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針褐斑病

松針褐斑病,病原菌侵染松針,最初產生褪色小斑點,呈草黃色或淡褐色,多為圓形或近圓形,隨後病斑變褐,並稍擴大,直徑1.5—2.5毫米,有時多個病斑匯合而形成褐色段斑,長可達3—4毫米。在病害適生季節,病斑產生後不久,其中央即可形成病原菌的子實體,即分生孢子盤。子實體埋生於表皮下,外觀初為灰黑色小皰狀物,針頭大小或長達1毫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針褐斑病
  • 別名:Pine needle brown spot
  • 病原中文名:松針座盤孢菌
  • 病原拉丁學名:Lecanosticta acicola(Thiim) sydow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害中文名:松針褐斑病
病害英文名:Pine needle brown spot
病原中文名:松針座盤孢菌
病原學名:Lecanosticta acicola(Thiim) sydow
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腔胞綱黑盤孢目,褐柱孢屬,松針座盤孢菌
病原介紹:病菌以分生孢子盤的形態著生於針葉表皮下,黑色,開裂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圓柱形,細長彎曲,多細胞,橄欖青至淡褐色,以此不斷的生育繁殖侵染傳播。
寄主中文名:松樹
寄主英文名:pinaster
侵染部位:葉片

病害症狀

病原菌侵染松針,最初產生褪色小斑點,呈草黃色或淡褐色,多為圓形或近圓形,隨後病斑變褐,並稍擴大,直徑1.5—2.5毫米,有時多個病斑匯合而形成褐色段斑,長可達3—4毫米。在病害適生季節,病斑產生後不久,其中央即可形成病原菌的子實體,即分生孢子盤。子實體埋生於表皮下,外觀初為灰黑色小皰狀物,針頭大小或長達1毫米左右。成熟時,小皰狀物自一側或兩側裂開。針葉組織死亡後,無病斑的死組織上也能產生子實體。一條針葉上常產生多個病斑,感病較重的針葉病斑數常達20個以上。病葉明顯地分為3段,上段變褐色枯死,中段褐色病斑與綠色健康組織相間,下段仍為綠色。當年感病針葉,通常到第二年5—6月開始枯死脫落。新生嫩葉感病時,常不出現典型病斑,針葉尖端迅速變褐枯死。有時在枯死部分的下方,可以見到個別圓形病斑。病害自樹冠基部開始發生,逐漸向上部擴展。病重的松樹,只有頂部兩三輪枝條的梢頭保存部分綠葉,不久全株即枯死。

發病規律

病原菌存在於病樹的病針葉或病落葉上渡過不良環境。在第二年3月下旬當氣溫高於12攝氏度時,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濺散或風雨傳播,從針葉的傷口、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細胞進入植物組織吸取營養。侵入後潛育期7—12天表現症狀,病菌一年中可進行多次再侵染。當溫度在20—25攝氏度,相對濕度80%,連續多天降雨,病害迅猛發展而流行。頭年針葉4—5月為第一次發病高峰期,當年新梢針葉則延至5—6月才發病高峰。7—8月份平均氣溫上升到27攝氏度以上,病害緩慢發展。9—10月又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但不如第一次發展迅速,11月後病害基本停止發展。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為高度感病樹種,而馬尾松抗性較強。

防治方法

1、嚴格進行種苗檢疫,防止從發病地區引進種子、苗木及接穗。
2、營造濕地松或火炬松人工林時,避免大面積連片集中,以免造成連片迅速蔓延受災。病害一旦發生,及時調查確定發病中心,砍除重病樹,剪除重病枝,然後噴灑殺菌劑,以控制或消滅發病中心,防止病害蔓延發展。
3、苗圃、種子園、幼林可使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7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70%百菌清800—1000倍液噴灑,每半月一次,連續2—3次,效果明顯。
4、濕地松個體間存在明顯的抗病性差異,在重病林分中選擇健康或輕度感病的單株,通過嫁接繁殖,可獲得抗病無性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