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赤枯病

松赤枯病

松赤枯病,是松樹幼林的一種重要葉部病害,分布較廣,凡松林分布地區,均有此病為害。該病主要危害幼林新葉,少數老葉也有受害,受害葉初為褐色或淡黃色棕色段斑,也有少數呈淺綠到淺灰綠色,後變淡棕紅色,或棕褐色,最後呈淺灰色或暗灰色,被害嚴重者似火燒,提早落葉,嚴重影響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赤枯病
  • 主要危害作物:馬尾松,油松
  • 主要為害部位:樹葉
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症狀

病部散生圓形或廣圓形由白膜包裹的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新病葉室溫下保濕1~3天后,出現黑褐色絲狀或捲髮狀分生孢子角根據病斑上、下部葉組織是否枯死,計有葉尖枯死型、葉基枯死型、段斑枯死型和全針枯死型四種症狀。
松赤枯病
松赤枯病發病症狀

發病規律

松赤枯病病原菌是屬半知菌類、黑盤孢目多毛孢屬的枯斑盤多毛孢[Pestalotiapsis funerea Desm]。該病一般於5月開始發生,當時月平均溫度為19.5~19.90C。6~9月為大發生期,其間月平均溫度20.3~22.90C,月降雨量68.2~346.6mm,月平均相對濕度84~86%。7月出現發病高峰期,月降雨量247~298.2毫米,當月平均相對溫度86~89%。以後隨氣溫下降,發病率逐漸減少。溫度至12℃以下時,即11月以後,病害基本上停止發生。可見,氣溫是影響病害發生、發展的主要因子。而多雨高濕有利於病害的發生髮展。新葉感病後7天左右,產生新的子實體,遇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盤,以此進行再次和多次侵染,5~9月均可產生新子實體,7月為高峰期。

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

適地適樹,合理造林,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林木抗病能力。

化學防治

6月上旬施放一次“621“煙劑(621煙劑加硫磺按7:3的比例均勻混合),每畝1.5~2公斤,效果良好;噴施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90%疫霜靈1000倍液),每隔20天噴一次,可有效防止此病發生。此外,發病前噴施50%多菌靈(或托布津)等廣譜性殺菌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