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陪都,又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析津府
- 別稱:燕京
- 性質:遼國部都
- 成立時代:遼開泰元年
遼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陪都,又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遼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陪都,又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幽都府”,遼開泰元年(1012),改南京幽都府為燕京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
遼開泰元年(1012),改南京幽都府為燕京析津府。直轄11縣並統6州。宋宣和5年(1123),歸宋,改名燕山府。金天會三年(1125)攻占之,復名析津縣;貞元元年(1153)...
析津,拼音為xī jīn,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即府名和古縣名。...... 析津編輯 鎖定 析津,拼音為xī jīn,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即府名和古縣名。...
《析津志》是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夢祥。...... 元大都舊稱為“析津”。析津本古冀州之地。遼時改稱南京析津府,治析津宛平(即今北京西...
秦設定析津縣。 遼會同元年(938年)改名為薊北縣。開泰元年(1012年),改名為析津縣,與宛平縣同為燕京析津府治所。金貞元二年(1154年)改名為大興縣.今北京市...
遼實行道一府一州一縣四級政區,南京道下轄幽都府。石景山地區屬南京道幽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開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稱“析津府”,幽都縣改稱“宛平縣”...
遼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陪都,人稱燕京(今北京西南)。938年遼太宗將(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
宋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攻占遼燕京析津府(北京市)。宣和五年(1123年),歸宋,改為燕山府,領十二縣。其中析津縣、宛平縣、都市縣、昌平縣、良鄉縣、潞縣、...
金滅遼之後,基本上沿襲了遼的五京,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名稱未變,只是將金的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南白城子)升為上京後,改遼上...
遼五京 ,遼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的總稱。約相當於今天省級行政機構的省會,因遼帝四時巡行,有四時捺缽制度,故國都並不...
遼五京 ,包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約相當於今天省級行政機構的省會,因遼帝四時巡行,有四時捺缽制度,故國都並不固定...
金中都是金朝都城。天輔六年(1122),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訂協定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稱...
遼五京分別是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上京臨潢府有丁16.72萬人,東京遼陽府有丁4.14萬人,南京析津府有丁56.6萬人,西京大同府有丁32.27萬人,中京大定府,丁籍缺。五京鄉丁總計110.73萬人。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