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玄談:中國書畫批評的角度與方法

林下玄談:中國書畫批評的角度與方法

《林下玄談:中國書畫批評的角度與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選擇了比較特殊的敘述角度,甚至以異於時人的藝術批評方法進入批評文本。這些文章幾乎都顯現著梁啓超先生《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的智慧靈光,梁先生此著傳導給筆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說是受益終生的。 本集所收文章皆為多年撰寫,基本保持原先刊發之舊貌。作者既然迷戀藝術史,那么,就讓筆者過去的這種研究缺憾來真實地記錄自己一步步的學術履歷吧!這將真實地反映出作者一貫堅持的學術道德與價值理念!

基本介紹

  • 書名:林下玄談:中國書畫批評的角度與方法
  •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品牌:甘肅人民出版
  • 作者:餘姚人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5887210, 780588721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下玄談:中國書畫批評的角度與方法》:
過去,我曾試圖進行一項有關當代書法家在扮演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的身份論證,結果有一條充足的理由阻止了我的寫作意圖,那就是作為確定“知泌分子”身份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批判精神。現代社會中的幾乎所有(理論家除外)書畫藝人,他們根本就不具備社會批判精神,也就是,他們都是圍繞名利轉悠的寫字、繪畫藝人,標榜得高一點是藝術家。不要說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身份,就是體現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身上的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在他們身上一點也找不到,故而,反映在當代書畫藝人團體性道德的缺失就可想而知。功利主義在當代書畫藝術界的極度泛濫不但危害於創作,同時也侵蝕著深層的理淪研究。因此,對當代書畫創作與研究以及社會現象中諸多弊端的批判,是我們最大可能切入當代社會並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通道。在古典與現代的人文關懷中,藝術批評所承載的歷史性負擔遠比創作要大得多。
由是觀之,韓玉濤先生謂在當時哲學上顧愷之為“矮人”,謝赫“也不行”,鐘嶸“殊無哲理”,就是劉勰“也差一些”,這樣的論斷是十分錯誤的。美國著名藝術史學者阿諾德?豪塞爾在其名著《藝術史的哲學》中說,從藝術史的研究上,一些理論家往往從形上學的哲學體系來演繹藝術的發展過程,不是把藝術當做哲學的附庸,便是把藝術變成一堆缺乏記憶體聯繫的材料。豪塞爾精闢的見解,無疑是對有如韓玉濤先生這樣偏好妄斷錯誤觀點的有力回擊。

作者簡介

餘姚人,原名姚力毅,生於1966年。多年來,相繼發表書畫作品及藝術理論、散文各類藝術作品500多篇(幅)。所撰論文及藝術作品散見於《榮寶齋》《國畫家》《中國書法》《書法研究》《書法》《書法導報》《書法報》《書法藝術》《美術報》《書法之友》《中國書畫報》《中國楹聯報》諸刊。傳略及作品被載入《中國專家學者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中國書法名家作品集》等大型辭書。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書法導報》原專題部主任、編輯記者。現為天水書畫院專業書畫家。

圖書目錄

自序
一、史學的維度
前言
線性詩學:關於書法史的結構方法
隸書的轉渡及其價值重估
懷念大寫意
從書法到墨式:對當代書法思潮中現代情境的審視
退化的結構:七至十二世紀中國書法的文化語境與轉向
論懷素《自敘帖》
尋繹失落的人文話語——關於中國畫的批判性回顧
難度的消解——宋代書法技法的分出與個性表露
入古圖新——元明書法技法演變蠡評
隔代承傳——清代碑書技法淺議
趙孟頰人格的轉化與超越——兼談對中國古代人品與書品的再認識
從王羲之到強力搖滾——也談“流行書風”及其他
書法,傳統與底線——再談“流行書風”
“民間”書法何其有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也談20世紀十大書法家的評選問題
“以狂繼顛”“真顛”考釋

二、批評的能力及局限
《石門頌》雜談
史觀的偏激與限制——對韓玉濤《書朱關田作後》及其他若干問題的駁議
讀釋疑愈生疑——寫在楊吉平《釋疑》之後
當下媒體:藝術個性泛化的可能之途
理論的指向——關於對叢文俊先生《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一文的質疑
批評何為——對恆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批評》一文的批評
暢開書法的學術視野——謹以此文兼答所有關注當代書法批評的先生與朋友
溜溜的他喲
東方須臾高知之——“甘肅慶陽書法全國萬里行”鄭州首展的一個學術性側面
返本開新——湯文選大寫意繪畫的詩性方式
簡牘之父——試論張邦彥先生簡牘書風的先行價值
要么,堅持書法——朱關田先生書法評述
詩性的空問轉換——談談旭字書法藝術的理性把握
直面孫伯翔
附:說說“搭句”
造訪劉雲泉
然則何時而樂耶——走近何應輝書法的批評
劍氣琴心相思骨——說說魏哲的畫
第二層創造——姜壽田《現代書法家批評》讀後
從理解到形式——胡抗美草書藝術的問題意識
畫多煙火隔雲深——沈從斌山水畫的義理與辭章
北氣南腔——由青年畫家張明宇藝術話語引人的話題
後記

文摘

在既有的傳統書法史學編撰上,截止目前,我們還沒有見到過一本避開單線文字進化,而以一種切入書法本體研究的方法,以分節的方式對書法本體進行論述之作。書史編撰者不是以王朝變更分節,就是在書家背景材料的統攝下比附書家作品。由此“史”觀之誤導,大量書史著作其實已成為一些初涉書法研究之人可有可無的文獻參考書,而真正對當下或將來書法發展能產生推動作用之作,直至現在,我們還未得一見。由此誤導,廣大書法接受者只能無窮無盡地接納著被概念化且無研究方法、觀點上的新意著作。這種書法研究所層累的積習,無疑使當下的書法創作與接受,乃至書法審美與批評,都不免游離出書法之外。
書法創作、書法接受、書法研究同屬書法內在的組成結構,這些存在結構並以相互衝突、相互循環的方式不斷進行轉換。在當下的書法研究中,還沒有解釋清楚“從(寫)文字(漢字)到書法”的內在轉變成因,還有,作為藝術的書法是如何產生的,書法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等實質性問題時,那么,他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書法只是一種簡單的毛筆書寫,如此,這豈不和有些文化學者提出的“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了悖論?當代的書法史編撰,只不過比前人所寫在資料上更為詳細了一些而已,其後果只能是:擴充了文字量,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負擔。編撰藝術史的目的若僅以明晰過去史為要務,而不能從書法圖像本身研究入手,所撰著作若要想對當代書法藝術發展進程產生推動作用,我想,那絕對將流於一種空話。

後記

在眼下的社會中,出版自己的文集決然不屬我想,原因有三:其一,我雖在專業單位工作,但在我本人就職的單位,諸如職稱、職務等等與效益有關的所有利益都與我無緣,故而,在自己單位有無建樹都不關大要,放浪而過就是。其二,收入此集的文章大多都在全國報刊上發表過,出版一下等於重複做事,浪費紙張。紙,在古代文人那裡是很神聖的,既不能隨意浪費,也不能玷污。我們作為文化人,在展廳里浪費諾大的宣紙(我們的作品還是那么差)就已算有違聖賢知行,再來出版自己無足輕重的論文集,雖不言日有罪,浪費紙張卻是事實。其三,本人有感於天南海北書畫界友人互贈集子,未及贈者行遠,書冊已棄,對他們而言,出書就是為了出名,出名了以後接著去賺錢,這是經濟操作中的一種循環,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用人民幣印刷的書冊競被委之溝壑,這無異於廣大朋友們把作者預設的這種美好循環打破了——中間環節斷了。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這種循環為何能斷線?答案就是:出書者沒有足夠的藝術修為而在朋友面前露了餡。史實證明,急就自己的“總結”,在很大程度上都會露餡的,半斤八兩——有時自己還真的掂量不來。
有感於此,出版此集實在讓我很躊躇,可能唯一有用之處就是經常置一本於案頭,閒來翻翻,不斷訂正錯誤,甚至把一些過去未及深入的問題更深入一步,做一些深化研究。徜能如願,那么,此書的出版也就顯得有了一些價值和意義。
在本書的出版中,承蒙書法界旭宇、張旭光、翟萬益諸位先生的激勵和關照,尤其翟萬益先生曾多次敦促本集出版,感激之情,難以言謝。在本書的編輯出版中,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劉鐵巍女士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很大支持和幫助,責任編輯秋子先生為之傾注了不少的辛苦勞動和精力,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序言

過去,我曾試圖進行一項有關當代書法家在扮演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的身份論證,結果有一條充足的理由阻止了我的寫作意圖,那就是作為確定“知識分子”身份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批判精神。現代社會中的幾乎所有(理論家除外)書畫藝人,他們根本就不具備社會批判精神,也就是,他們都是圍繞名利轉悠的寫字、繪畫藝人,標榜得高一點是藝術家。不要說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身份,就是體現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身上的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在他們身上一點也找不到,故而,反映在當代書畫藝人團體性道德的缺失就可想而知。功利主義在當代書畫藝術界的極度泛濫不但危害於創作,同時也侵蝕著深層的理論研究。因此,對當代書畫創作與研究以及社會現象中諸多弊端的批判,是我們最大可能切入當代社會並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通道,在古典與現代的人文關懷中,藝術批評所承載的歷史性負擔遠比創作要大得多。
多年來,從事藝術研究與批評既是我的業餘愛好,也是我期望扮演當代社會中“知識分子”(也許是業餘的)身份的一種精神寄託和道德訴求。大體來說,我早年所從事的藝術批評,在今天看來純屬依“古人”畫葫蘆,絕少有自己的藝術思想,後來又撰寫了一批當代藝術現象批評文章,社會反響不錯,但這些文本離我對中國書畫藝術的體認還是比較遙遠的。目前,本人主要著力於對傳統藝術史中已成定論的“黑洞”進行的反駁(雖然效果可能微不足道),在這些研究中,從選題到論證的困難不言而喻,儘管如此,這種選擇依然讓我充滿了信心,期間所遇之豁然,大有“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為色”的生命快意。《退化的結構》一文就是我以中國傳統文化作觀照,去除舊說,尋找自己心目中真實的書法史所完成的初步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