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達精品叢書:大衛·科波菲爾》內容有我是怎么生下來的、我懂事了、我換了一個地方、我現了眼、他們送我出去、我交朋友、我在撒冷公學的頭一個學期、放了假,我樂了半天、多咱也忘不了的一個生日、回想起我做學生的時候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林漢達精品叢書:大衛·科波菲爾
-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ISBN:9787535469113
- 外文名:David Copperfield
- 譯者:林漢達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湖北天一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漢達精品叢書:大衛·科波菲爾》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查爾斯·狄更斯 譯者:林漢達
圖書目錄
巨匠與先驅
陸志韋先生序
讓翻譯這本書的人說幾句話
一我是怎么生下來的
二我懂事了
三我換了一個地方
四我現了眼
五他們送我出去
六我交朋友
七我在撒冷公學的頭一個學期
八放了假,我樂了半天
九多咱也忘不了的一個生日
一○家裡沒有人照應我
一一我自個兒過日子
一二我下了一個頂大的決心
一三姑姑的主意
一四我又開了個頭
一五來了一個人
一六回想起我做學生的時候
一七我去見見世面
一八我挑個行業;我浪蕩
一九天使跟惡魔
二○我當了俘虜
二一屈來達
二二兩個災害
二三魂靈飛上天
二四一個跟斗栽到地
二五拚命乾
二六朵若——一朵小花兒
二七成了親的那些日子
二八娃娃夫人
二九到外國去
三○愛格尼絲——我的明燈
陸志韋先生序
讓翻譯這本書的人說幾句話
一我是怎么生下來的
二我懂事了
三我換了一個地方
四我現了眼
五他們送我出去
六我交朋友
七我在撒冷公學的頭一個學期
八放了假,我樂了半天
九多咱也忘不了的一個生日
一○家裡沒有人照應我
一一我自個兒過日子
一二我下了一個頂大的決心
一三姑姑的主意
一四我又開了個頭
一五來了一個人
一六回想起我做學生的時候
一七我去見見世面
一八我挑個行業;我浪蕩
一九天使跟惡魔
二○我當了俘虜
二一屈來達
二二兩個災害
二三魂靈飛上天
二四一個跟斗栽到地
二五拚命乾
二六朵若——一朵小花兒
二七成了親的那些日子
二八娃娃夫人
二九到外國去
三○愛格尼絲——我的明燈
序言
陸志韋先生序
翻譯一本名家小說,要費這么老大勁兒,乾什麼呢?因為翻譯的人特別賣力氣,想叫讀者一方面能欣賞這部小說,一方面也在文句上,修辭上,得到點兒好處。念慣了翻譯文字的人老是像“走馬看花”似的,迷迷糊糊地瞧看一點兒粗枝大葉罷了。那粗枝大葉只傳給我們好些“暗示”。我們在那“暗示”的基礎上,憑自個兒的幻想,另造一個文字的世界,就以為我們了解了原文了,以為翻譯的人盡了本分了。未必然,未必然。在粗淺的文字上,這樣做翻譯工作滿可以教給人一點兒知識,傳給人一點兒感情。因為平常說話,我們也只能傳達意思到那種程度。好聽話,不求甚解。等到碰了釘子,才發現把話聽錯了,把翻譯文字念錯了,那後悔可就晚了。
世界上有兩種文字最會叫人碰釘子。一種是科學,又一種是文學。說話是難事,說科學的話,文學的話,是難乎其難。翻譯科學、文學,更是難上加難。這末了的一重難關,很少有人理會到。人家畫了一幅畫兒,我給描一個樣子,還不容易么?可惜翻譯不是描樣子。人家的文字是跟人家的說話縫在一塊兒的,一邊是里兒,一邊是面兒。咱們有咱們的里兒,就是漢語的基本結構,語詞的次序,表示時、空、動的巧法等等,都是不容許咱們隨意挪動的,除非是胡說,除非是不把翻譯文字跟說話縫在一塊兒。那樣的自作主張另有他的獨霸的世界,咱們也不必惹他。林先生翻譯的這本小說,用的是口語,差不多全是地道的北京話,他一定會體貼翻譯的難處了。
我先說說翻譯科學的難處,它比文學還簡單一點兒。科學的文章,不一定得用口語來翻譯,因為原文也不一定那樣。一本幾何學滿可以用文言來翻。“因為”簡寫成“因”,“所以”簡成“故”,“那末”簡成“則”等等,滿不在乎。那些字就用得像符號邏輯里的符號似的。那樣的文言文也不難學。然而科學的文章不全是數學類的。物理學比數學難翻,生物學比物理難,社會科學更比生物科學來得複雜。
為什麼越弄越為難呢?不外乎原文更接近作者的口語。外國人寫了一本科學書,要是朗誦起來不能讓人家一聽就明白的,那樣的人有瘋人院開著大家等著他,除非像愛因斯坦似的,據他說他的話世界上只有半打的人能懂他,不論說的是哪一種語言。中國人可不然,科學跟說話到現在還好像是兩回事。
然而科學究竟還比文學容易對付一點兒。為什麼吶?翻譯的難處,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外乎兩點。一是一個詞所代表的內容在兩種語言裡不一樣。二是一句句子裡各個詞的次序在兩種語言裡不一樣。越是日常生活里常用的詞越會受到民族習慣的限制。比如“黑,白,輕,重,貓,狗,牛,羊”在漢語跟別的語言好像代表同一回事,其實不然。這不比在科學的範圍里說話。中國生物學裡的牛就是外國生物學裡的牛,甚至於用同一個拉丁名詞也是可以的。老鄉們用來耕地的牛可絕不是外國產牛奶的牛,也不是產牛肉的牛。科學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多半是容易翻譯的,可以由同行公議來決定的,可以隨時創造,管它叫什麼都可以的。文學吶,不單是翻譯給科學家念的。表面上看來,極平凡的一個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得照顧它在說漢語的民族會引起怎樣的反映。就這一點看來,文學已經比科學麻煩多了。
至於翻譯文字里,詞的次序、地位,那一類的問題,我真不敢去談它。就怕捅了馬蜂窩而對於任何人沒有一點兒好處。我是贊成必不能免的歐化句子或是和化句子的,可也是竭力反對不需要的,單是為裝腔作勢的洋化。“戰鬥在飢餓線上的人們”不就是“在飢餓線上戰鬥的人”么?頭一句是十足的洋話,第二句是勉強可以算是漢語。漢語不能表達意思的時候,我們不妨說洋話,翻譯文字也不妨採用洋式,那是萬不得已的。先問一問:我們對於文字的內容,對於漢語,對於說漢語的讀者,盡了責任沒有?這是得仔細考慮的,得集體研究的,得有點兒民族的自尊心的。這應當是有計畫的試驗工作。我老是盼望著大家先用幾本簡單的科學書來試一試,比如歐格列特幾何學之類。用漢語來寫現代科學會寫成個怎么樣子,我們還沒有把握。我準知道中國人是會做科學工作的,應當是會說科學的。也許我們會比西洋人說得更好一點兒。前些年,我留意過所謂“科學文法”的批評,就是Carnap先生等人的見解。後來覺著咱們中國人還沒有研究那一類問題的資格。他們嫌科學的話說得不好,咱們還沒學說話吶。不會翻譯科學書吶,我看決沒希望把文學書翻譯成功了。這至少是我各個兒的偏見。不願意用口語譯書的,他根本不信學問得跟生活聯在一塊兒,跟說話聯在一塊兒。他哪兒會知道翻譯的甜酸苦辣呢?所以我對於林先生的工作抱有極大的希望,並且他的成功已經是很可觀的了。這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至少比翻譯科學要難得多。他的努力是值得感謝的。
我還願意介紹一下他的“素譯”的法子。我在學英文的時候,念過好些本Dickens的小說,到現在還留下一個迷糊的印象,就是細膩。說得不好聽一點兒,就是膩煩。林先生說他的譯本不是節譯,更不是意譯。古人說,“有話便長,無話便短”。照林先生的法子吶,該譯就譯,中國人不耐煩聽的,就免了。能念書的中國人,現在都是忙人,忙在建設工作。不忙的人,可不念書。林先生倒是為忙人著想的。
一九五0年十二月 陸志韋作的序文
翻譯一本名家小說,要費這么老大勁兒,乾什麼呢?因為翻譯的人特別賣力氣,想叫讀者一方面能欣賞這部小說,一方面也在文句上,修辭上,得到點兒好處。念慣了翻譯文字的人老是像“走馬看花”似的,迷迷糊糊地瞧看一點兒粗枝大葉罷了。那粗枝大葉只傳給我們好些“暗示”。我們在那“暗示”的基礎上,憑自個兒的幻想,另造一個文字的世界,就以為我們了解了原文了,以為翻譯的人盡了本分了。未必然,未必然。在粗淺的文字上,這樣做翻譯工作滿可以教給人一點兒知識,傳給人一點兒感情。因為平常說話,我們也只能傳達意思到那種程度。好聽話,不求甚解。等到碰了釘子,才發現把話聽錯了,把翻譯文字念錯了,那後悔可就晚了。
世界上有兩種文字最會叫人碰釘子。一種是科學,又一種是文學。說話是難事,說科學的話,文學的話,是難乎其難。翻譯科學、文學,更是難上加難。這末了的一重難關,很少有人理會到。人家畫了一幅畫兒,我給描一個樣子,還不容易么?可惜翻譯不是描樣子。人家的文字是跟人家的說話縫在一塊兒的,一邊是里兒,一邊是面兒。咱們有咱們的里兒,就是漢語的基本結構,語詞的次序,表示時、空、動的巧法等等,都是不容許咱們隨意挪動的,除非是胡說,除非是不把翻譯文字跟說話縫在一塊兒。那樣的自作主張另有他的獨霸的世界,咱們也不必惹他。林先生翻譯的這本小說,用的是口語,差不多全是地道的北京話,他一定會體貼翻譯的難處了。
我先說說翻譯科學的難處,它比文學還簡單一點兒。科學的文章,不一定得用口語來翻譯,因為原文也不一定那樣。一本幾何學滿可以用文言來翻。“因為”簡寫成“因”,“所以”簡成“故”,“那末”簡成“則”等等,滿不在乎。那些字就用得像符號邏輯里的符號似的。那樣的文言文也不難學。然而科學的文章不全是數學類的。物理學比數學難翻,生物學比物理難,社會科學更比生物科學來得複雜。
為什麼越弄越為難呢?不外乎原文更接近作者的口語。外國人寫了一本科學書,要是朗誦起來不能讓人家一聽就明白的,那樣的人有瘋人院開著大家等著他,除非像愛因斯坦似的,據他說他的話世界上只有半打的人能懂他,不論說的是哪一種語言。中國人可不然,科學跟說話到現在還好像是兩回事。
然而科學究竟還比文學容易對付一點兒。為什麼吶?翻譯的難處,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外乎兩點。一是一個詞所代表的內容在兩種語言裡不一樣。二是一句句子裡各個詞的次序在兩種語言裡不一樣。越是日常生活里常用的詞越會受到民族習慣的限制。比如“黑,白,輕,重,貓,狗,牛,羊”在漢語跟別的語言好像代表同一回事,其實不然。這不比在科學的範圍里說話。中國生物學裡的牛就是外國生物學裡的牛,甚至於用同一個拉丁名詞也是可以的。老鄉們用來耕地的牛可絕不是外國產牛奶的牛,也不是產牛肉的牛。科學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多半是容易翻譯的,可以由同行公議來決定的,可以隨時創造,管它叫什麼都可以的。文學吶,不單是翻譯給科學家念的。表面上看來,極平凡的一個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得照顧它在說漢語的民族會引起怎樣的反映。就這一點看來,文學已經比科學麻煩多了。
至於翻譯文字里,詞的次序、地位,那一類的問題,我真不敢去談它。就怕捅了馬蜂窩而對於任何人沒有一點兒好處。我是贊成必不能免的歐化句子或是和化句子的,可也是竭力反對不需要的,單是為裝腔作勢的洋化。“戰鬥在飢餓線上的人們”不就是“在飢餓線上戰鬥的人”么?頭一句是十足的洋話,第二句是勉強可以算是漢語。漢語不能表達意思的時候,我們不妨說洋話,翻譯文字也不妨採用洋式,那是萬不得已的。先問一問:我們對於文字的內容,對於漢語,對於說漢語的讀者,盡了責任沒有?這是得仔細考慮的,得集體研究的,得有點兒民族的自尊心的。這應當是有計畫的試驗工作。我老是盼望著大家先用幾本簡單的科學書來試一試,比如歐格列特幾何學之類。用漢語來寫現代科學會寫成個怎么樣子,我們還沒有把握。我準知道中國人是會做科學工作的,應當是會說科學的。也許我們會比西洋人說得更好一點兒。前些年,我留意過所謂“科學文法”的批評,就是Carnap先生等人的見解。後來覺著咱們中國人還沒有研究那一類問題的資格。他們嫌科學的話說得不好,咱們還沒學說話吶。不會翻譯科學書吶,我看決沒希望把文學書翻譯成功了。這至少是我各個兒的偏見。不願意用口語譯書的,他根本不信學問得跟生活聯在一塊兒,跟說話聯在一塊兒。他哪兒會知道翻譯的甜酸苦辣呢?所以我對於林先生的工作抱有極大的希望,並且他的成功已經是很可觀的了。這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至少比翻譯科學要難得多。他的努力是值得感謝的。
我還願意介紹一下他的“素譯”的法子。我在學英文的時候,念過好些本Dickens的小說,到現在還留下一個迷糊的印象,就是細膩。說得不好聽一點兒,就是膩煩。林先生說他的譯本不是節譯,更不是意譯。古人說,“有話便長,無話便短”。照林先生的法子吶,該譯就譯,中國人不耐煩聽的,就免了。能念書的中國人,現在都是忙人,忙在建設工作。不忙的人,可不念書。林先生倒是為忙人著想的。
一九五0年十二月 陸志韋作的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