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冀,林可冀,男,漢族,1931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湖南省安福(今臨澧)縣。湖南臨澧人。1949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水工建築專業學習,1956年畢業分配到北京水電設計院(今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工作,先後任設計處副處長、處長、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著名的水利水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工水力學專業委員會名譽副主任。2000年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可冀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1年
早年經歷,人物生平,科技成就,項目貢獻,社會評價,
早年經歷
林家在臨澧是一個望族,曾出過林伯渠、林修梅(林伯渠的堂兄,孫中山總統府代理參軍長,陸軍上將)等歷史名人。父親林祖烈是林伯渠的三弟(胞弟),母親程孟蘭(曾用名程博廉)是程潛(國民黨元老、一級上將、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長沙起義後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的長女。1926年在北伐戰爭和國共合作中,程潛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林伯渠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正是這層關係促成了林可冀父母的婚姻。林可冀的父親林祖烈早年留學法國,1924年初,受林伯渠、程潛的影響回國投身革命,但不幸英年早逝,1931年1月病逝於上海。因此,林可冀是遺腹子,從小和母親一起生活在外公程潛家裡。
林可冀出生那年正趕上“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吞併了中國的東北三省。此後,日本把魔爪伸向中國關內,1937年8月,日軍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他和母親隨程潛的家人一起逃難,從上海經長沙、桂林、越南河內、昆明,最後到達重慶。所以,林可冀的童年是在抗日逃難中渡過的。1945年日本投降後,林可冀1946年隨外公到了武漢,1948年又到長沙,先後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和博學中學、武漢文華中學和長沙明德中學。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結束了他在戰亂中度過的青少年和中學時代。1949年9月,林可冀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進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學習,從此開始了他從事水力發電工程技術和科技工作的職業生涯。
人物生平
1956至1958年,參加雲南六郎洞、綠水河等水電站設計。
1960年代參加了黃河劉家峽水電站的設計,主持完成了劉家峽水電站左岸泄水道(當時國內最大的動水操作的壩內泄水深孔)、泄洪隧洞、地下廠房進水口壩段、引水壓力鋼管等設計;負責完成了劉家峽水電站右岸岸邊溢洪道的事故調查、處理和修復設計;負責完成了劉家峽水電站運行後的泄水建築物原型觀測
1970至1980年代,主持漢江安康水電站的設計,任安康水電站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主持解決了安康水電站設計中的泄洪消能、壩基深層抗滑、高邊坡穩定等三大技術難題,獲國家級發明獎一項和部級科技進步獎二項,安康水電站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
1986年起擔任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任職期間,主持和領導了雲南大朝山水電站設計、漢江上游幹流綜合利用規劃、漢江旬陽水電站初步設計、漢江喜河水電站初步設計、華北抽水蓄能選點規劃、山東電網抽水蓄能選點規劃、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技施設計和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可研等大中型工程設計以及流域規劃或區域規劃工作。
1993年雲南大朝山水電站開始建設後,長期堅持在電站工地生產一線,解決工程施工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通過組織科技攻關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項技術措施,推動了工程技術進步,縮短了工程建設工期,節約了工程投資,大朝山水電站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
2002年以後,主要從事水力發電工程的技術諮詢工作。指導了土卡河水電站、天花板水電站和大華橋、馬吉等十多項大中型水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
長期擔任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國務院三峽工程技術委員會專家,參加了三峽工程和龍灘、向家壩、溪洛渡、彭水、百色、葛洲壩、漫灣等20餘項巨型或大中型水電站的技術諮詢和評估,多次參加這些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的評估和成果鑑定。
科技成就
①在劉家峽水電站的設計中,採用理論分析與光彈試驗的結果,解決了劉家峽水電站壩內孔口的應力分析和孔口周邊配筋問題。②在安康水電站泄洪消能布置研究中,首次採用寬尾墩+消力池聯合消能工,解決了表孔的消能問題,1991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③安康水電站的攔河壩壩基深層抗滑穩定是大壩設計中的主要技術難題。④結合國家“六五”科技攻關,提出了以洞塞、抗滑樁、預應力錨索等綜合措施並經實施套用,該項成果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⑤在劉家峽水電站機組進水口壩段和安康水電站溢洪道邊牆設計中,提出具有台階基礎面的壩體穩定分析方法,在《水力發電》雜誌上公開發表後得到廣泛的套用。⑥結合雲南大朝山水電站長尾水隧洞和大型尾水調壓室的設計,完成了“水電站過渡過程關鍵技術與工程實踐”課題,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⑦結合大朝山水電站工程建設,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課題—200m級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研究中的“碾壓混凝土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研究—碾壓混凝土新型PT摻合料的研究和套用”,獲2003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二等獎。⑧在大朝山水電站工程設計中,在碾壓混凝土溢流壩壩高超過100米,單寬流量超過100m/s,條件下,首次採用寬尾墩――台階式壩面的新型聯合消能工型式,是碾壓混凝土大壩設計的新創意。經工程設計實施和原型觀測驗證並經國家技術鑑定,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獲2002年度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二等獎。該成果除了在大朝山水電站套用外,先後在索風營等多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中得到推廣套用。
1999年受邀赴台灣講學,就有關碾壓混凝土(RCC)築壩技術進行交流。
主持完成《水電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設計規範》(DLT5079—2007)。
主編《重力壩寬尾墩台階溢流面聯合消能設計導則》(CQ/CHECC—002),2007年6月頒布。
編寫電力百科全書中“泄水建築物”條目。
參加由潘家錚院士主編的《水工建築物設計叢書》編寫,編著有《壩內的孔口和廊道》一書。
編寫《水工設計手冊》(第一版)第七卷“水電站建築物”中第31章“深式進水口”;主審《水工設計手冊》(第二版)第七卷“泄水與過壩建築物”。。
項目貢獻
任安康水電站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期間,主持漢江安康水電站的設計,主要貢獻有:
a.安康水電站兩岸邊坡地質複雜,施工期多次發生坍滑事故。根據不同部位的地質地形特點,採用綜合治理的措施,解決了施工中重大高邊坡滑坡處理問題。b.在泄洪消能布置研究中,首次採用寬尾墩+消力池聯合消能工。將寬尾墩的消能機理套用在中孔消力池的設計中,採用折流墩的布置,解決了消能不充分及中孔消力池中的升船機排架在大尺度波動的動載荷作用下的結構安全問題。c.提出了採用低熱微膨脹水泥,將表孔缺口以上實行通倉澆築,取消灌漿縱縫,使表孔缺口在兩個月內搶至最低發電高程,壩體按時形成擋水能力,解決了工程實現1990年按期發電的難題。該項成果獲得電力部1993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擔任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期間,領導和主持了雲南大朝山水電站的設計,在工程設計中注意採用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不僅節省了工程投資、縮短了工期,也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主要貢獻有:
a,在安康工程採用新型消能工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採用寬尾墩—戽式消力池聯合消能工,並將溢流面改為碾壓混凝土台階式壩面。b,首次採用當地凝灰岩、磷礦渣(PT)作為碾壓混凝土摻合料,為邊遠地區興建水電工程和碾壓混凝土摻合料實行就地取材,節約工程投資,起到了示範作用。c. 在大壩基坑開挖中,根據本工程壩基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後,做出最佳化壩基開挖的科學決策,抬高大壩建基面高程,即減少開挖3萬餘m,又節省了同樣方量混凝土工程量,加快了工程進度。d.在施工中將開挖石渣利用於混凝土砂石骨料,並達到基本平衡,不再另闢人工石料料源場,大大減少了廢渣污染,為工程節約了大量投資,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e.決策採用枯水期基坑施工、洪水期導流洞和基坑聯合過流的方案,節省了一條導流洞的投資和工期,大大加快了工程工期。f.大朝山工程地下廠房地質地形條件複雜。經採用三維動態應力分析,合理制定開挖步序和支護措施,大膽取消尾水調壓井下游高邊牆襯砌,為國內大跨度、高邊牆地下硐室開挖、支護創造了優秀的工程例證。g.長尾水隧洞採用透水襯砌設計,節省了大量開挖、混凝土和鋼筋工程量。h.採用雙向進水排沙廊道,解決了機組“門前清”的問題。
社會評價
作風務實,注重科研創新,富有創造性,善於抓住工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多年來始終堅持深入工程一線,及時解決工程重大技術問題和難題,為劉家峽、安康、大朝山等多項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順利進行,並順利建成、投產發電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