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林沙錐前額褐色。頭頂至後頸黑色。中央冠紋棕色,較細,有時不明顯。眉紋和頭側白色、暗黃白色或淡黃色,具褐色斑點。眼先至眼和耳羽下面至枕,各有一條黑褐色帶斑。上背和肩絨黑色,上背靠近後頸處具棕色斑紋;肩具寬的棕色羽緣;下背和腰黑色,具棕色橫斑,下背或多或少綴有白色。尾上狻羽具棕色和黑褐色橫斑;尾羽16枚或18枚,最外側尾羽較窄,通常僅3-4mm。中央尾羽黑色,具兩道棕色橫斑和尖端。亞端橫斑非常寬闊,顏色為棕色。外側尾羽具黑色和白色橫斑。除中央尾羽外,所有尾羽均具灰白色尖端。翅飛羽暗褐色。翅上覆羽暗褐色,具淡皮黃色橫斑和羽緣;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具窄的淡灰色端緣;內側次級飛羽具暗黃色或暗黃棕色橫斑和窄的淡灰色端緣。頦白色。通常無斑,有時具細的褐色斑點。胸暗黃色或暗黃白色,具褐色橫斑,其餘下體白色,具密的褐色橫斑;尾下覆羽常綴棕色。
林沙錐虹膜黑褐色。嘴基部褐色,尖端黑色,下嘴基部黃色。腳灰綠色。
大小量度:體長280-320mm;嘴峰61-72mm;翅133-156mm;尾63-74mm;跗蹠30-39mm。
棲息環境
林沙錐夏季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森林地帶,最高可達海拔5000m左右,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林沙錐性膽小而孤僻,常單獨活動在林中河流和水塘岸邊及其附近沼澤與草地上。飛行緩慢而笨重,受驚後突然飛起,飛行方向變換不定,常呈波浪式飛行,通常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等小型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林沙錐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地區,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和中國雲南、西藏南部,冬季有時遊蕩到泰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繁殖方式
林沙錐的繁殖期為5-7月,繁殖於1200-4000m的山地森林中,善於進行求偶飛行表演。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河流兩岸草地上,巢多置於岸邊有
蕨類植物覆蓋的地上凹坑內,巢內墊有細軟的枯草。每窩產卵4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8mm×27mm。
亞種分化
林沙錐為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林沙錐全球種群數量估計為2500-9999隻(成熟個體)。由於棲息地持續喪失,導致林沙錐種群數量持續下降,被列為易危物種。
林沙錐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
保護級別
林沙錐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