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夼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姜姓由峒嶺村來此建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樹夼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數量:1120人
  • 耕地面積:157.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因居住地兩面環山,山夼之中松樹茂密,故命名松樹夼村。清乾隆初年,李姓由萊陽遷入、清嘉慶初年,宮姓由青山村相繼遷來。後有魏、趙、王、臧、陳、楊、安、丁等姓自外村遷入。另一說,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建村。 松樹夼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7°01′。東與黃草場村為鄰,西與柳樹村相連,北與前夼村接壤。隸屬郭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南距濰石路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73戶,1120人。有姜、李、宮、魏、趙、王、臧、陳、楊、安、丁等姓,除1人為白族外,其餘皆為漢族。人口較多的是姜姓、宮姓。

大事記

1940年3月17日日偽軍侵入村中,打死村民2人,打傷3人。
1941年3月26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0月17日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路經本村,打死村民16人。
1981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6年投資10萬元,安裝閉路電視
1987年村集體投資10萬元,村民吃上自來水。
1995年8月村成立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玉米等種子繁育。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只有140公斤。1981年以來,建大口井3個,塘壩4個,攔河閘15個,疏浚河道3000米,多數糧田達到旱澇保豐收,糧油產量大幅度提高。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畝產達到5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10公斤,總產52.6萬公斤。1990年以來,村黨支部積極發動民眾,改造荒山,調整產業結構,先後栽植板栗66.7公頃。2002年,板栗收入45萬元,人均400元。 1995年,村成立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來,研究所每年純收入20多萬元。2002年,研究所固定資產達到80萬元,擁有汽車1部,拖拉機2輛,大型脫粒機2部,種子精選機1台,以及全套化驗設施。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達到1210萬元,其中農業1000萬元,畜牧養殖業100萬元,林業100萬元,漁業10萬元。
第二、三產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前,村里只有幾座粉坊和一個小型麵粉廠。2 0世紀90年代,發展起個體經商、飲食業、運輸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60人。第二產業總收入20萬元,其中建築業10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53萬元,其中運輸業10萬元,商飲業10萬元,服務業3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88年,村投資20萬元,建松樹夼村中心國小,有教師23人,學生230人,為郭城鎮6箇中心國小之一。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7人;村民中有高級農藝師4名,助理農藝師8名,農業技術員20名。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人均糧食提高到40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3000元,全村有大型運輸車3輛,其它運輸車350輛,機車50輛,電話132部,彩電300台,電冰櫃170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近幾年來,村委統一規劃,將村中間長500米的亂水溝用石條鋪平,改成寬敞平坦的大街,過去的草房改建為瓦房。新建長250米、寬10米的石子街道1條。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平方米。 1981年以來,村建辦公用房103間,建大橋2座,修整鎮村路5公里,山路8000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姜孟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
1942年2月,成立黨支部。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3人。
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雲周、姜雲榮、李德、趙成山、姜孟舉、從洪章、姜雲殿、宮雲娥、姜孟智、宮進起、姜學。 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煙臺市、海陽市先進基層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姜學先後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黨員,並榮獲海陽市“五一”勞動獎章。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成立村公所。
1943年,改稱村政府。
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孟舉、姜雲成、姜孟路、姜國華、宮雲合、趙成山、宮雲娥、安成春、姜孟智、姜壽倫、姜學。
1987年,本村被縣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