他的生日,他暗暗握緊拳頭告訴自己:加把勁,再加把勁。
“拚命三郎”收穫巨額訂單
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小打小鬧,1993年林潘武註冊了富得寶品牌。
林潘武知道,只有面對大海才會明白自己的渺小。1994年林潘武和溫州同行一起組團參加在無錫舉行的全國第一屆家具展。那時廣東的家具產業已經遙遙領先了,而溫州是起步階段。第二年他又參加杭州的展覽,儘管訂單不多,他還是樂此不疲,他說:在找差距的同時學習,信息不再封閉了。
要領先於同行,必須學習國際先進設計。有了這樣的想法,1995年年底林潘武隨中國家具協會去德國科隆參觀國際家具展,當時全國才去了十幾個人。當他看到國外時尚的家具款式時,覺得自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一切都那么新鮮、好奇。當同行走馬觀花時,他趕緊收集資料,甚至忘了吃午飯。半天下來,資料小袋變成大袋,大袋變成牢固的布袋,最後肩上扛的袋子足足有50多公斤重,這一天相當於走十幾公里,累得渾身衣服濕透,那時還是冬天。晚上回到賓館他隨便扒了幾口飯開始“消化”白天的資料圖片,第二天一早又跑到展會現場“淘寶”,連續幾天天天如此。中國家具協會的領導不無感慨地說:與其說溫州人聰明,還不如說溫州人比別人更會吃苦,這樣的人不怕做不成事業,做不大事業。一道考察的同行也紛紛豎起大拇指說:我們算是親眼看到生意場上的“拚命三郎”了。從此,他“拚命三郎”的外號在行業里很快傳播開了。
回國以後他夜以繼日地分析國外家具設計元素,然後結合中國人的消費特點,力求在設計上占領國內家具制高點。轉眼到了1996年的北京家具展覽,這一次林潘武憋足了一口氣,拿下200多平方米的展位,請了深圳一家設計公司進場設計展位,這在溫州同行中還是第一次。展會第一天,他失算了,原先只安排一個人寫定單,不料感興趣的顧客里三圈外三圈,很多人連話都搭不上。第二天林潘武叫了兩撥員工進場,一撥專門寫定單,一撥專門作產品介紹,讓客戶在第一時間了解情況。這場定貨會直接影響到富得寶的命運,一舉拿到600來萬元的定單,林潘武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激動不已,他說:那一刻,有一種飛的感覺。有了定單的後盾,他引進價值300多萬元的國外設備,企業實現了半機械化的生產流程。
大師出招,行銷網點遍布大江南北人
才是他的渴望。1997年,當上海交大泰安管理學院副院長呂巍到溫州上市場行銷課時,林潘武一下子感覺到自己在做發展戰略時沒有相應的理論支撐。企業上了規模,一旦一步走錯,可能就斷送了企業的前途和自己的事業。上完課後,林潘武“逮住”呂巍,把自己的疑惑一股腦兒地倒出來。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終於有了一個決定:高薪請呂巍做企業行銷顧問,打造有自己特色的行銷網路。
原先富得寶的銷售是被動的,林稱其守株待兔。自從身邊有了專家以後,化被動為主動,他的膽子更大了。1998年,富得寶運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廣州參展,這是溫州家具業第一次參加國際性展覽。展位在大門進去的西邊廳,同台競爭的是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他一點也不感覺膽怯,派了30多個工作人員,光產品就從溫州到廣州運了十多車。此外,還租了一個高級賓館的會議廳,專門舉行講座,請了200多業界代表和精英,總共投資上百萬元。
展會現場,亮出由呂巍策劃的“同心結”概念,意思是和客戶同心同盟。這一次的定單不是很多,但讓他合不攏嘴的是與將近100家代理商簽定了契約,從此把銷售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到今天富得寶已經發展700多家終端代理,成為全國同行前5強。
林潘武說:富得寶的成功呂巍老師功不可沒。此後愛惜人才的他還請了德國顧問關注生產流程,東西方文化與智慧在他的企業里得到交融。
軍訓事件,富得寶成為業內“黃埔軍校”
到1997年,富得寶的員工達到三四百人,企業內部管理又讓他憂慮了。他通過各種渠道,從台資企業挖了一個精通管理的人才。當對方提出軍事化管理時,他的神經被觸動了,認識到一定要增強員工體能和自覺性,尤其是團隊精神。當時,企業內正好招了第一批銷售人員,培訓就從他們開始,而第一條“魔鬼紀律”就是全體剃光頭。8個銷售人員,學歷都在大專以上,其中有一個女同志叫莊青芳,剃光頭她能接受嗎?林潘武當時也非常擔心。如今已經成為富得寶西南片銷售經理的莊青芳回憶說:那是1997年8月,我才21歲,剛進富得寶才幾天,發現老闆處處以身作則帶頭執行規章制度,也就毫不猶豫地去理了光頭。軍訓5天,早上四五點起來跑步,中午在烈日下曬太陽,或在大雨里淋雨,晚上七八點在會議室寫體會;如果說不累是假的,在強烈運動後,好像是掉了腳跟一樣,食堂在三樓,上去非常艱難,只能手扶著樓梯慢慢登。好在老闆也和我們一起訓練,以身作則,所以沒有一個人有所動搖。我覺得那次訓練非常有意義,團隊戰鬥力明顯提升,對企業的感情也增強了許多。
林潘武說,莊青芳的行動增加了他的信心。第一批行銷人員軍訓後,接下來由他們去培訓生產員工,沒有一個人當逃兵。第一天在訓練生產員工時,在第一個小時裡,就有20多個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里打吊針。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每天除了提高員工一伙食標準外,還專門請了醫生護理,產品和業務知識培訓也隨即展開。結果這批員工對企業有很好的感情,尤其幾個銷售人員早已經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幹,有的成為區域代理商。
因為這個事件,富得寶在行業內有了“黃埔軍校”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