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此作構圖極為講究,設色淡雅明快。松身用粗筆以濃淡相間的墨色皴寫描繪,用筆於蒼勁、雄強中見放縱,勾、皴、刷、染相結合,使松身富有立體效果而不死板;松樹的枝幹以勁健之筆出之;松針則是
中鋒用筆,筆筆分明。技法方面,全圖是在精細勾描與潑墨淋漓間,看似隨意點染,但卻不零亂,很有整體感。其線條粗細、剛柔相間,充分地表現出物體的生動情態。在用水方面,此畫表現得更為精到,畫面至今仍像剛畫完一樣濕潤清新。此圖是李鱓小寫意畫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體現了他以抒發性情為特色的畫風。他以精練的筆墨抒發出內心鬱積的情感,狀物寫心,兼而得之。本幅左側有自識題詩一首,鈐印兩方。由題款可知,這是他66歲時所作。
畫家介紹
李鱓,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等,江蘇興化人。早年從魏凌蒼學習山水畫,入清宮為畫供奉時,康熙皇帝曾指令他跟蔣廷錫學畫花卉,後又自隨高其佩學習,在此二家影響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早期風格。後來在揚州見到石濤的作品,從其豪爽奔放的筆法中得到啟示,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一變。同時也吸取朱耷的筆墨特長。李鱓在繪畫上主張“自立門戶”,追求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的表現,一生畫風在不斷的探索中經過數次變化。在揚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評家猛烈批評的一位,主要指責他脫離傳統,筆墨缺乏蘊藉含蓄,有“霸悍之氣”、“失之於獷”等。縱觀李鱓一生創作,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才能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