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年

林慶年(1893-1968),福建安溪縣人;青年時入北京大學就讀。曾聯合張貞等人組織民軍,對抗軍閥土匪,維護地方治安;1924年,前往吉隆坡開茶行;次年,在新加坡設立“林金泰茶行”總行,並經營民信匯款業務;1933-1935年,當選為新加坡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1936年,他被選為馬來西亞華僑代表,回國出席在南京召開的國民大會。

曾祖父林宏德是一位傑出的制茶能手,焙制的“金泰茶”名揚海內外;祖父林霽峰繼承父業,從事茶葉生產、銷售。父林書國晚清貢生,富有文墨,曾在家鄉辦團練,維護鄉里安寧。叔父林詩國,秉承家傳,對茶葉的種植、焙制、品評、銷售均研究有成,被譽為傑出的茶葉專家。民國4年(1915)林書國病逝。其時匪類侵擾,地方不寧。7年某一夜,林詩國率領全家七十餘口逃往廈門。嗣後在廈門開設“林金泰”茶行,茶葉遠銷星、馬一帶,事業大為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慶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安溪縣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68
  • 職業:新加坡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性別:男
人物事跡
慶年自幼接受家學,長大後,曾入福建省立學院就讀,繼而考進北京大學深造。1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痛感地方不靜,舉家外逃的苦楚,決意回鄉繼承父業,藉此捍衛桑梓。遂在家鄉組織民團,受贛軍獨立團番號,林慶年任團長。曾與張貞,葉定國、陳國輝等部聯合進攻盤踞在漳州的北洋軍閥張毅部,因民軍缺乏訓練,結果被張部所敗。
同年,林詩國在廈門創辦的“林金泰”茶行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日見繁忙。但在南洋代理銷售“金泰茶”的榮泰茶行發生股東拆股,嚴重影響“金泰茶”在南洋的銷售業務。林詩國有意派林慶年前往吉隆坡和新加坡開闢新市場,發展海外茶葉生意。慶年正遭挫折,對國內政局感到灰心,遂聽林詩國的安排,前往吉隆坡創辦“林金泰”茶莊。次年又在新加坡設立總行,以經營茶葉為主,兼營匯兌業。慶年以其學識和膽略,馳騁商場,應付自如,宏圖大展,幾年間商務擴展至金融、橡膠等業,遂成為新加坡僑界的著名富商。
慶年在經商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尤熱心於當地公益事業,特別是推進華文教育,貢獻特大。18年以前,星、馬所有華僑學校,大多採用方言(如閩南話,客家話等)教學。慶年就任新加坡福建會館教育主任後,首倡在華校採用華語(國語)教育。並在福建會館直屬的“愛同”、“道南”、“崇福”三所華校率先實行。隨後星、馬36所華校先後回響。繼而又倡議中國小實行會考制度。這些成為星、馬教育界的重大革新運動。同時,對華僑學校和同濟醫院多有資助,先後受聘為華僑中學、中華女中、醒南學校等校董事,被同濟醫院推尊為名譽主席。自22年起,還任南洋女中校董會主席、董事長凡21年,對南洋女中有諸多建樹。此外,和鄉親莊惠泉、沈士民、肖文澤等人,結合對旅星安溪同鄉的登記,把鄉村私塾合併改建為新式國小。慶年自任募捐員,協助解決辦學經費。
19年,慶年擔任新加坡華商銀行董事,與李俊承、李光前併力敦促“和豐”、“華僑”、“華商”三家銀行合併,增強經濟實力,使閩籍華僑渡過世界經濟危機。
慶年出色的成就,被新加坡僑界譽為“有功民族之舉”,成為眾望所歸的僑領之一。22年至24年當選為新加坡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23年起任新加坡安溪會館第一常委、常務主席。25年被推選為參加南京國民大會的南洋華僑四代表之一。
其時,英、美兩國爭奪世界金融領導地位,發生金本位和銀本位之爭。慶年所經營的匯兌業和橡膠業受到巨大衝擊,損失達數百萬元之巨,事業上受到重大打擊。慶年在經濟實力大為減弱之後,還繼續集合友好,樂捐義款,支援《南洋商報》,作為華人喉舌。同時積極協助和支持黃伯權建立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
抗戰爆發後,任新加坡籌賑會委員,積極捐資籌款,支援祖國抗戰。新加坡淪陷前夕回國,在重慶任國民政府參政員。1946年,返回新加坡,重整茶行,並組織船務公司,代理招商局的船務。1947年,到南京 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兩年後,回新加坡重操商業,並積極參與社會教育活動。他還曾任新加坡安溪會館、茶商公會主席、南洋大學執委等職務。
35年12月,慶年到南京參加國民大會,並被推任主席團成員。次年5月,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37年回新加坡重操商業,創辦中南實業有限公司,並積極參加南洋大學和聾啞學校募捐籌建工作,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執行委員、華僑聾啞學校董事長。1955年以後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副會長、會長;茶商公會主席;新加坡安溪會館常委、名譽主席;九龍堂林氏大宗祠會長等職務。
1968年12月6日,慶年在新加坡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