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杉苗猝倒病

松杉苗猝倒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杉苗猝倒病
  • 別名:幼苗立枯病
  • 病原中文名:絲核菌
  • 病原拉丁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針葉樹
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症狀

松杉苗猝倒病多在4—6月間發生,因發病時期不同,可出現四種症狀類型:
松杉苗猝倒病發病症狀松杉苗猝倒病發病症狀
1、種芽腐爛型:播種後,出苗前,由於土壤潮濕板結,種芽在土壤中被病害侵染,引起種芽腐爛,地面表現缺苗斷壟現象。這種類型常發生在覆土過厚、粘土地或低溫高濕的苗床上。也稱種腐或芽腐。
2、莖葉腐爛型:幼苗出土後,若苗木密集、濕度過大或撤除覆蓋物過遲,則病菌侵染幼苗莖葉,使幼苗莖葉粘結而腐爛。也稱爛葉或首腐。
3、幼苗猝倒型:幼苗出土後,紮根時期,由於苗木幼嫩,嫩莖還末木質化,病菌從根莖處侵入,產生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呈水漬狀腐爛,病苗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狀,此時苗木嫩葉仍呈綠色,病部仍可向外擴展,是危害較嚴重的一種類型。猝倒型症狀多發生在幼苗出土後的1個月內。也稱萎倒或頸腐。
4、苗木立枯型:幼苗出土2個月或苗木莖部木質化後,病菌難以從根莖侵入,若土壤中病菌較多或環境條件適宜,病菌可侵入根部,引起根部皮層變色腐爛,但苗木枯死而不倒伏,故稱苗木立枯病。

病原

松杉苗猝倒病的病原是由三種真菌引起。
1、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屬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目,絲核菌屬。
2、鐮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Woll: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鐮孢屬。
3、腐黴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Fds.) Fitz.:屬藻菌綱,霜霉目,腐菌屬。

發病規律

松杉苗猝倒病主要發生在一年生以下的幼苗上,特別是出土一個月以內的幼苗受害最重。在苗木生長纖弱和環境適宜時,一次病程只需3~6個小時。在幼苗時期,可連續多次發病,而每次發病留下的死苗又是病菌的營養物質,藉以繁殖,造成流行。松杉苗猝倒病的發生與流行條件有幾個方面。
1、前作感病:苗圃地前作物若是茄科等感病植物或發病的針葉樹苗,土壤中病株殘體多,積累也多,病菌繁殖快,苗木感病機率高。
2、雨天操作:在雨天進行整地、做畦或播種,常因濕度過大,造成土壤板結,不利於種子發芽和出土,種芽易被病菌侵染而發病。
3、圃地粗糙:土塊太大、土壤粘重、苗床不平、圃地積水,均有利於病菌繁殖,致使幼苗生長纖弱,抗病能力差,容易發病。
4、肥料末腐熟:施用末腐熟的有機肥料,常帶有大量病株殘體,導致病菌侵染苗木。
5、播種不及時:如果播種過遲,幼苗出土較晚,出土後又遇到多雨季節,濕度大,病菌繁殖快,此時幼苗末木質化,抗病性差,容易發病。如播種過早,常因氣溫偏低,延長幼苗出土時間,易使種芽腐爛。
此外,若種子質量差、發芽勢弱、幼苗出土不齊或揭除覆蓋物過遲,使幼苗生長弱,也容易發病。

防治措施

1、選好圃地:育苗地要選擇土層肥厚、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前作不是發病植物的沙壤土。
2、細緻整地:整地要在土壤乾爽和天氣晴朗時進行,應深耕細整,結合整地進行土壤消毒,每畝撒40—50kg生石灰,對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和促進植物殘體的腐爛起一定的作用。
3、合理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有機肥料要經過發酵腐熟後才能使用。施肥方式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4、適時播種:根據種子發育所需的溫度,適時播種。育苗所用的種子一定要選擇優良品種,育苗時種子要經過浸種催芽和肥料、農藥拌種。
5、加強苗圃管理:播種後要及時蓋草、揭草,施肥澆水,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保證苗木生長健壯,提高苗木的抗病性能。
6、藥劑防治:五氯硝基苯對絲核菌有較強的殺傷效果,如和其它殺菌劑混合使用,如代森鋅、敵克松等,其防治效果更好。混合比例為五氯硝基苯占75%,其它藥劑約占25%,每平方米用4—6g,與細土混勻即成藥土,播種前將藥土撒於播種行內,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種子,也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50g拌種5000g進行種子處理。
在發病初期噴灑1:1:200倍的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一次,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