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傳

林森傳

《林森傳》是200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曉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森傳
  • 作者:劉曉寧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01月01日
  • 頁數:350 頁
  • 定價:20.00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3412233
內容介紹
在當今書刊市場上,有關民國人物的題材著實不少,從封建軍閥到官僚政客,從流氓大亨到土匪漢奸,從學者文人到實業巨子,可謂豐富多彩。其中,有些人物幾乎已被“寫濫”,版本眾多而內容龐雜,但卻獨獨冷落了一個本不應受冷落的人——林森。
無論是“從一介書生到國府主席”的人生歷程,還是就其歷史功績與歷史地位來說,林森都是值得一書的人物。他出身寒微,從小在教會學校里接受了長達14年的西式教育,但這只是使他眼界大開,並產生了先進的民主思想,不僅未被西化,反而向洋老師發起了挑戰。他因對民族危亡有切膚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為出類拔萃的領袖人物,對辛亥革命貢獻卓著。辛亥革命勝利後,他作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當上了首任參院議長,參與了創造共和的諸多關鍵決策,與孫中山和袁世凱都共過事。袁世凱篡權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他又輾轉奔波,致力於再造共和,並在此過程中歷經宦海浮沉,數起數落。在孫中山實現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時,林森最初支持和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對國共合作未表示異議。儘管他在孫死後不久便由“容共”轉向反共,並因此戴上“反共先知先覺”的“桂冠”,落下了人生敗筆,但在抗戰時期,林森則能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不遺餘力宣傳團結抗日。
林森的經歷豐富、複雜而坎坷,而綜觀其一生,則是功大於過,對國家和社會進步做過不少的好事。除了愛國之志終生不渝外,為官清正廉潔、不慕名利、重視教育、自律甚嚴等,也是他的優點。尤其他崇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稱道,在任參院議長時,他對孫中山和袁世凱這兩名“大總統”的決定都有過否決的記錄。尤其是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氣揚的袁世凱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後才被允許進入參議院,此舉尤令人欽佩。蔣介石上台後,林森仍未改書生本色,以國民黨監察委員的身份,數度參與彈劾蔣介石的行動,使蔣大為惱火。
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與積極合作者,林森對孫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別是在孫逝世後,他致力於為孫建造陵寢,樹碑立傳,並率先提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的動議,無疑對弘揚孫中山的革命業績和精神遺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之所以長期倍受冷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首先應“怪罪”於林森本人,因為就為官處世之道而言,他不喜張揚,做事低調,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講究“無為而治”,這就使得他的很多優點和長處不為外人所了解。林森之受冷落,在他任“國府主席”時便已有之,國民黨內很多人都不重視林森這位“一國之尊”,甚至僅僅把他看作“國府看印的”。胡適針對此情形曾有過一段評價:“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於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林森這種處世超然的態度,既是使他被人“冷落”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比那些冷落他的人的高明之處。對於後者,很多人是不會理解也不願深究的。
林森向來不以貴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肅然起敬。在他身上也很少發生驚心動魄、明火執仗的權力爭鬥和機關算盡式的攻伐謀略故事,這對於很多熱衷於種種“政治強人”、“陽謀陰謀”的國民黨人而言,無疑不夠刺激。這是林森長期被人冷落的原因之二。但人們也許忘了老子說過的一句話:“不爭,故無人之爭。”他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是“老糊塗”或“好好先生”,他曾棉裡藏針,巧治行政院長汪精衛;也曾以退為進,和蔣介石唱對台戲;並曾以一句不痛不癢的評價而使一向輕視他的福建省主席被撤換掉。儘管“無為”幾乎成了林森的做人“習慣”,但他卻並不是“無所作為”,該做的事他向來是當仁不讓的。
林森受冷落的第三個原因,是由於他去世時間較早,在抗戰未結束即因突遇車禍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後無子女,唯一的養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關他的資料較少,也不易查找。在近代中國當年的“政治中樞”即南京“總統府”供職近20年的劉曉寧先生,積極蒐集有關資料,花費多年心血而終於寫成《“無為而治”的國府元首——林森傳》一書,無疑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和缺憾。劉曉寧根據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以紀實的筆法披露了林森鮮為人知的一生和獨特的為官做人之道,以及他和一批政要名流的交往和交鋒,並首次公布了一系列珍貴的圖片,反映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側面,從而可使讀者較為全面、深入地了解林森一生的豐富經歷和複雜的思想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