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形控制理論與實踐》是2016年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安瑞、邵鍵、孫文權。
基本介紹
- 書名:板形控制理論與實踐
- 作者:何安瑞,邵鍵,孫文權
- ISBN:9787502473679
- 定價:¥58.00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0-3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板形控制技術是板帶材質量控制的熱點和難點,本書主要介紹了板形控制相關的技術和工藝,包括板形控制理論、板形控制手段與技術、板形控制系統及全流程綜合板形控制技術等。本書可供從事板帶生產中質量控制的科研、設計、生產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何安瑞,北京科技大學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熱連軋、冷連軋帶鋼、型材等連軋機組、20輥軋機、中厚板計算機控制系統、中厚板機組板形控制成套技術、鋼鐵企業三級(MES)計算機管理系統、鋼板表面質量線上檢測成套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與研究。
目錄
1 板形控制的內涵
1.1 板形的基本概念
1.1.1 橫截面形狀
1.1.2 平坦度
1.1.3 翹曲
1.1.4 鐮刀彎
1.2 板形產生的機理
1.2.1 軋制過程的板形產生機理
1.2.2 非軋制過程的板形產生機理
1.3 板形調控性能評價指標
1.3.1 承載輥縫調節域
1.3.2 承載輥縫橫向剛度
1.3.3 板形調控功效
1.3.4 輥間接觸壓力分布
1.4 熱軋板形控制的特點
1.4.1 軋輥存在嚴重的不均勻磨損
1.4.2 軋輥存在嚴重的不均勻熱膨脹
1.4.3 凸度控制與平坦度控制存在耦合影響
1.4.4 相變與形變存在耦合影響
1.5 冷軋板形控制的特點
參考文獻
2 板形基本理論
2.1 輥系彈性變形理論
2.1.1 輥系變形的二維變厚度有限元法
2.1.2 一種快速輥系變形計算方法
2.1.3 輥系彈性變形分析案例
2.2 軋件塑形變形理論
2.2.1 軋件塑性變形求解的主要方法
2.2.2 軋件塑性變形的三維有限差分模型
2.2.3 軋件塑性變形的有限元求解
2.3 軋件溫度場理論
2.3.1 軋件溫度場計算方法
2.3.2 軋制工藝參數對板帶橫向溫度分布的影響規律
2.4 軋輥熱變形理論
2.4.1 軋輥瞬態溫度場模型
2.4.2 軋輥熱變形模型
2.4.3 軋輥熱變形特性
2.5 軋輥磨損理論
2.5.1 軋輥磨損機理分析
2.5.2 軋輥磨損影響因素分析
2.5.3 軋輥磨損預報模型
2.6 屈曲變形理論
2.6.1 板帶前屈曲變形理論
2.6.2 板帶後屈曲變形理論
參考文獻
3 板形控制技術
3.1 液壓彎輥控制技術
3.1.1 液壓彎輥技術的分類及工作原理
3.1.2 液壓彎輥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2 液壓竄輥技術
3.2.1 液壓竄輥技術的工作原理
3.2.2 液壓竄輥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3 CVC技術
3.3.1 CVC技術的工作原理
3.3.2 CVC參數設計方法
3.3.3 C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4 PC技術
3.4.1 PC技術的工作原理
3.4.2 P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5 HC技術
3.5.1 HC技術的工作原理
3.5.2 H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6 HVC技術
3.6.1 HVC技術的工作原理
3.6.2 HVC參數設計
3.6.3 HVC的板形調控性能
3.7 VCR/VCR+技術
3.7.1 VCR/VCR+技術工作原理
3.7.2 VCR/VCR+參數設計方法
3.7.3 VCR/VCR+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8 MVC技術
3.8.1 MVC技術工作原理
3.8.2 MVC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8.3 M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9 ATR技術
3.9.1 ATR技術工作原理
3.9.2 ATR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9.3 ATR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10 EVC技術
3.10.1 EVC技術工作原理
3.10.2 EVC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10.3 E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11 變體支撐輥技術
3.11.1 VC技術
3.11.2 DSR技術
3.11.3 IC技術
3.11.4 SC技術
3.11.5 BCM技術
3.11.6 TP技術
3.12 附錄——先進的輥形技術套用實績
參考文獻
4 熱軋板形控制系統
4.1 熱軋帶鋼控制系統概述
4.1.1 熱軋帶鋼控制系統功能概述及發展
4.1.2 基礎自動化系統
4.1.3 過程控制系統
4.2 帶鋼熱軋板形控制系統概述
4.2.1 板形控制系統的發展
4.2.2 凸度檢測儀
4.2.3 平坦度檢測儀
4.3 熱軋帶鋼板形設定模型
4.3.1 板形設定模型總體構架
4.3.2 板形參數設定數據準備
4.3.3 軋輥綜合輥形計算模型
4.3.4 常規凸度工作輥竄輥策略
4.3.5 機架間凸度分配策略模型
4.3.6 機架間板形傳遞模型
4.3.7 承載輥縫及彎輥力係數計算模型
4.3.8 彎輥力係數計算模型
4.3.9 輥系變形線上計算下的彎輥力求解方法
4.4 熱軋工作輥分段冷卻模型
4.4.1 有色金屬熱軋分段冷卻系統結構
4.4.2 分段冷卻系統控制目標及設定思路
4.4.3 基於溫度預測的分段冷卻基礎分布
4.4.4 基於RBF網路的斷面預測模型
4.4.5 基於斷面預測和基礎分布的分段冷卻預設定
4.4.6 工作輥分段冷卻動態設定模型
4.5 熱軋板形自學習模型
4.5.1 板形自學習模型概述及內容
4.5.2 板形自學習的幾種模式
4.6 熱軋板形動態控制模型
4.6.1 板形保持功能
4.6.2 凸度反饋控制
4.6.3 平坦度反饋控制
4.6.4 板形板厚解耦控制模型
4.7 熱軋板形質量綜合判定系統
4.8 軋後殘餘應力減量化技術
4.8.1 帶鋼冷卻過程FEM模型
4.8.2 有限元模型的結果驗證過程
4.8.3 兩種不同工藝對殘餘應力的影響
4.8.4 結果驗證
4.9 附錄——板形控制模型套用案例
參考文獻
5 熱軋鐮刀彎和楔形控制技術
5.1 鐮刀彎的檢測技術
5.2 熱軋帶鋼鐮刀彎和楔形影響因素仿真建模
5.3 來料因素對鐮刀彎和楔形的影響分析
5.3.1 來料楔形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3.2 兩側溫度不均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3.3 來料跑偏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 設備因素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1 軋機兩側不同縱向剛度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2 工作輥初始輥形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5 板坯楔形與鐮刀彎的關係
5.6 鐮刀彎調節計算模型
5.6.1 基於兩側軋制力偏差的鐮刀彎調節計算模型
5.6.2 基於中心線偏移量的鐮刀彎調平計算模型
5.7 鐮刀彎線上設定控制模型
參考文獻
6 冷軋板形控制系統
6.1 冷軋帶鋼控制系統概述
6.1.1 冷軋帶鋼控制系統功能概述
6.1.2 冷軋自動化控制系統主要功能
6.2 冷軋板形檢測儀
6.2.1 平坦度測量
6.2.2 邊部減薄測量
6.3 冷軋帶鋼板形設定策略
6.3.1 板形設定方法分類
6.3.2 各調節手段設定分配策略
6.4 冷軋帶鋼板形設定模型
6.4.1 輥縫出口帶鋼凸度模型
6.4.2 有形輥調節模型
6.4.3 輥縫凸度設定模型
6.4.4 考慮板形板厚解耦的板形設定策略
6.5 冷軋板形目標曲線設定
6.5.1 目標曲線的功能和設定原則
6.5.2 典型目標曲線設定方法
6.6 冷軋板形自學習
6.6.1 基於表格法的板形自學習策略
6.6.2 基於數學模型的板形自學習策略
6.6.3 板形自學習方法
6.7 動態板形控制
6.7.1 板形前饋控制
6.7.2 板形閉環反饋控制
6.8 冷連軋機組板形板厚張力綜合解耦控制策略
6.8.1 考慮到板形板厚的出入口張力耦合模型
6.8.2 冷連軋綜合耦合模型的分步解耦設計
參考文獻
7 高精度板形綜合控制實例
7.1 概述
7.2 自由規程軋制中板形控制技術研究
7.2.1 自由規程軋制概述及關鍵問題
7.2.2 自由規程軋制的輥形綜合配置技術
7.2.3 自由規程軋制的輥形自保持技術
7.2.4 自由規程軋制的新一代熱軋數學模型
7.2.5 自由規程軋制的生產組織模式
7.2.6 自由規程軋制的實施效果
7.3 熱軋板形質量異議的分析與對策
7.3.1 樣本生產線及板形質量異議簡述
7.3.2 板形質量異議數據分析
7.3.3 板形質量異議對策
7.3.4 技術方案實施效果
7.4 帶鋼起筋原理及控制
7.4.1 起筋現象概述
7.4.2 起筋問題的原因及對策
7.4.3 起筋帶鋼在熱軋工序的數據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
1.1 板形的基本概念
1.1.1 橫截面形狀
1.1.2 平坦度
1.1.3 翹曲
1.1.4 鐮刀彎
1.2 板形產生的機理
1.2.1 軋制過程的板形產生機理
1.2.2 非軋制過程的板形產生機理
1.3 板形調控性能評價指標
1.3.1 承載輥縫調節域
1.3.2 承載輥縫橫向剛度
1.3.3 板形調控功效
1.3.4 輥間接觸壓力分布
1.4 熱軋板形控制的特點
1.4.1 軋輥存在嚴重的不均勻磨損
1.4.2 軋輥存在嚴重的不均勻熱膨脹
1.4.3 凸度控制與平坦度控制存在耦合影響
1.4.4 相變與形變存在耦合影響
1.5 冷軋板形控制的特點
參考文獻
2 板形基本理論
2.1 輥系彈性變形理論
2.1.1 輥系變形的二維變厚度有限元法
2.1.2 一種快速輥系變形計算方法
2.1.3 輥系彈性變形分析案例
2.2 軋件塑形變形理論
2.2.1 軋件塑性變形求解的主要方法
2.2.2 軋件塑性變形的三維有限差分模型
2.2.3 軋件塑性變形的有限元求解
2.3 軋件溫度場理論
2.3.1 軋件溫度場計算方法
2.3.2 軋制工藝參數對板帶橫向溫度分布的影響規律
2.4 軋輥熱變形理論
2.4.1 軋輥瞬態溫度場模型
2.4.2 軋輥熱變形模型
2.4.3 軋輥熱變形特性
2.5 軋輥磨損理論
2.5.1 軋輥磨損機理分析
2.5.2 軋輥磨損影響因素分析
2.5.3 軋輥磨損預報模型
2.6 屈曲變形理論
2.6.1 板帶前屈曲變形理論
2.6.2 板帶後屈曲變形理論
參考文獻
3 板形控制技術
3.1 液壓彎輥控制技術
3.1.1 液壓彎輥技術的分類及工作原理
3.1.2 液壓彎輥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2 液壓竄輥技術
3.2.1 液壓竄輥技術的工作原理
3.2.2 液壓竄輥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3 CVC技術
3.3.1 CVC技術的工作原理
3.3.2 CVC參數設計方法
3.3.3 C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4 PC技術
3.4.1 PC技術的工作原理
3.4.2 P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5 HC技術
3.5.1 HC技術的工作原理
3.5.2 H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6 HVC技術
3.6.1 HVC技術的工作原理
3.6.2 HVC參數設計
3.6.3 HVC的板形調控性能
3.7 VCR/VCR+技術
3.7.1 VCR/VCR+技術工作原理
3.7.2 VCR/VCR+參數設計方法
3.7.3 VCR/VCR+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8 MVC技術
3.8.1 MVC技術工作原理
3.8.2 MVC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8.3 M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9 ATR技術
3.9.1 ATR技術工作原理
3.9.2 ATR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9.3 ATR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10 EVC技術
3.10.1 EVC技術工作原理
3.10.2 EVC技術參數設計方法
3.10.3 EVC技術的板形調控性能
3.11 變體支撐輥技術
3.11.1 VC技術
3.11.2 DSR技術
3.11.3 IC技術
3.11.4 SC技術
3.11.5 BCM技術
3.11.6 TP技術
3.12 附錄——先進的輥形技術套用實績
參考文獻
4 熱軋板形控制系統
4.1 熱軋帶鋼控制系統概述
4.1.1 熱軋帶鋼控制系統功能概述及發展
4.1.2 基礎自動化系統
4.1.3 過程控制系統
4.2 帶鋼熱軋板形控制系統概述
4.2.1 板形控制系統的發展
4.2.2 凸度檢測儀
4.2.3 平坦度檢測儀
4.3 熱軋帶鋼板形設定模型
4.3.1 板形設定模型總體構架
4.3.2 板形參數設定數據準備
4.3.3 軋輥綜合輥形計算模型
4.3.4 常規凸度工作輥竄輥策略
4.3.5 機架間凸度分配策略模型
4.3.6 機架間板形傳遞模型
4.3.7 承載輥縫及彎輥力係數計算模型
4.3.8 彎輥力係數計算模型
4.3.9 輥系變形線上計算下的彎輥力求解方法
4.4 熱軋工作輥分段冷卻模型
4.4.1 有色金屬熱軋分段冷卻系統結構
4.4.2 分段冷卻系統控制目標及設定思路
4.4.3 基於溫度預測的分段冷卻基礎分布
4.4.4 基於RBF網路的斷面預測模型
4.4.5 基於斷面預測和基礎分布的分段冷卻預設定
4.4.6 工作輥分段冷卻動態設定模型
4.5 熱軋板形自學習模型
4.5.1 板形自學習模型概述及內容
4.5.2 板形自學習的幾種模式
4.6 熱軋板形動態控制模型
4.6.1 板形保持功能
4.6.2 凸度反饋控制
4.6.3 平坦度反饋控制
4.6.4 板形板厚解耦控制模型
4.7 熱軋板形質量綜合判定系統
4.8 軋後殘餘應力減量化技術
4.8.1 帶鋼冷卻過程FEM模型
4.8.2 有限元模型的結果驗證過程
4.8.3 兩種不同工藝對殘餘應力的影響
4.8.4 結果驗證
4.9 附錄——板形控制模型套用案例
參考文獻
5 熱軋鐮刀彎和楔形控制技術
5.1 鐮刀彎的檢測技術
5.2 熱軋帶鋼鐮刀彎和楔形影響因素仿真建模
5.3 來料因素對鐮刀彎和楔形的影響分析
5.3.1 來料楔形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3.2 兩側溫度不均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3.3 來料跑偏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 設備因素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1 軋機兩側不同縱向剛度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4.2 工作輥初始輥形對非對稱板形的影響
5.5 板坯楔形與鐮刀彎的關係
5.6 鐮刀彎調節計算模型
5.6.1 基於兩側軋制力偏差的鐮刀彎調節計算模型
5.6.2 基於中心線偏移量的鐮刀彎調平計算模型
5.7 鐮刀彎線上設定控制模型
參考文獻
6 冷軋板形控制系統
6.1 冷軋帶鋼控制系統概述
6.1.1 冷軋帶鋼控制系統功能概述
6.1.2 冷軋自動化控制系統主要功能
6.2 冷軋板形檢測儀
6.2.1 平坦度測量
6.2.2 邊部減薄測量
6.3 冷軋帶鋼板形設定策略
6.3.1 板形設定方法分類
6.3.2 各調節手段設定分配策略
6.4 冷軋帶鋼板形設定模型
6.4.1 輥縫出口帶鋼凸度模型
6.4.2 有形輥調節模型
6.4.3 輥縫凸度設定模型
6.4.4 考慮板形板厚解耦的板形設定策略
6.5 冷軋板形目標曲線設定
6.5.1 目標曲線的功能和設定原則
6.5.2 典型目標曲線設定方法
6.6 冷軋板形自學習
6.6.1 基於表格法的板形自學習策略
6.6.2 基於數學模型的板形自學習策略
6.6.3 板形自學習方法
6.7 動態板形控制
6.7.1 板形前饋控制
6.7.2 板形閉環反饋控制
6.8 冷連軋機組板形板厚張力綜合解耦控制策略
6.8.1 考慮到板形板厚的出入口張力耦合模型
6.8.2 冷連軋綜合耦合模型的分步解耦設計
參考文獻
7 高精度板形綜合控制實例
7.1 概述
7.2 自由規程軋制中板形控制技術研究
7.2.1 自由規程軋制概述及關鍵問題
7.2.2 自由規程軋制的輥形綜合配置技術
7.2.3 自由規程軋制的輥形自保持技術
7.2.4 自由規程軋制的新一代熱軋數學模型
7.2.5 自由規程軋制的生產組織模式
7.2.6 自由規程軋制的實施效果
7.3 熱軋板形質量異議的分析與對策
7.3.1 樣本生產線及板形質量異議簡述
7.3.2 板形質量異議數據分析
7.3.3 板形質量異議對策
7.3.4 技術方案實施效果
7.4 帶鋼起筋原理及控制
7.4.1 起筋現象概述
7.4.2 起筋問題的原因及對策
7.4.3 起筋帶鋼在熱軋工序的數據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