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艾,(.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 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 蘇))。
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10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松毛艾
- 拉丁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 別稱:臭蒿、安呂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菊目
- 科:菊科
- 屬:蒿屬
- 種:因陳種
- 分布區域:遼寧、河北、陝西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 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40-120厘米或更長,紅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縱棱,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莖、枝初時密生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漸稀疏或脫落無毛。營養枝端有密集葉叢,基生葉密集著生,常成蓮座狀;基生葉、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兩面均被棕黃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期莖下部葉被毛脫落,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5-10毫米,寬0.5-1.5(-2)毫米,葉柄長3-7毫米,花期上述葉均萎謝;中部葉寬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2-3厘米,寬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絲線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8-12毫米,寬0.3-1毫米,近無毛,頂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莖,近無葉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莖。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數,直徑1.5-2毫米,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側生長,常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端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諳涼蘢椿螄獵滄蹲矗懿烤?2(-3)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極小。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本種植物根單一,垂直,有時成狹紡錘狀,外形頗似一年生性狀,蘇聯植物志(Poljak. Fl. URSS 26: 550. 1961.)曾記載為一年生草本,但根據野外觀察及檢查產我國及日本的標本,該種實系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其主根雖單一,垂直,但根及根狀莖木質,生長北方的該種植物地上部分冬季雖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從根狀莖上萌發出新莖,其根與根狀莖均系多年生,且木質化。由於該種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發出新苗,因而古人稱之為“茵陳”。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早春二、三月採摘的基生葉,嫩苗與幼葉入藥,中藥稱“因陳”、“茵陳”或“綿茵陳”,含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 ,香豆精(scoparone) ,咖啡酸 (caf feic acid) 等,為治肝、膽疾患的主要成分。還含揮髮油,主要成分有戶β-蒎孺、菌陳二烯酮(capillione) 、茵陳滯(capillene) 及茵陳素 (capillarin) 等。古本草書如《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等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等。但據作者考察與考證:藥用“茵陳”除為本種外,還有其近緣種-豬毛蒿A. scoparia waldst. et Kit.,其嫩苗與幼葉亦稱“茵陳”,併入藥。本種水提取液對多種桿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揮髮油有抗黴菌的作用。本種還作青蒿(即黃花蒿A. annua Linn.)的代用品入藥。幼嫩枝、葉可作菜蔬或釀製茵陳酒。鮮或乾草作家畜飼料。
功能用途
《藥典》。【壯藥】棵蒿:嫩枝、 葉用於感冒發熱,驚風,黃疸型肝炎《桂藥編》。【瑤藥】安尼:功用同壯族《桂藥編》。【景頗藥】Qunbu zvai:治黃疸性肝炎,膽囊炎《德宏藥錄》。【德昂藥】格相汪: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阿昌藥】春愛且: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蒙藥】同豬毛蒿《蒙植藥志》。【苗藥】Vob haid(窩鼾):幼嫩莖枝主治快經,熱經,啞經高熱,神志昏迷,黃疸,高燒不退,尿路結石《苗藥集》。【侗藥】仁野, Yaemt yit:幼苗莖枝主治大蠻(黃疸),賓奇卯(結核病)《侗醫學》。【彝藥】葉治肝膽濕熱,全身黃染,午後潮熱,濕疹瘙癢《哀牢》。【藏藥】察翁:幼 苗治熱腫,喉症,肺病,根治氣管炎, 肺病《滇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