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蓁

林其蓁(1920-1940),原名林志重,福建省大田縣武陵鄉百束村人。1935年夏前往福州格致中學就讀,1936年入北平燕京大學附中續學,就學期間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鬥爭,1937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6月9日在獄中不幸被殺害,英勇就義,是年僅2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其蓁
  • 別名:原名林志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大田縣
  • 出生日期:1919
  • 逝世日期:1940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籍貫:福建大田縣
人物介紹,人物事跡,

人物介紹

(1919~1940年),。民國24年(1935),林其蓁到福州覺智中學讀書,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憂心忡忡。民國25年(1936)夏,他懷著抗日救國的迫切心情,從福州前往北京,在同鄉、中共黨員、河北省立農學院學生林鴻圖的幫助下,進入燕京大學附中讀書,民國26年(1937)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後投筆從戎,他參加北平西山游擊隊,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線,歷任戰士、班長、分隊長、中隊長。1940年4月底在執行任務中不幸被日軍逮捕。在獄中歷經酷刑,堅貞不屈,

人物事跡

林其蓁,原名林志重,1920年2月22日出生於大田縣武陵鄉百束村一個富有家庭,其父林笏隆是當地有名的開明人士。林其蓁上學後成績優異。1932年,12歲的林其蓁在縣城均溪學畢業,並以優異成績考上大田縣立國中。國小畢業前夕,正值“九· 一八”事變後,林其蓁憂國憂民急切,寫下了《國難當中我們應有的努力》一文,刊載於均溪國小校刊上。文中分析了國家危難的形勢,寫道:“自去年‘九·一八’的事件發生以後,東鄰的日本,竟把中日親善同種同文的假面具一旦撕下,而我國東北軍官又抱不抵抗主義,故我國府竟訴諸國聯,只求公理的占勝,而日本遂以為我國軍隊是這樣不堪一擊遂敢得寸進尺,一舉占我三省的土地,繼而惹起滬戰,無情的炮火,轟毀我文化的機關、實業的建設,種種慘狀,實使人不忍聞睹…… 我們國家的存亡,已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候了……”為此,文中還提出了“抵制日貨”、“鍛鍊身體”、“惜秒陰努力工作”、“節衣節食踴躍儲金”等五點分析性意見。文章末尾強調說“我們應當如此,才不愧為中國的一分子!同志們,努力吧。”
林其蓁生性聰敏,個性爽朗,胸懷若谷,樂於助人。他家庭富裕,國中階段,家裡經常送好菜給他,他把菜端到飯桌上與同學共享。每學期到校都帶了一些好衣服,而每次放假回家只剩下身上穿的一套,其餘的誰缺衣就送給誰。家裡給他的錢,他從不吝嗇,常常主動救濟有困難的同學。
北上抗日獻熱血
1935年夏,林其蓁國中畢業,經大田同鄉林鴻圖介紹前往福州覺智中學就讀。1936年,林其蓁抗日救國心切,在同鄉、中共黨員、河北省立農學院學生林鴻圖的幫助下,毅然隻身從福州經馬尾乘船北上到北平燕京大學附中續學。在北平抗日浪潮中他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鬥爭,走上街頭,參加散發傳單、張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上內戰,一致對外”等標語口號,並由林鴻圖的關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七·七”盧溝橋事變不久,林其蓁投筆從戎,參加了北平西山抗日游擊隊,任中隊長,走上抗日最前線。
從此,他與家裡中斷了聯繫,他最後一封信說:“今後不要再寄錢給我了,我地址不定,生活自有辦法,請放心。”直至與日寇戰鬥到1940年4月,不幸被捕。
據連城出版的《大成日報》題為“大田青年林其蓁游擊捐軀”稱:“林其蓁在北平讀書,憤敵暴橫,北平淪陷後,即加入趙同將軍為游擊工作,潛入北平,詎事不密,被敵人捕殺。”
1940年4月底林其蓁在執行任務中被日寇捕獲後,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在獄中組織難友絕食,揭露日寇罪行。當年的五月四日為紀念“五四”青年節,他組織難友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表現出“渴飲倭奴血,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日寇氣急敗壞,於6月9日將他殺害,時年僅 20歲。
英雄故里掀抗日熱潮
1940年端午節那天,其父林笏隆突然接到署名“夏雨林”的電文,告知他兒子林其蓁因抗日被日寇捕殺,並說在林烈士墳上立了碑,日後可往北平尋撿烈士忠骨。同時,大田縣當局也收到了林其蓁烈士抗日犧牲的噩報和林烈士遺物。
據當時出版的《大田通訊》第二十期二版報導稱:“本月十六日上午,本縣各界在文廟大禮堂舉行追悼林其蓁烈士大會,到會各機關團體代表及學生數百人,會堂懸掛各界題送的輓聯很多,省黨部陳主任委員並電送挽章,開會由彭書記長主席致開會詞,大意說林烈士為國家民族求自由獨立而犧牲,是重於泰山的死……看這種從容赴義的精神,不禁又為國家民族的前途慶祝……”
在林其蓁烈士的鼓舞下,大田縣各界人士捐款組建了“抗日救亡活動隊”。中共大田地下組織也及時將挽幛、悼文等編印成(紀念刊)廣為散發,大造抗日救亡輿論,帶動全社會抗日救亡活動的開展,掀起了新一輪的抗日熱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