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瓊,女,上海市浦東新區公益組織項目合作促進會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怡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上海市浦東新區公益組織項目合作促進會秘書長
個人簡介,微博語錄,相關報導,培育社會,提名理由,
個人簡介
林怡瓊,上海市浦東新區公益組織項目合作促進會秘書長。Female,Capricorn Location: Shanghai Pudong
微博語錄
基金會治理與社會創新論壇落下帷幕了。可是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相關報導
浦東:培育社會
“工作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方方面面,政府不能不管,但要有效介入又力不從心,我們的辦法是,由社會組織服務社會。”
本刊記者/申欣旺
用1800萬的年預算,上海浦東新區民政局向社會組織購買了從居家養老、生命關愛、公益民生乃至社會組織培育本身這樣的服務。
在浦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靈活多樣的服務已經成為政府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浦東新區民政局之外,包括新區統戰部、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以及街鎮基層部門都成為這項舉措的受益者。
浦東新區民政局副局長莊大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工作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方方面面,政府不能不管,但要有效介入又力不從心,我們的辦法是,由社會組織服務社會。”
“手牽手”
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下稱“手牽手”),正是提供這樣服務的公益社會組織中的一員。
王瑩,中心的執行主任,一位文靜漂亮的上海女孩。她說,她和她的同事重要工作之一是,陪伴癌症晚期患者走完最後的人生。
“手牽手”給自己的定位是,為住院和門診臨終癌症家庭開展信息提供、諮詢、輔導、轉介服務;協助家屬,舒緩病患在生存期內的不良情緒和死亡壓力,調節家屬自身壓力,促進其對死亡和哀傷的認識,為善別家人做好合理準備。
癌症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通常都無法面對這樣的結果。
王瑩說,有一位40多歲的癌症患者,妻子在那種不能生病、連情緒波動都不能有的公司工作,家裡有上高三的孩子。妻子要工作才能提供醫藥費,還要陪伴孩子,很少有時間去醫院。患者的姐姐在醫院照顧,患者身邊的人都對他的妻子有看法。
“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情緒不穩定,醫院也希望我們能夠介入,讓他們互相理解。這個時候,我們是潤滑劑。”王瑩說,她們分別與病人、病人的家屬和病人的妻子做溝通,那個病人離世之前,專門感謝她們,說因為她們最終理解了自己的妻子。
政府搭台
莊大軍說,這樣的機構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提供的正是缺少的生命關懷。也正因為如此,儘管“手牽手”機構並不大,卻得到了公益服務園免費辦公室的支持。
和“手牽手”一樣,還有涵蓋包括居家養老、法律、農民工服務以及社會與志願者發展中本身在內的20家公益組織免費入住公益服務園。
浦東區政府希望,有更多這樣的社會組織,將公眾自己的能力和熱情靈活地導入到社會肌理中去,這一點,正是政府所缺乏的。
成立公益服務園是超前的舉動,即便在全國範圍,從時間上來說,也是第一家。開園的時候,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為此揭牌。
到浦東任職前,徐麟曾擔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長,對於社會建設有自己的思路與認識。他認為,政府通過財政保障,免費提供公益社會組織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物理空間,並進行有效的監管與服務。社會組織則在自主管理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有益服務。
這樣一種社會建設領域的創新,首先來自於制度的創新。浦東專門通過制定《關於促進民間組織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浦東新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十二五”期間促進浦東新區社會組織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
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改革了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模式。在民政部與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浦東率先開展區級行業協會登機即管理模式改革試點,突破行業協會登記的政策瓶頸。
政府搭台的收穫是,一大批成熟的社會組織發展起來,並且能夠為其他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專業支持。比如,早些年浦東社會工作者協會在政府支持下開發的“關愛農民工子弟”項目,隨著項目的成熟,直接催生了全國第一個民間社工服務機構樂群社工服務社(下稱“樂群”)在2003年2月成立。
和王瑩一樣,樂群的主任助理吳芳在投身公益組織之前也有一份薪水較為豐厚的工作,而促使她轉變職業的直接原因是,自己在兩歲的寶寶患兒童癌症期間所得到的幫助,使她希望回報社會。
她說,大多數志願者參與這份工作“都有故事”。他們要求自己“回應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改善其生存環境,提升自助的意識和能力”。
培育社會
這種“人的改變”與“自助意識的提升”之所以需要,是因為多年來社會建設滯後。在浦東“十二五規劃”浦東自身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部分就提出,“社會建設相對滯後於經濟建設”。
但實際上,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浦東在社會建設方面早行探索多年。
在組織方面,浦東政府提出鼓勵和支持具有樞紐作用的社會組織建設,連線和凝聚相關領域的社會組織,發揮其橋樑和紐帶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制度化。社會組織工作得到認同,經費能夠保障,這是其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
莊大軍說,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社會組織提供產品的價值信號不強,政府購買服務標的確認、績效評估等方面還比較欠缺。
作為制度創新,在原來“項目直接購買”的基礎上,探索引入適度競爭,吸引社會組織參與“公益項目招投標”“公益創投大賽”等活動。在上海首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中,浦東14家社會組織的15個項目被政府部門認購,政府認同度大為提高。
人才的保障也被提出來。作為民政局主管這塊工作的副局長,莊大軍認為,“社會工作、公益事業並非簡單的好人好事,也需要專業的領導者和工作人員,這樣工作才能做好”。
在政府層面這樣的認識下,《社會工作人才發展三年綱要》和《社會工作者薪酬體系指導標準》被制定出來,內容涵蓋社工培養、使用、保障、激勵等一整套制度。
這些舉措的效果逐步顯現出來:短短几年,具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已經發展到將近2000餘人,社會組織則已累計發展到1429家,其中社會團體354家,民辦非企業單位1084家。
社會組織的發展帶動的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提升。“手牽手”的王瑩說,她的同事大都有過志願者經歷。
吳芳介紹說,樂群現有專職社工60人,而常年參與工作的志願者則是10倍以上,有六七百人之多。
浦東新區公益組織項目合作促進會秘書長林怡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社會工作越來越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說,有個社會組織專門在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的地方擺了一張桌,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勸和,儘可能挽救瀕危的婚姻和家庭。效果很明顯,一年下來,勸和了七百多對本來準備離婚的夫妻。
社會建設的另一面是改革的推進。徐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政府)容易大包大攬,因為政府希望多發揮作用,為大家提供多一些服務。但其實,屬於市場的就應該交給市場,屬於社會領域的應該交給社會組織。” ★
提名理由
作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浦東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社會建設協調發展,不斷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服務和扶持力度。將政府的劃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交由社會。上海浦東新區嘗試建設“小政府、大社會”,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