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故居紀念館,林伯渠同志是我國老一輩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共和國重要的開國元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伯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
- 職業: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
林伯渠履歷,修梅鎮的由來,
林伯渠履歷
一九○四年他東渡日本,在堂兄林修梅的影響下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二○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兼農民部部長,他為培養革命幹部、促進農民運動的高漲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二七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後,他毅然辭去國民黨內一切職務,奔赴江西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後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長和財政部長,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是“延安五老”之一。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主持了共和國隆重的開國大典。後歷任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伯渠同志的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林伯渠同志故居,位於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1886年3月20日,這位偉大的無產革命家、政治家就誕生在這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家庭。原名林祖涵,並在這裡渡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1986年為隆重紀念林伯渠同志誕辰100周年,臨澧縣委縣政府按歷史原貌重新修復了故居,並建立了紀念館。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林伯渠同志故居”金字紅匾 。故居座南朝北、磚木結構,四周台階為青石砌築。上下三進,分上堂屋、中堂屋、下堂屋,上堂屋“九牧世家”金匾高懸樑上,古樸典雅,中堂屋“詩禮傳家”鍍金匾橫掛在屋檐橫樑上,更是書香氣息之濃。三個堂屋之間設有兩個天井,共有正房14間,雜屋5間、建築面積857平方米。整個故居充分體現了湘北民居工藝的最高水平。可見當初林伯渠參加革命前家庭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的,他是為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才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
林伯渠雖然與世長辭了,但他的光輝業績和品德風範將與世長存,將永遠激勵著廣大人民與時俱進。現在的故居已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林伯渠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臨澧縣委縣政府在故居前坪修建了銅像廣場,塑立了林伯渠同志銅像。2007年被省紅辦、省旅遊局確定為全省(30家)紅色旅遊景點。自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0萬人次以上。現在的故居,在青山翠柏綠水之中,更是清風溢氣、莊重肅穆。
林伯渠同志故居,位於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1886年3月20日,這位偉大的無產革命家、政治家就誕生在這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家庭。原名林祖涵,並在這裡渡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1986年為隆重紀念林伯渠同志誕辰100周年,臨澧縣委縣政府按歷史原貌重新修復了故居,並建立了紀念館。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林伯渠同志故居”金字紅匾 。故居座南朝北、磚木結構,四周台階為青石砌築。上下三進,分上堂屋、中堂屋、下堂屋,上堂屋“九牧世家”金匾高懸樑上,古樸典雅,中堂屋“詩禮傳家”鍍金匾橫掛在屋檐橫樑上,更是書香氣息之濃。三個堂屋之間設有兩個天井,共有正房14間,雜屋5間、建築面積857平方米。整個故居充分體現了湘北民居工藝的最高水平。可見當初林伯渠參加革命前家庭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的,他是為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才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
林伯渠雖然與世長辭了,但他的光輝業績和品德風範將與世長存,將永遠激勵著廣大人民與時俱進。現在的故居已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林伯渠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臨澧縣委縣政府在故居前坪修建了銅像廣場,塑立了林伯渠同志銅像。2007年被省紅辦、省旅遊局確定為全省(30家)紅色旅遊景點。自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0萬人次以上。現在的故居,在青山翠柏綠水之中,更是清風溢氣、莊重肅穆。
修梅鎮的由來
說起修梅鎮的鎮名,還有一段不凡的來歷.它是以林老的堂兄、民國元勛林修梅將軍的名字命名的。
林修梅將軍,名祖堃,字修梅,號浴凡。是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長。1880年3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福縣涼水井(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先後畢業於長沙武備學堂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早年跟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長期進行反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革命鬥爭,積極奉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林修梅努力學習並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著書立說,宣傳用社會主義來改造軍隊、改造中國。1921年,年僅四十二歲的林修梅將軍在廣州溘然長逝。孫中山驚聞噩耗,異常痛惜,當即發布《大總統令》稱讚他“身經百戰”、“盡瘁國家”。國會追贈林修梅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以彰其業績。為紀念這位民國元勛,傑出的軍事家,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政府改安福縣西鄉為修梅鄉,後鄉改鎮一致沿襲至今。
涼水井的傳說
林伯渠的誕生之地——修梅鎮涼水井村。為什麼取名涼水井村呢?這裡有著一個孝感動天的美麗故事。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林家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林良。他孝敬父母,禮待四鄰,很受大家的愛戴。有一年,村里大旱,人畜無水可飲。林良年邁的母親也因乾渴過度臥病不起,為此,他日夜祈禱,四處尋找水源,但卻毫無轉機。情急之下,林良面朝東方,跪了好幾天,到了第七天的晚上,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蒼,一位白須老者從天飄然而至,在他跪拜的前方用拐杖鑿出了一口深井,井水清涼無比,香甜怡人。村民的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後人為紀念林良這位大孝子,取名該井為涼水井,所在的村也改名為涼水井村。現故居的工作人員和四周民眾都仍飲用此井水。
古柏樹下話蒼桑
林伯渠同志故居前,那棵巍然聳立、腰圍四米的千年古柏,當地民眾親切地稱之為功勳樹,說起它來還別有一番來歷呢!
林伯渠兒時叫林祖涵。林伯渠十歲那年,生得單瘦文弱,體質不佳。他父母怕他因長年累月地刻苦用功,背誦唐詩宋詞、四書五經而勞累致疾,就與林家的師塾先生林范新商量了一個健身的辦法。林范新是他的本家堂伯,他深知伯渠侄兒胸懷大志、氣宇不凡,將來一定會為林家光宗耀祖、揚眉吐氣。一天清晨,林范新先生站在庭前古柏下對小祖涵說: “祖涵,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哩?”
“我要象岳飛、戚繼光那樣乾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說得好,有志氣”!范新先生撫摩他的頭頂說:“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一要立志高遠、二要健身強體、三要持之以恆。我知道你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遇事也有持之以恆的性格,只是這身骨子生得單薄,如不從小鍛練一副強健體魄,將來要想事業有成,恐怕難挑重擔、力不從人心呵。我和你父母商量過,從今天起就,在這古柏下我教你打一套原始的太極拳熱身,然後練習攀援爬樹,每天至少上下三個來回,只要堅持不懈,身子骨自然會強壯起來。”
小祖涵躍躍欲試,接著就捲袖盤辨,往手掌心吐一口唾液,憋了一口氣,一雙小手貼抱著古柏兩足上登,鬧騰好半天,可就是怎么也爬不上去。
范新先生將他扶起來說:“慢慢來,你手腳無力,這也不是一時一刻便能成功的。只要你有一顆向上的心,總有一天你會爬上去的。”
第二天,小祖涵聞雞起舞,迎著霞光練習攀樹,練功強身、磨練意志。不幾日,他就象猿猴般上下自如了。自此,小祖涵仍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古柏的硬樹皮被磨得發光了,林祖涵的身體也結實起來,長成了一個英俊小伙子。這年春天,他揖別這顆飽含靈氣的古柏,隻身進入常德西路師範就讀,從此走向革命之路。
無論是在東瀛島國,還是在雪原林海;哪怕是在長征路上,抑或是在艱苦的陝甘寧邊區還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中,他總是懷念這位無言的導師——古柏。是它,給了自己永遠向上的意志,給了自己永不掉隊的毅力。而今,這棵千年古柏依然生機勃勃,為藏龍臥虎的故居山川錦上添花。
轉眼百年,哲人已逝。當年小祖涵苦練攀樹痕跡猶在,功勳樹的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
詩禮傳家中堂聯
在林伯渠故居中堂屋裡,橫樑上高懸一塊堂匾:“詩禮傳家”,一副鐵劃銀鉤對聯分掛兩側:
上聯:故老說宋玉屈原自六經以來騷壇嗣響
下聯:大江歷岷山沱水挾九澧同去學海朝宗
這對聯是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長槐和清末著名詩人黃道讓合撰,後為道州何子貞(何紹基)以唐碑北朝楷法書寫。
黃道讓是清末著名詩人,臨澧人,46歲進士及第,做了兩年工部主事便棄官而去。其時,林長槐在四川宜賓、鄰水縣為官,同是故鄉人,二人過從甚密。上聯為黃道讓所出,意指澧水流域楚文化淵源流長,自詩、書、禮、樂、易、春秋以後,中國的詩歌獨盛於楚,屈原宋玉寫下了光芒萬丈的詩篇。屈原曾遊歷澧水一帶,寫下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詩句;而宋玉則在安福(今臨澧)告老終生。屈宋遺風影響著一代代文人學子。真可謂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下聯則是林長槐所對,將長江、岷山、沱水與九澧、洞庭聯繫起來,告誡世人詩禮育人、學無止境。教育林家子孫後代勤於學業、正直為人。林家後代稟承家學、刻苦自勵,從事教育,卓有成就。
到林伯渠這一代更加發揚光大,他少年勵志濟世,身酬革命,終於成就為一代開國元勛。而今,這副鐫刻的堂匾和對聯依然懸掛在故居中堂屋裡,讓千千萬萬的參觀者瞻仰,感悟啟迪、深受教益。
林老故居抱柱聯來歷
清朝道光年間,林伯渠的曾祖父林暢懷在四川省鄰水縣任縣令,其時恰逢三年大旱,林暢懷開庫賑饑,挽救了千千萬瀕臨餓死的饑民。在任內,他興修水利、獎勵蠶桑、公斷冤獄,深得境內子民愛戴、欽佩。林暢懷調任前夕,當地百姓仕紳為報答這位愛民如子縣太爺的恩情,自願集資五千兩銀子,派鏢客用騾子護衛送往安福縣(今臨澧縣)涼水井林暢懷老家中,當時林暢懷的長子問押鏢者:是何人派你們送來的?押鏢者說:是林大人交待他們送來的。當下無語。林暢懷的長子用這筆銀子買田置地,在涼水井舊宅基上修建兩棟房屋,一棟為林修梅的父親居住,一棟為林伯渠的父親居住。當時,林暢懷的好友慈利縣縣令姚密齋得知此事後,便為林暢懷新居撰寫對聯一幅:
爾室有青天 只此一片冰心 夜夜焚香盟上帝
黎民皆赤子 惟余滿腔熱血 時時灑淚到吾民
這二棟房子後稱林家大宅。林伯渠同志就在這裡出生、長大,直至投身革命時才離開它。後因時光流逝,兵燹戰亂,這房屋荒蕪、零落,直至六十年代,業已破舊不堪。
1984年,在省、市、縣各級黨政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懷下,著手對林家大屋進行了修復和陳列工作。
1985年8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其題詞為《林伯渠同志故居》。如今,這塊金匾懸掛於故居正門上方。這幅抱柱聯鐫刻於故居上堂,供後人瞻仰。從這抱柱聯可看出林暢懷為官時清正廉潔的風範。
林修梅將軍,名祖堃,字修梅,號浴凡。是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長。1880年3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福縣涼水井(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先後畢業於長沙武備學堂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早年跟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長期進行反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革命鬥爭,積極奉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林修梅努力學習並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著書立說,宣傳用社會主義來改造軍隊、改造中國。1921年,年僅四十二歲的林修梅將軍在廣州溘然長逝。孫中山驚聞噩耗,異常痛惜,當即發布《大總統令》稱讚他“身經百戰”、“盡瘁國家”。國會追贈林修梅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以彰其業績。為紀念這位民國元勛,傑出的軍事家,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政府改安福縣西鄉為修梅鄉,後鄉改鎮一致沿襲至今。
涼水井的傳說
林伯渠的誕生之地——修梅鎮涼水井村。為什麼取名涼水井村呢?這裡有著一個孝感動天的美麗故事。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林家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林良。他孝敬父母,禮待四鄰,很受大家的愛戴。有一年,村里大旱,人畜無水可飲。林良年邁的母親也因乾渴過度臥病不起,為此,他日夜祈禱,四處尋找水源,但卻毫無轉機。情急之下,林良面朝東方,跪了好幾天,到了第七天的晚上,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蒼,一位白須老者從天飄然而至,在他跪拜的前方用拐杖鑿出了一口深井,井水清涼無比,香甜怡人。村民的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後人為紀念林良這位大孝子,取名該井為涼水井,所在的村也改名為涼水井村。現故居的工作人員和四周民眾都仍飲用此井水。
古柏樹下話蒼桑
林伯渠同志故居前,那棵巍然聳立、腰圍四米的千年古柏,當地民眾親切地稱之為功勳樹,說起它來還別有一番來歷呢!
林伯渠兒時叫林祖涵。林伯渠十歲那年,生得單瘦文弱,體質不佳。他父母怕他因長年累月地刻苦用功,背誦唐詩宋詞、四書五經而勞累致疾,就與林家的師塾先生林范新商量了一個健身的辦法。林范新是他的本家堂伯,他深知伯渠侄兒胸懷大志、氣宇不凡,將來一定會為林家光宗耀祖、揚眉吐氣。一天清晨,林范新先生站在庭前古柏下對小祖涵說: “祖涵,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哩?”
“我要象岳飛、戚繼光那樣乾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說得好,有志氣”!范新先生撫摩他的頭頂說:“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一要立志高遠、二要健身強體、三要持之以恆。我知道你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遇事也有持之以恆的性格,只是這身骨子生得單薄,如不從小鍛練一副強健體魄,將來要想事業有成,恐怕難挑重擔、力不從人心呵。我和你父母商量過,從今天起就,在這古柏下我教你打一套原始的太極拳熱身,然後練習攀援爬樹,每天至少上下三個來回,只要堅持不懈,身子骨自然會強壯起來。”
小祖涵躍躍欲試,接著就捲袖盤辨,往手掌心吐一口唾液,憋了一口氣,一雙小手貼抱著古柏兩足上登,鬧騰好半天,可就是怎么也爬不上去。
范新先生將他扶起來說:“慢慢來,你手腳無力,這也不是一時一刻便能成功的。只要你有一顆向上的心,總有一天你會爬上去的。”
第二天,小祖涵聞雞起舞,迎著霞光練習攀樹,練功強身、磨練意志。不幾日,他就象猿猴般上下自如了。自此,小祖涵仍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古柏的硬樹皮被磨得發光了,林祖涵的身體也結實起來,長成了一個英俊小伙子。這年春天,他揖別這顆飽含靈氣的古柏,隻身進入常德西路師範就讀,從此走向革命之路。
無論是在東瀛島國,還是在雪原林海;哪怕是在長征路上,抑或是在艱苦的陝甘寧邊區還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中,他總是懷念這位無言的導師——古柏。是它,給了自己永遠向上的意志,給了自己永不掉隊的毅力。而今,這棵千年古柏依然生機勃勃,為藏龍臥虎的故居山川錦上添花。
轉眼百年,哲人已逝。當年小祖涵苦練攀樹痕跡猶在,功勳樹的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
詩禮傳家中堂聯
在林伯渠故居中堂屋裡,橫樑上高懸一塊堂匾:“詩禮傳家”,一副鐵劃銀鉤對聯分掛兩側:
上聯:故老說宋玉屈原自六經以來騷壇嗣響
下聯:大江歷岷山沱水挾九澧同去學海朝宗
這對聯是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長槐和清末著名詩人黃道讓合撰,後為道州何子貞(何紹基)以唐碑北朝楷法書寫。
黃道讓是清末著名詩人,臨澧人,46歲進士及第,做了兩年工部主事便棄官而去。其時,林長槐在四川宜賓、鄰水縣為官,同是故鄉人,二人過從甚密。上聯為黃道讓所出,意指澧水流域楚文化淵源流長,自詩、書、禮、樂、易、春秋以後,中國的詩歌獨盛於楚,屈原宋玉寫下了光芒萬丈的詩篇。屈原曾遊歷澧水一帶,寫下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詩句;而宋玉則在安福(今臨澧)告老終生。屈宋遺風影響著一代代文人學子。真可謂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下聯則是林長槐所對,將長江、岷山、沱水與九澧、洞庭聯繫起來,告誡世人詩禮育人、學無止境。教育林家子孫後代勤於學業、正直為人。林家後代稟承家學、刻苦自勵,從事教育,卓有成就。
到林伯渠這一代更加發揚光大,他少年勵志濟世,身酬革命,終於成就為一代開國元勛。而今,這副鐫刻的堂匾和對聯依然懸掛在故居中堂屋裡,讓千千萬萬的參觀者瞻仰,感悟啟迪、深受教益。
林老故居抱柱聯來歷
清朝道光年間,林伯渠的曾祖父林暢懷在四川省鄰水縣任縣令,其時恰逢三年大旱,林暢懷開庫賑饑,挽救了千千萬瀕臨餓死的饑民。在任內,他興修水利、獎勵蠶桑、公斷冤獄,深得境內子民愛戴、欽佩。林暢懷調任前夕,當地百姓仕紳為報答這位愛民如子縣太爺的恩情,自願集資五千兩銀子,派鏢客用騾子護衛送往安福縣(今臨澧縣)涼水井林暢懷老家中,當時林暢懷的長子問押鏢者:是何人派你們送來的?押鏢者說:是林大人交待他們送來的。當下無語。林暢懷的長子用這筆銀子買田置地,在涼水井舊宅基上修建兩棟房屋,一棟為林修梅的父親居住,一棟為林伯渠的父親居住。當時,林暢懷的好友慈利縣縣令姚密齋得知此事後,便為林暢懷新居撰寫對聯一幅:
爾室有青天 只此一片冰心 夜夜焚香盟上帝
黎民皆赤子 惟余滿腔熱血 時時灑淚到吾民
這二棟房子後稱林家大宅。林伯渠同志就在這裡出生、長大,直至投身革命時才離開它。後因時光流逝,兵燹戰亂,這房屋荒蕪、零落,直至六十年代,業已破舊不堪。
1984年,在省、市、縣各級黨政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懷下,著手對林家大屋進行了修復和陳列工作。
1985年8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其題詞為《林伯渠同志故居》。如今,這塊金匾懸掛於故居正門上方。這幅抱柱聯鐫刻於故居上堂,供後人瞻仰。從這抱柱聯可看出林暢懷為官時清正廉潔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