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工業合作協會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組建起來的具有國際性、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社團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江區工業合作協會
- 地址:松江區
- 屬性:非盈利
- 性質:事業單位
工合簡介,松江工合概述,
工合簡介
“工合”在一代表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名詞,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松江工合概述
松江區工業合作協會(以下簡稱松江工合)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組建起來的具有國際性、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社團組織。1984年12月16日在上海郊縣率先成立松江工合。原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喬延恭被聘連任五屆名譽理事長、陸鐘慎連任四屆理事長,並任市工合常務理事、工合國際委員會委員:朱寶林、查振良、孫定法先後繼任理事長。
松江工合的經歷,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團結 、艱苦創業的歷程。繼承工合艱苦奮鬥,勤儉辦社優良傳統,樹立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精神,遵循“發展是硬道理”、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不斷調整工作思路,促進工合事業發展。一是艱苦奮鬥創事業。建立初期按三十二個字原則,先後組建“民辦、民有、民管”的勞動聯合和資金聯合的合作制企業26戶。堅持“拾遺補缺”經營方針,以千方百計找項目,千山萬水找客戶,千辛萬苦高經營,千言萬語宣傳工合精神,艱苦創業,發展自己。二是轉變觀念求發展。松江工合企業有過輝煌發展期,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而失去了優勢,企業逐步萎縮,經濟嚴重滑坡。為穩定鞏固老企業,發展工合事業,先後實施了兩輪“三個轉變”。首先是思想觀念,有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工作作風由坐、等、要向乾、創、找轉變;經濟體制由單一的合作制向多種所有制轉變。其次由提出工作職能,由單一的管理型向經營型轉變;資金投向,由單一的藉資逐步向投資方轉變;效益創收,由單一的管理費向多渠道創收轉變,逐步增強協會自身適血功能。三是大力開發增實力。根據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在2000年協會加盟松江成功經濟小區後又與松江良友經濟小區結盟,實施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走戰略聯盟之路。把發展列為主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出不論體制性質、不論行業類別、不論規模大小、不論什麼形式,只要有利於工合事業的發展,都要引進。並注重鬆散型與緊密型相結合,側重緊密型;實體型與工貿型相結合,側重於實體型;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相結合,側重於眼前利益,以求得工合生存,進而促進發展。
松江工合經過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招商引資,企業的經濟結構實現了多元化。既有合作制企業又有股份制企業;既有民營企業又有合資企業。行業有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20戶。
松江工合的成效,是繼承工合傳統,發揚工合精神;注重社會效益,堅持“四為服務”;為離退休人員老有所為提場所,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條件。二十三年來,共創工業產值4.55億元,營業收入14.58億元,創利稅4084.46萬元。先後接待了《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合作經濟報》、《新聞報》、《上海郊區報》、《金融報》、《老年報》、《上海政協之友社社訊》和《松江報》等報刊的採訪。多次接待國際友人和國內兄弟省有關單位領導考察和參觀。1885年5月,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楊波,副主席愛潑斯坦、王厚德、劉庚寅、何光、副秘書長呂婉如、委員羅蘭茲,柯凱等來松考察和參觀工合企業。2000-2006年被松江區社團局連續四次評為“四星級社團”單位,2003年市工合授予“先進工合協會”;1996年和2002年松江區老齡工作委員授予“松江區開拓老齡事業先進集體”。
老理事長陸鐘慎獲得“北京艾黎基金會”和“上海市老有所為評選委員會”頒發的獎狀和獎章;2003年上屆理事長查振良被市工合評為“優秀協會工作者”;現任理事長孫定法2005年被市工合評為“優秀工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